華文網

聽說台積電去美國建廠出問題了?張忠謀:明年再說!

台積電:明年才會決定是否在美建廠

3月18日早間消息,

台積電週一稱,該公司將在明年決定是否在美國建造晶片工廠。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在1月表示,該公司不排除在美國建廠的可能性。而在此以前,由於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正致力於推動企業在美國市場上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從汽車製造商到皮箱廠商等諸多全球企業都已開始考慮在美國建廠的問題。

“我們要到明年才會作出決定。”台積電發言人邁克爾·克萊默(Michael Kramer)說道。

該公司目前約有65%營收來自於美國市場。“如果我們(將製造業務)轉移到美國,那麼就會犧牲一些利益。舉例來說,如果(中國臺灣)發生地震,那麼我們可以派出數千人進行支持,但如果是在美國就很難做到這一點了。”

據中國臺灣媒體CNA週一報導,有匿名消息人士透露,台積電要到2018年上半年才會做出是否在美國建廠的決定。報導還稱,台積電正考慮投資5000億新臺幣(約合164.1億美元)建廠。

台積電為什麼考慮去美國建廠?

晶圓代工先進制程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晶圓龍頭台積電藉助3nm、5nm大步跳躍,挑戰英特爾霸主寶座,傳出台積電為加快佈局腳步,3nm制程擬赴美設廠生產,除了因應大客戶回美生產需求,南科環評作業時間及缺電問題,

讓台積電認真啟動赴美投資計畫。

台積電、三星、英特爾在7nm、5nm先進制程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三星與英特爾全力衝刺7nm,英特爾今年資本支出均成長二成,達到120億美元,三星維持在125億美元規模,台積電預估今年資本支出達100億美元規模,為求競賽超車,台積電加速3nm佈局腳步擬赴美投資設廠。

業內人士指出,台積電將美國設廠列為選項之一,不意外,因應川普美國優先保護主義崛起,

台積電主要大客戶蘋果、Nvidia等倍感壓力,先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已拋出赴美投資可能說法,加上競爭對手英特爾與三星在美均有新的投資計畫,台積電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理應思考要如何回應川普政府投資美國政策。

3nm花落何處明年確定

台積電5nm先進制程確定落腳在台南科學園區,不過,原預定將到高雄路竹科學園區投資3nm,卻傳出可能出走到美國投資,不來高雄設廠;南科管理局昨天否認這項傳聞,並強調仍在努力爭取中,更何況台積電時程尚未定,但最快2018上半年會有比較明朗的答案。

南科管理局指出,台積電是一家動見觀瞻的科技公司,對於要下任何一個決定,本來就是斟酌再三,據瞭解,台積電3nm先進制程,因屬於台積電營運長遠佈局,在何處投資、設廠還在評估中。而台積電5nm以下若能進駐高雄園區,可望讓南臺灣發展成全球頂尖的半導體聚落,倘若台積電最後不來,真的會很遺憾,也是臺灣一大損失。

比較確定的是,今年初1月,台積電于台南科學園區規畫設置5nm先進制程廠房,已通過環評大會環差審查,台積電將投資5000億元新臺幣建廠,預計下半年開始動工,2019年上半年試產,預估可增加5000名就業人口。

工研院IEK主任室計畫副組長楊瑞臨昨天指出,台積電3nm選址非常關鍵,牽動後續1nm以下次納米發展的量子電腦,需要極先進的材料、技術及設備,建議政府應儘早邀集學界參與,全力留住台積電在台設廠,否則將讓半導體生態鏈斷層。

楊瑞臨表示,1nm以下的量子電腦技術,可能不會以矽晶圓為基礎,可能採用全新二維材料,處理器必須具備四位、甚至16位的處理能力。 因此,量子電腦未來除了要求高頻及更省電外,還須具備能承受大電流等特性,這些技術和材料,都是因應更龐大高速運算和人工智慧發展,將改變半導體產業的生態。

台積電發言人邁克爾-克萊默週一對路透社記者表示:“我們在明年之前不會做出決定。”該公司目前約65%的營收來自美國。

因屬於台積電營運長遠佈局,在何處投資、設廠還在評估中。而台積電5nm以下若能進駐高雄園區,可望讓南臺灣發展成全球頂尖的半導體聚落,倘若台積電最後不來,真的會很遺憾,也是臺灣一大損失。

比較確定的是,今年初1月,台積電于台南科學園區規畫設置5nm先進制程廠房,已通過環評大會環差審查,台積電將投資5000億元新臺幣建廠,預計下半年開始動工,2019年上半年試產,預估可增加5000名就業人口。

工研院IEK主任室計畫副組長楊瑞臨昨天指出,台積電3nm選址非常關鍵,牽動後續1nm以下次納米發展的量子電腦,需要極先進的材料、技術及設備,建議政府應儘早邀集學界參與,全力留住台積電在台設廠,否則將讓半導體生態鏈斷層。

楊瑞臨表示,1nm以下的量子電腦技術,可能不會以矽晶圓為基礎,可能採用全新二維材料,處理器必須具備四位、甚至16位的處理能力。 因此,量子電腦未來除了要求高頻及更省電外,還須具備能承受大電流等特性,這些技術和材料,都是因應更龐大高速運算和人工智慧發展,將改變半導體產業的生態。

台積電發言人邁克爾-克萊默週一對路透社記者表示:“我們在明年之前不會做出決定。”該公司目前約65%的營收來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