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絕不是與馬未都老師叫板,只是“薑罐”公案又一荷蘭圖解

前邊說世界海圖說得太悶了,這兩天研究西方古典靜物畫中的中國瓷器,有個“薑罐”公案拿這裡來說一說。必須說明的是,這裡絕不是與馬未都老師叫板,我很尊重他,愛看他的收藏節目。

只是恰好遇到他講過的題目,似乎有點出入,放在這裡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是荷蘭收藏中國瓷器最多的博物館,是研究華瓷西傳不能不拜訪的地方。去年,通過中國駐荷蘭駛館的幫助,此館東方研究部主任范·岡本專門接待了我。得知我研究西畫中的瓷器,他找出一本專門介紹大航海時代荷蘭進口中國瓷器的書,其中有一節刊登專門介紹了荷蘭靜物畫家威勒姆·卡夫的以瓷器為主題的靜物作品,

共有四幅。回國後,我專門研究了這些畫。

威勒姆·卡夫(Willem Kalf1619年-1693年)是鹿特丹出生的著名靜物畫家,他父親是一個紡織商人,後來,他也放棄繪畫轉行成為藝術品經銷商。他的靜物畫有一大特點,幾乎所有的畫中都有青花瓷。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吧,範·岡本送我的他本人寫的《荷蘭與東方商品》一書中,收錄了威勒姆·卡夫的四幅靜物畫,

其中就有他1655年的名作《靜物:銀酒壺與瓷碗》(Still Life with a Silver Jug and a Porcelain Bowl, Willem Kalf) ,威勒姆·卡夫筆下的瓷碗都是傾斜的,令碗中的水果翻滾出來,靜中有動。不過,我更關注的是他的《靜物:晚明姜罐》,英譯名為Still-Life with a Late Ming Ginger Jar,這幅畫還有一個英譯名(Still Life with a Chinese Porcelain Jar,即《靜物:中國瓷罐》。

這兩個維琪百科上的譯名,關涉一樁“薑罐”公案。

研究中國瓷器的都知道,有一種瓷器叫“薑罐”,但這一名稱在中國瓷器古文獻裡,沒有任何漢字記載。那麼,

這古怪的名字是從哪來的呢?記得收藏家馬未都曾在一檔講瓷器的電視節目中說過:中國古代確實沒有“薑罐”一說,這個名稱來海外。因為生薑產於中國,經馬可·波羅介紹,傳至歐洲。此物當時在西方極為珍貴,故西人以價值不菲之中國瓷罐藏之,於是西人將此種瓷罐稱此為“薑罐”。

那麼,問題來了。

一是,早些年我研究澳大利亞學者傑克特納的《香料》時,瞭解到生薑亦算作香料的一種,

它確實產於中國。古代歐洲人從來沒吃過鮮的薑,只能吃到幹的薑。乾薑要放到這個大型瓷器中嗎?

二是,據英國學者多比爾《危險的味道》一書說,生薑由中國傳入馬來群島,而後傳播到東非,西元一世紀時,就已進入地中海地區了。羅馬人撰寫的世界第一部烹飪書《阿西皮斯》裡,已經記錄了生薑的功用。所以,經馬可·波羅介紹,生薑才傳入歐洲,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

不是史實。

三是,有懂英文的人,也曾提出質疑:姜之西文為 Ginger(音京薑),罐子的西文為Jar ,(其音若薑),西人未必用它來裝薑,只是以Jar,即罐子稱之而已。

我也認為“薑罐”(Ginger Jar)是一種英漢之間的雙重誤譯。這種疊加詞的誤譯有很多,比如“撒哈拉沙漠”,其“撒哈拉”本就是“沙漠”的意思。再如“克林姆林宮”,其“克林姆林”本身就是“宮”的意思。所以,我以為此畫的另一譯名“Porcelain Jar”,即瓷器罐,才正確,事實上,許多英文網上對此畫的譯名,採用了“Porcelain Jar”。

四是,依我從荷蘭黃金時期的繪畫“考古”來看,在明未中國瓷器大量進入荷蘭,但它仍是名貴之物,它多出現在展示貴族生活的“早餐畫”中,而從沒有出現在“廚房畫”和“集市畫”中。

這種大型且精美的瓷器應是晚明進入荷蘭的,早期的荷蘭靜物畫中,幾乎沒見到這個大形且精美的瓷器罐。在同一時期的法國靜物畫家雅克·林那德(Jacques Linard1600-1645)大約在1640年代,先於威勒姆·卡夫畫過一幅“葡萄、瓜果與瓷器罐”,此時的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正將大明瓷器當作一種高檔的擺設,想來不會用來裝薑,其伊斯坦布爾的托布卡皇宮收藏的元青花大罐,也被當作是宮廷珍品。而生薑若不是做泡菜,中國人也不會將它投入瓷罐。

五是,清代中期之後,生薑從漢代傳入歐洲已有千餘年,早已不再名貴;到了1712年,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公開了中國瓷器製造的秘密,歐洲高仿瓷器相繼出現,中國瓷器亦不再昂貴;瓷罐裝薑,顯然是個假想,而將中國瓷罐,特別是清代瓷罐的收藏與拍賣名稱定為“薑罐”,實在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好了,還是說回此畫。

威勒姆·卡夫的靜物畫是一種商品畫,其特質就是展示富貴,所以,他畫中的器物都是昂貴的,進口的,玻璃器皿是威尼斯的,瓷罐是中國的,桌毯是東方的……畫家巧妙地運用這些珍貴物品的反射光影(海達等荷蘭靜物畫大師常常使用這種手法),藉以轉換出一種“珠光寶氣”,以此顯示滿眼的富貴、奢侈、華美之氣。不過,也請注意,他在畫的左下角擺了一支閃亮的懷錶,提醒人們財富與時間一樣——稍縱即逝。

靜物與晚明薑罐1669

採用了“Porcelain Jar”。

四是,依我從荷蘭黃金時期的繪畫“考古”來看,在明未中國瓷器大量進入荷蘭,但它仍是名貴之物,它多出現在展示貴族生活的“早餐畫”中,而從沒有出現在“廚房畫”和“集市畫”中。

這種大型且精美的瓷器應是晚明進入荷蘭的,早期的荷蘭靜物畫中,幾乎沒見到這個大形且精美的瓷器罐。在同一時期的法國靜物畫家雅克·林那德(Jacques Linard1600-1645)大約在1640年代,先於威勒姆·卡夫畫過一幅“葡萄、瓜果與瓷器罐”,此時的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正將大明瓷器當作一種高檔的擺設,想來不會用來裝薑,其伊斯坦布爾的托布卡皇宮收藏的元青花大罐,也被當作是宮廷珍品。而生薑若不是做泡菜,中國人也不會將它投入瓷罐。

五是,清代中期之後,生薑從漢代傳入歐洲已有千餘年,早已不再名貴;到了1712年,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公開了中國瓷器製造的秘密,歐洲高仿瓷器相繼出現,中國瓷器亦不再昂貴;瓷罐裝薑,顯然是個假想,而將中國瓷罐,特別是清代瓷罐的收藏與拍賣名稱定為“薑罐”,實在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好了,還是說回此畫。

威勒姆·卡夫的靜物畫是一種商品畫,其特質就是展示富貴,所以,他畫中的器物都是昂貴的,進口的,玻璃器皿是威尼斯的,瓷罐是中國的,桌毯是東方的……畫家巧妙地運用這些珍貴物品的反射光影(海達等荷蘭靜物畫大師常常使用這種手法),藉以轉換出一種“珠光寶氣”,以此顯示滿眼的富貴、奢侈、華美之氣。不過,也請注意,他在畫的左下角擺了一支閃亮的懷錶,提醒人們財富與時間一樣——稍縱即逝。

靜物與晚明薑罐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