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絕不是與馬未都老師叫板,只是“薑罐”公案又一荷蘭圖解

前邊說世界海圖說得太悶了, 這兩天研究西方古典靜物畫中的中國瓷器, 有個“薑罐”公案拿這裡來說一說。 必須說明的是, 這裡絕不是與馬未都老師叫板, 我很尊重他, 愛看他的收藏節目。 只是恰好遇到他講過的題目, 似乎有點出入, 放在這裡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是荷蘭收藏中國瓷器最多的博物館, 是研究華瓷西傳不能不拜訪的地方。 去年, 通過中國駐荷蘭駛館的幫助, 此館東方研究部主任范·岡本專門接待了我。 得知我研究西畫中的瓷器, 他找出一本專門介紹大航海時代荷蘭進口中國瓷器的書,

其中有一節刊登專門介紹了荷蘭靜物畫家威勒姆·卡夫的以瓷器為主題的靜物作品, 共有四幅。 回國後, 我專門研究了這些畫。

威勒姆·卡夫(Willem Kalf1619年-1693年)是鹿特丹出生的著名靜物畫家, 他父親是一個紡織商人, 後來, 他也放棄繪畫轉行成為藝術品經銷商。 他的靜物畫有一大特點, 幾乎所有的畫中都有青花瓷。 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吧, 範·岡本送我的他本人寫的《荷蘭與東方商品》一書中, 收錄了威勒姆·卡夫的四幅靜物畫, 其中就有他1655年的名作《靜物:銀酒壺與瓷碗》(Still Life with a Silver Jug and a Porcelain Bowl, Willem Kalf) , 威勒姆·卡夫筆下的瓷碗都是傾斜的, 令碗中的水果翻滾出來, 靜中有動。 不過, 我更關注的是他的《靜物:晚明姜罐》, 英譯名為Still-Life with a Late Ming Ginger Jar, 這幅畫還有一個英譯名(Still Life with a Chinese Porcelain Jar,

即《靜物:中國瓷罐》。

這兩個維琪百科上的譯名, 關涉一樁“薑罐”公案。

研究中國瓷器的都知道, 有一種瓷器叫“薑罐”, 但這一名稱在中國瓷器古文獻裡, 沒有任何漢字記載。 那麼, 這古怪的名字是從哪來的呢?記得收藏家馬未都曾在一檔講瓷器的電視節目中說過:中國古代確實沒有“薑罐”一說, 這個名稱來海外。 因為生薑產於中國, 經馬可·波羅介紹, 傳至歐洲。 此物當時在西方極為珍貴, 故西人以價值不菲之中國瓷罐藏之, 於是西人將此種瓷罐稱此為“薑罐”。

那麼, 問題來了。

一是, 早些年我研究澳大利亞學者傑克特納的《香料》時, 瞭解到生薑亦算作香料的一種, 它確實產於中國。 古代歐洲人從來沒吃過鮮的薑, 只能吃到幹的薑。

乾薑要放到這個大型瓷器中嗎?

二是, 據英國學者多比爾《危險的味道》一書說, 生薑由中國傳入馬來群島, 而後傳播到東非, 西元一世紀時, 就已進入地中海地區了。 羅馬人撰寫的世界第一部烹飪書《阿西皮斯》裡, 已經記錄了生薑的功用。 所以, 經馬可·波羅介紹, 生薑才傳入歐洲, 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 不是史實。

三是, 有懂英文的人, 也曾提出質疑:姜之西文為 Ginger(音京薑), 罐子的西文為Jar , (其音若薑), 西人未必用它來裝薑, 只是以Jar, 即罐子稱之而已。

我也認為“薑罐”(Ginger Jar)是一種英漢之間的雙重誤譯。 這種疊加詞的誤譯有很多, 比如“撒哈拉沙漠”, 其“撒哈拉”本就是“沙漠”的意思。 再如“克林姆林宮”, 其“克林姆林”本身就是“宮”的意思。 所以, 我以為此畫的另一譯名“Porcelain Jar”,

即瓷器罐, 才正確, 事實上, 許多英文網上對此畫的譯名, 採用了“Porcelain Jar”。

四是, 依我從荷蘭黃金時期的繪畫“考古”來看, 在明未中國瓷器大量進入荷蘭, 但它仍是名貴之物, 它多出現在展示貴族生活的“早餐畫”中, 而從沒有出現在“廚房畫”和“集市畫”中。

這種大型且精美的瓷器應是晚明進入荷蘭的, 早期的荷蘭靜物畫中, 幾乎沒見到這個大形且精美的瓷器罐。 在同一時期的法國靜物畫家雅克·林那德(Jacques Linard1600-1645)大約在1640年代, 先於威勒姆·卡夫畫過一幅“葡萄、瓜果與瓷器罐”, 此時的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 正將大明瓷器當作一種高檔的擺設, 想來不會用來裝薑, 其伊斯坦布爾的托布卡皇宮收藏的元青花大罐, 也被當作是宮廷珍品。

而生薑若不是做泡菜, 中國人也不會將它投入瓷罐。

五是, 清代中期之後, 生薑從漢代傳入歐洲已有千餘年, 早已不再名貴;到了1712年, 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公開了中國瓷器製造的秘密, 歐洲高仿瓷器相繼出現, 中國瓷器亦不再昂貴;瓷罐裝薑, 顯然是個假想, 而將中國瓷罐, 特別是清代瓷罐的收藏與拍賣名稱定為“薑罐”, 實在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好了, 還是說回此畫。

威勒姆·卡夫的靜物畫是一種商品畫, 其特質就是展示富貴, 所以, 他畫中的器物都是昂貴的, 進口的, 玻璃器皿是威尼斯的, 瓷罐是中國的, 桌毯是東方的……畫家巧妙地運用這些珍貴物品的反射光影(海達等荷蘭靜物畫大師常常使用這種手法), 藉以轉換出一種“珠光寶氣”, 以此顯示滿眼的富貴、奢侈、華美之氣。不過,也請注意,他在畫的左下角擺了一支閃亮的懷錶,提醒人們財富與時間一樣——稍縱即逝。

靜物與晚明薑罐1669

以此顯示滿眼的富貴、奢侈、華美之氣。不過,也請注意,他在畫的左下角擺了一支閃亮的懷錶,提醒人們財富與時間一樣——稍縱即逝。

靜物與晚明薑罐166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