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末宋初十大名將,高歡排第五,宇文泰排第四,第一沒毛病

唐末宋初那段時間,由於藩鎮割據導致小國林立,局勢之混亂僅次於五胡十六國,史上稱之為五代十國。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樑、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五代十國的混亂,總共存在了八十八年之久,在這八十八年之中,

列國紛爭,導致自唐末混亂以來的人口進一步銳減,839年唐文宗時總人口為499,0,000戶,到北宋統一時剩379,0,000戶,可見一斑。

如此頻繁的戰爭中,很多驚才絕豔之輩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或為千古名將,或成一方霸主,現在來看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大名將都有誰吧:

TOP、10 斛律光(北齊)

斛律光是北齊名將,少年時就精通騎馬射箭,而以武藝聞名於世。初任都督,善於騎射,號稱“落雕都督”。後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陽王。他驍勇善戰、領兵有方,在與北周近二十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他治軍嚴明,

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

晚年之時,受北齊高緯所忌諱,以謀反罪所殺,滿門抄斬。斛律光沒犯什麼罪,卻被朝廷處死,所以時人極其惋惜。周武帝宇文邕得到斛律光的死訊,十分歡喜,竟下令赦免其境內的罪犯。北周滅北齊後,追贈斛律光為上柱國、崇國公。

宇文邕指著詔書說:“如果斛律光還活著的話,我哪能跑到鄴城來?”

TOP、9 曹景宗(梁朝)

曹景宗幼善騎射,好獵,少以膽勇聞。齊明帝時,隨太尉陳顯達攻魏,以奇兵二千破魏師四萬。後依附雍州刺史蕭衍,助其奪取帝位。蕭衍稱帝后,進號平西將軍,改封竟陵縣侯。

506年,奉令統率各軍,與豫州刺史韋睿馳救徐州刺史昌義之,于鐘離之戰中大敗北魏。以功升任侍中、領軍將軍,進爵為公。

他生性粗獷豪放,一生都在追求金戈鐵馬、鏗鏘有力的人生風格,不失為一個英雄豪傑。但他嗜酒好色、奢靡浮華的性格也為世人所不齒。

TOP、8 陳顯達(南齊)

陳顯達一生征戰無數,內平叛亂,外抗強敵,從無一敗;最輝煌的戰役是499年的時候,陳顯達率平北將軍崔慧景等部4萬人,進攻北魏,企圖收復先前被北魏攻佔的雍州五郡。

魏孝文帝元宏派前將軍元英領兵抵禦。元英為北魏名將,陳顯達領兵於二月間與其交戰,屢破之,遂圍馬圈城,歷時40天。城中食盡,守軍饑疲,食死人肉和樹皮。魏軍被迫突圍逃走,被俘斬數以千計。南齊軍入城後,將士爭搶城中的絹絲,所以沒有對魏軍進行窮追。陳顯達又派軍主莊丘黑攻擊南鄉,拔之。

但後來因被迫起兵造反而兵敗被殺;陳顯達作為中國歷史名將,其出人的軍事統帥能力,善於權變的處世哲學和政治才華,歷來為人稱道。

TOP、7 韋孝寬(北周)

韋孝寬是北周的一員超級猛將,幾乎攻必克戰必勝,其最輝煌的一戰是對抗名將高歡之時。

西元546年,韋孝寬遂率軍鎮守玉壁,東魏丞相高歡傾山東之兵自鄴城出發,向西魏大舉進攻。東魏軍盡用攻城之術,但皆被韋孝寬所破,而且還守城有餘。高歡攻城不克,後派人勸降也沒有成功。

高歡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時有隕石墜入東魏軍營中,東魏軍驚懼,高歡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高歡回到晉陽後,一病不起,後死去。

後來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建立北周,韋孝寬繼續替北周效力,為北周開疆拓土,將長江以北土地全部拿下,後又領兵東進,平定關中,當時韋孝寬已經七十一歲高齡了。

TOP、6 檀道濟(南朝宋)

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TOP、5 高歡(東魏,北齊奠基人)

高歡早年參加杜洛周起義軍,歸順葛榮,成為親信都督。後叛降爾朱榮,並收編六鎮餘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

532年,起兵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534年,高歡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在與西魏連年兼併作戰中,因恃眾輕敵,在東西魏潼關之戰、沙苑之戰中敗北。

543年,領兵10萬至黃河北岸與西魏軍作戰,先於河橋上游破西魏軍縱火之船,使河橋免遭燒毀。繼渡黃河,據邙山為陣,迎戰西魏軍,先勝後敗,僅率數騎遁走。546年,率軍圍攻西魏玉壁,起土山,掘地道,苦攻50天,晝夜不息,在西魏大將韋孝寬固守下,終未克。遂憂憤成疾。

TOP、4 宇文泰(西魏,北周奠基人)

西魏立國後,形勢極為險峻,其時,天下三分,東有高歡大軍壓境,南有蕭梁不時構釁。尤其是高歡,視西魏為勁敵,急欲將其扼殺於繈褓之中,而東西魏力量對比又十分懸殊,東魏地廣國富,人口逾二千萬,兵強馬壯,高歡能調動的軍隊不下二十萬;西魏地狹國貧,人口不滿千萬,宇文泰直接掌握的軍隊不過三萬餘人。

宇文泰首先進行的是改革軍制,建立府兵制度。通過這次整頓,西魏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不久,高歡率二十萬大軍入侵,西魏以少勝多,在沙苑大敗高歡,俘敵八萬餘人。

宇文泰善於謀略和指揮。在軍事上主要依靠來自北鎮尤其是武川的鎮人,他們以後成為西魏、北周政治上的支柱。宇文泰與東魏多次作戰,互有勝負。537年,東魏攻潼關,宇文泰率精銳出潼關左面的小關,攻其不備,大敗東魏軍,東魏大將竇泰自殺。秋間,東魏十萬人進至沙苑,宇文泰以不滿萬人的弱勢兵力,乘東魏軍輕敵不為行列,親自鳴鼓奮戰,獲得大勝,俘虜七萬人。西魏軍曾兩次進到洛陽。

TOP、3 陳霸先(陳朝)

陳霸先出身低微,受蕭映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掌權後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余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

《陳書》對陳霸先青少年時有這樣的評價:倜儻大度,志度弘遠,不理家產,“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又稱陳霸先“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

TOP、2 拓跋燾(北魏)

北魏第三位皇帝,同時也是傑出的軍事統帥。拓跋燾自幼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後重用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

拓跋燾善於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滑台等重鎮要地,最終統一中國北方。

拓跋燾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或分道並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在生活中,樸素節儉,威武豪邁,剛毅自律,直爽坦率,從諫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罰過於殘酷,誅戮過多,後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

TOP、1 劉裕(劉宋)

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自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

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並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

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被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也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TOP、8 陳顯達(南齊)

陳顯達一生征戰無數,內平叛亂,外抗強敵,從無一敗;最輝煌的戰役是499年的時候,陳顯達率平北將軍崔慧景等部4萬人,進攻北魏,企圖收復先前被北魏攻佔的雍州五郡。

魏孝文帝元宏派前將軍元英領兵抵禦。元英為北魏名將,陳顯達領兵於二月間與其交戰,屢破之,遂圍馬圈城,歷時40天。城中食盡,守軍饑疲,食死人肉和樹皮。魏軍被迫突圍逃走,被俘斬數以千計。南齊軍入城後,將士爭搶城中的絹絲,所以沒有對魏軍進行窮追。陳顯達又派軍主莊丘黑攻擊南鄉,拔之。

但後來因被迫起兵造反而兵敗被殺;陳顯達作為中國歷史名將,其出人的軍事統帥能力,善於權變的處世哲學和政治才華,歷來為人稱道。

TOP、7 韋孝寬(北周)

韋孝寬是北周的一員超級猛將,幾乎攻必克戰必勝,其最輝煌的一戰是對抗名將高歡之時。

西元546年,韋孝寬遂率軍鎮守玉壁,東魏丞相高歡傾山東之兵自鄴城出發,向西魏大舉進攻。東魏軍盡用攻城之術,但皆被韋孝寬所破,而且還守城有餘。高歡攻城不克,後派人勸降也沒有成功。

高歡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時有隕石墜入東魏軍營中,東魏軍驚懼,高歡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高歡回到晉陽後,一病不起,後死去。

後來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建立北周,韋孝寬繼續替北周效力,為北周開疆拓土,將長江以北土地全部拿下,後又領兵東進,平定關中,當時韋孝寬已經七十一歲高齡了。

TOP、6 檀道濟(南朝宋)

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TOP、5 高歡(東魏,北齊奠基人)

高歡早年參加杜洛周起義軍,歸順葛榮,成為親信都督。後叛降爾朱榮,並收編六鎮餘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

532年,起兵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534年,高歡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在與西魏連年兼併作戰中,因恃眾輕敵,在東西魏潼關之戰、沙苑之戰中敗北。

543年,領兵10萬至黃河北岸與西魏軍作戰,先於河橋上游破西魏軍縱火之船,使河橋免遭燒毀。繼渡黃河,據邙山為陣,迎戰西魏軍,先勝後敗,僅率數騎遁走。546年,率軍圍攻西魏玉壁,起土山,掘地道,苦攻50天,晝夜不息,在西魏大將韋孝寬固守下,終未克。遂憂憤成疾。

TOP、4 宇文泰(西魏,北周奠基人)

西魏立國後,形勢極為險峻,其時,天下三分,東有高歡大軍壓境,南有蕭梁不時構釁。尤其是高歡,視西魏為勁敵,急欲將其扼殺於繈褓之中,而東西魏力量對比又十分懸殊,東魏地廣國富,人口逾二千萬,兵強馬壯,高歡能調動的軍隊不下二十萬;西魏地狹國貧,人口不滿千萬,宇文泰直接掌握的軍隊不過三萬餘人。

宇文泰首先進行的是改革軍制,建立府兵制度。通過這次整頓,西魏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不久,高歡率二十萬大軍入侵,西魏以少勝多,在沙苑大敗高歡,俘敵八萬餘人。

宇文泰善於謀略和指揮。在軍事上主要依靠來自北鎮尤其是武川的鎮人,他們以後成為西魏、北周政治上的支柱。宇文泰與東魏多次作戰,互有勝負。537年,東魏攻潼關,宇文泰率精銳出潼關左面的小關,攻其不備,大敗東魏軍,東魏大將竇泰自殺。秋間,東魏十萬人進至沙苑,宇文泰以不滿萬人的弱勢兵力,乘東魏軍輕敵不為行列,親自鳴鼓奮戰,獲得大勝,俘虜七萬人。西魏軍曾兩次進到洛陽。

TOP、3 陳霸先(陳朝)

陳霸先出身低微,受蕭映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掌權後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余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

《陳書》對陳霸先青少年時有這樣的評價:倜儻大度,志度弘遠,不理家產,“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又稱陳霸先“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

TOP、2 拓跋燾(北魏)

北魏第三位皇帝,同時也是傑出的軍事統帥。拓跋燾自幼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後重用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

拓跋燾善於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滑台等重鎮要地,最終統一中國北方。

拓跋燾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或分道並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在生活中,樸素節儉,威武豪邁,剛毅自律,直爽坦率,從諫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罰過於殘酷,誅戮過多,後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

TOP、1 劉裕(劉宋)

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自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

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並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

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被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也被稱為“南朝第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