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意外誕生的黃茶如今為什麼難覓蹤影

黃茶是六大茶類之一,加工工藝和綠茶相似,不同的是多了道“悶黃”的工藝,由此得名。不過,似乎知道黃茶這個茶類的人並不多,像君山銀針、大葉青之類的茶,並不容易被準確認出。

為什麼會有這個茶類出現,其名字背後有什麼淵源?

黃茶是一種小眾茶

確切來說,黃茶得名於兩種情況,一是鮮茶芽為自然發黃,如霍山黃芽和四川蒙頂黃芽。二是前面說到的制茶過程增加“悶黃”工序。“悶黃”的產生是個意外,從炒青綠茶演變而來的說起,

則在西元1570年前後,由於炒青綠茶的實踐,發覺殺青後或揉撚後,不及時乾燥或於燥程度不足,葉質容易變黃。將錯就錯繼續研製後,發現製作出來的幹茶和沖泡出來的茶湯都是淡黃色,口感純正帶有清香,黃茶由此誕生。

黃茶適合想要喝到清淡的口感,但又不適宜喝綠茶的人群。因為他對胃的刺激相對綠茶來說小一些,又能一定程度上保證茶葉的鮮爽。

但是,黃茶為六大茶類中比較小眾的茶,

主要消費地在中國。黃茶本身容易被誤認為綠茶。對黃茶稍有認知的人容易把幹茶和茶湯偏黃的茶葉當成黃茶、或者把鮮葉具有嫩黃色芽葉的茶全部劃分為黃茶。

那麼,黃茶究竟有哪些種類呢?

按鮮葉老嫩、芽葉大小,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

1、黃芽茶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

2、黃小茶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加工而成,溈山毛尖、北港毛尖、遠安鹿苑茶和平陽黃湯等均屬黃小茶;

3、黃大茶採摘一芽多葉加工而成,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貴州海馬宮茶等均為黃大茶。

雖然黃茶在唐朝和清朝名噪一時,但是現在他卻擠不進其他五大類茶的混戰市場中。究其原因是傳統工藝後繼無人和現代工藝對“悶黃”技術不過關,導致其品質不穩定。再加上消費者對黃茶認知度不高,

部分黃茶價格高,買茶的人不多。但是,市場需要黃茶所具備的口感,也就是說,黃茶能否東山再起,就看上述問題能否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