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歐盟發74頁報告,稱全球8成假貨來自中國,這個鍋我們不背!

近日,歐洲刑警組織和歐盟智慧財產權局聯合發佈《2017年歐盟打擊假冒和盜版的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這份長達70多頁的報告聲稱,中國內地是全球最大的假貨生產地,而香港則是最大的中轉站,2015年總共佔據了全球86%的假貨份額。

這份報告還表示,假貨的盛行給歐洲地區帶來了稅收流失,造成失業,

並妨礙了真品的流通。

該《報告》將假貨分成了10大種類,根據產值(以歐元計算)由大到小分別是電子產品(887億)、珠寶(300億)、醫用光學設備(214億)、紡織品(203億)、藥品(119億)、鞋子(97億)、食物(87億)、玩具(71億)、皮革(63億)和香水(38億)。其中有9個子項目的首要產地都是中國內地。

報告認為假貨在中國內地、印度、泰國等地生產之後,通過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等中轉站送往發達國家。尤其是電子產品,這是發達國家普遍的“重災區”之一。

6月29日,商務部發言人孫繼文在發佈會上表示,我們認為,該報告對中國的指責是不負責任的,其中資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國貿促會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如果是統計歐洲地區的中國假貨還勉強可信,

若是統計中國的假貨,甚至中國假貨在全球的占比,其統計方法的可靠性和資料來源的真實性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同時,趙萍認為,歐盟的做法不排除有抹黑和栽贓中國的嫌疑。通過這種方式,對中國製造的產品產生負面影響,為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提供合理依據。

對於侵權打假,趙萍表示,中國也是假貨的受害者之一。

海關總署的資料顯示,海關近年來在進口環節查處的侵權案件以年均10%的速率持續增長。

2016年,全國海關共查扣涉嫌侵犯自主智慧財產權貨物757.85萬餘件,同比增長13.2%。

亞馬遜上的山寨商品

隨著科技的發展,跨境、隱蔽的制假售假行為越來越頻繁。對此,孫繼文表示,接下來,中國將繼續對侵權假冒問題保持高壓態勢。

包括加強進出口環節的監管;繼續擴大國際執法合作,提高對跨境制售侵權假冒商品的打擊效能;繼續對重點專業市場和商品集散地加強日常監管以及推進“打建結合”,進一步提升中國品牌的海外形象。

據商務部統計,“清風”行動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2017年1-4月,中國海關查獲出口侵權商品案件4600餘件,扣留貨物93萬多件。質檢部門查獲出口品質不合格產品42.5萬餘件,涉及服裝、箱包、玩具、電子產品等。

每經編輯 何小桃

涉及服裝、箱包、玩具、電子產品等。

每經編輯 何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