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記憶香港:那些日常生活裡有些冷門的老店

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了,在無窮的香港中記憶,很多令人溫暖和感歎,老店也是這樣一種記憶珍藏。

本文列舉了部分香港老店,牽引起那些過往的美好懷念。

1.篆刻印章藝術老店- 二經堂

這是二經堂老闆周師傅的島蟲文作品

在這裡,最基本的款式,最平二百元連石連刻字,主要是英文名和日文名字款模版,也有水墨畫應用款式。

裡面沒有中文名字,是因為顧客主要是遊客,特別是日本人;香港人,很少;偶爾,會有些臺灣人,尊程來找他刻鳥蟲文。

2. 元朗的新升喜帖印務

香港最後一家鑄字行永成鑄字所,早在九十年代已經結業。

永成鑄字所以前所出的字版,

仍被梁師傅保留著

他們用心地將已結業的上水大志印刷的活字粒和活字印刷機「救」回來,細心保養再推廣。

看起來不大的英文架,

要執出字粒都要花時間

中英文常用字粒,連電話符號也有,很可愛!

梁師傅與活字印刷機合照

新升喜帖印務店內兩位梁師傅坐鎮,

分別是四兄弟中的老三和老四;早年跟從大哥二哥入行,大哥二哥可以在荃灣的印刷廠工作,然後老三老四相繼入行,再之後,在元朗找到鋪位開了自己的印刷店- 「新升喜帖印務」,梁師傅們都記得,那是1985年,開業,近三十載了。現時大哥和二哥相繼退下火線,老三和老四仍留守在新升。

3.紙紮鋪,叫雄獅樓

在南安街永華商場,有一間紙紮鋪,叫雄獅樓;雄獅樓雖然開業只有17、8年,但背後,卻是一個經營了三代的武館的故事。

雄獅樓的老闆許嘉雄看起來不到40;自祖父一代開始就經營武館,專教人龍虎舞獅;世代相傳,許嘉雄因此,5、6歲就開始接觸舞獅。

但當年年紀小小的許嘉雄除了舞獅,還對獅頭製作起了很大的興趣;「就是對獅頭的製作很好奇;武館有很多舊獅頭,就自己會拆它們來研究。」那一年,許嘉雄10歲。

未學成就在家「開店」製作獅頭,學成後,就膽粗粗租鋪開業;時值1995年,至今開業大約十七、八年左右;時間雖不長,但店內居然藏有百年老古董。

有百多歷史的牌坊

超過百年歷史的華光師傅畫像

那是一個「港九油燭紙業紮作職工會」的牌坊和一個華光師傅(是舞獅和舞獅紮作者供奉的天神)畫像–此職工會于百幾年前成立,當年做紙紮的人多,加入做工會會員的都有百幾個;成立後就買了會址予會員落腳(因紙紮師傅經常要趕工至深夜,當時交通不便未必可以回家),也因此有了此牌坊和華光師傅畫像;許嘉雄20年前入會。「真的紙紮的師傅愈來愈少,會員多是那些已過身的師傅的後人;後來大家同意結束職工會,把會址賣了。」這個版坊和畫像無處容身,許嘉雄就將它們搬回雄獅樓;也根據職工會傳統,每年農曆9月28日都會擺幾圍,讓業內朋友聚一聚,也一同拜一拜華光師傳。

具精緻裝飾的傳統獅頭

如今製作的獅頭,也和以前不一樣;以前的獅頭,裝飾比現代的精緻得多:「以前武館間競爭得厲害;一個獅頭拿出來,講排場,當然要做得夠靚;而且武館之間還會互相踢館,獅頭多碰撞的機會,所以獅頭也要非常堅固。」近十年八年,舞獅的風氣變得較健康,武館間惡性競爭、踢館的場面不復再,反而是互相幫忙的多,對獅頭的精緻度和堅固度,自是要求沒以前的高。

4.端午限定的衣紙– 天就行

水上人家一般端午節正日都會拜祭祖先,除了陸上人家都會有的金銀衣紙外,水上人家還會多燒三種物事:紙紮龍船、紙紮帽、和紙紮傘;紙紮龍船是讓先人都可以扒龍舟和看龍舟競渡,「圓餅」是紙紮帽,燒給男人戴的;另有紙紮傘給女人用,這樣男男女女都可以在戶外看龍舟競渡而不用怕曬傷了。除了傘, 先人在其他日子都可用的之外,紙紮帽和紙紮龍船都是端午節限定。

很好看的紙紮帽

紙紮傘和紙紮龍舟

5.百寶文具店 - 華生文具公司

此區漸被金鋪名店佔據之際,華生仍屹立。

6到書局去獵豔- 森記圖書

炮臺山森記圖書位於在一老式商場的地庫,以貓“聞名“ -但也是香港為數甚少的二手書店之一-一邊店面賣新書,另一邊是舊書。

如Alain de Botton所言,選書仿佛就是尋找愛人,得要看對眼。在炮臺山可以一直陶醉於這種“獵豔”中。

7.和興旗家

一面一面的手造旗子,給人一種sophisticated的傳統舍堂/學院精神的象徵。而這種sophistication,隨著現代人對「快靚正」的盲目追求,也漸漸退色。

寫字、車字、剪字- 師傅都駕輕就熟

沒有人會懂得欣賞手造旗子,或其他手作的背後,就是欠缺了這種sophistication。我們說要生活,要去享受,花大錢去吃喝;但我們卻遺忘了這個社會,在那個年代曾擁有的,那種優雅,細緻–這不是花大錢就能得到的事兒,而時得用心去感受生活和領會。

和興旗家開業約五十多年,現在是德哥和達哥兩兄弟經營著,他們是第二代傳人;最初是他們的父親在鄰街一個巷仔,就以一部衣車起家;德哥猶記得,那時六兄弟姐妹就在那兒,幫忙老爸造旗。

8萬友書局

燕子牌長城牌鹿牌是等中國製造的,屬七十年代,早已絕版;Othello牌德國制,六十年代出品,非單絕版,現在更是難覓;鐵盒裝更是顏色筆,雖然全盒都是紫色。還有一堆德國制孖頭可換刀片金屬小筆刨,都是六十年代

德國制的孖頭筆刨

德國制的othello鉛筆

鉛筆大雜燴

印有明星頭的明星記事簿....

六十年代手槍

八十年代鏡子

老闆袁生對店裡的似乎不論是什麼物事,都能記住它們的年份。自六十年代起,一開就是四十多年,卻最終不敵過租金暴漲。

9.衙前圍村,範合利刀仔店.

香港有刀店,但刀仔店,真沒聽過;「系,造刀仔的,香港只有我們!」范老闆說。

范老闆父親于1950年代從大陸來港,原本在大陸教書,但來港就難找教席,但在香港又要糊口,唯有跟同鄉學打鐵;當時范父已三十歲,遲起步,力水和技巧都不及已入行多年的同鄉,唯有靠食腦殺出條血路;某天路過人家收舊鐘的店鋪,靈機一觸,就用八卦鐘的鋼芯做刨瓜菜刀,以鐵包鋼批皮,刨瓜菜又快又好用。

這時,范父已開始居於衙前圍村,就在此地開展了其刀仔廠/鋪的生意;直到1996年范父過世,範生正式全盤接手。

10上海國際理髮公司

上海國際理髮公司的理髮椅、風筒等等,都是古董。

《一代宗師》張震的那家「白玫瑰理髮店」場景,不少物事都是來自這家位於荃灣的上海國際理髮公司。

上海國際理髮公司老闆陳先生原是江蘇人,以前在上海也是位理髮師傅;五十年代初來港,因為有位舅父在荃灣做理髮,他也跟著在荃灣執業。

非常的精靈的陳老闆年紀雖不少,是荃灣的活字典

這些老師傅絕大部份是江浙上海一帶的人,個個都是至少學師三年,練好刀工剪工才成師傅–那些年絕不分什麼資深不資深的,總之未夠班就不能上場;挨過幾年無人工(但那些年,店家都會包食包住)的日子,如今眼前的師傅,個個一做幾十年,手勢純熟,質素有保證。可惜近年沒人入行學習此手藝,恐怕又是行將失傳。

11.玫瑰理髮店

位於金華街的玫瑰理髮店為附近街訪熟悉,開店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一直以傳統廣東理髮的技術在筲箕灣紮根,屹立在唐二樓。

玫瑰保留著六十年代的裝潢,五十年前的事物,都封印在這小小理髮店裡,保留著舊式理髮店的格局。踏入店內,更會嗅到一股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味道。舊式綠白地磚,舊式的櫃門配上啡色的燈掣,舊式的電視播著舊電視劇,玫瑰的門,簡直是穿越時間之門。真想不到在這個時代巨輪裡,縱使外面的世界變化萬千,但玫瑰仍然能勇敢地停留在上半世紀的時針上。店內環境固然帶著濃厚舊式的味道,卻不乏廣東理髮店玫瑰的環境並沒有與時並進,理髮收費亦「跑輸大市」。

與普遍的理髮店相比,這裡的收費實在便宜,男裝全套(洗、剪、剃)也不過五十元,甚少加價,最近加價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還不過是加一兩元。不過,光顧玫瑰的主要是熟客,十個客人有差不多十個都是老街坊,人情味濃,或許這便是玫瑰甚少加價的原因之一吧。

在玫瑰裡,每個都是「老臣子」,為玫瑰工作了數十年,最「新」的新人也在店內工作七、八年。理髮師古先生也不例外,他由三十歲年青力壯時在這裡工作至今,可說是理髮店裡的「守護星」。他說這些年來少學徒,玫瑰的員工只有五人,全都是老臣子,經驗老到,為人老實。

但當年年紀小小的許嘉雄除了舞獅,還對獅頭製作起了很大的興趣;「就是對獅頭的製作很好奇;武館有很多舊獅頭,就自己會拆它們來研究。」那一年,許嘉雄10歲。

未學成就在家「開店」製作獅頭,學成後,就膽粗粗租鋪開業;時值1995年,至今開業大約十七、八年左右;時間雖不長,但店內居然藏有百年老古董。

有百多歷史的牌坊

超過百年歷史的華光師傅畫像

那是一個「港九油燭紙業紮作職工會」的牌坊和一個華光師傅(是舞獅和舞獅紮作者供奉的天神)畫像–此職工會于百幾年前成立,當年做紙紮的人多,加入做工會會員的都有百幾個;成立後就買了會址予會員落腳(因紙紮師傅經常要趕工至深夜,當時交通不便未必可以回家),也因此有了此牌坊和華光師傅畫像;許嘉雄20年前入會。「真的紙紮的師傅愈來愈少,會員多是那些已過身的師傅的後人;後來大家同意結束職工會,把會址賣了。」這個版坊和畫像無處容身,許嘉雄就將它們搬回雄獅樓;也根據職工會傳統,每年農曆9月28日都會擺幾圍,讓業內朋友聚一聚,也一同拜一拜華光師傳。

具精緻裝飾的傳統獅頭

如今製作的獅頭,也和以前不一樣;以前的獅頭,裝飾比現代的精緻得多:「以前武館間競爭得厲害;一個獅頭拿出來,講排場,當然要做得夠靚;而且武館之間還會互相踢館,獅頭多碰撞的機會,所以獅頭也要非常堅固。」近十年八年,舞獅的風氣變得較健康,武館間惡性競爭、踢館的場面不復再,反而是互相幫忙的多,對獅頭的精緻度和堅固度,自是要求沒以前的高。

4.端午限定的衣紙– 天就行

水上人家一般端午節正日都會拜祭祖先,除了陸上人家都會有的金銀衣紙外,水上人家還會多燒三種物事:紙紮龍船、紙紮帽、和紙紮傘;紙紮龍船是讓先人都可以扒龍舟和看龍舟競渡,「圓餅」是紙紮帽,燒給男人戴的;另有紙紮傘給女人用,這樣男男女女都可以在戶外看龍舟競渡而不用怕曬傷了。除了傘, 先人在其他日子都可用的之外,紙紮帽和紙紮龍船都是端午節限定。

很好看的紙紮帽

紙紮傘和紙紮龍舟

5.百寶文具店 - 華生文具公司

此區漸被金鋪名店佔據之際,華生仍屹立。

6到書局去獵豔- 森記圖書

炮臺山森記圖書位於在一老式商場的地庫,以貓“聞名“ -但也是香港為數甚少的二手書店之一-一邊店面賣新書,另一邊是舊書。

如Alain de Botton所言,選書仿佛就是尋找愛人,得要看對眼。在炮臺山可以一直陶醉於這種“獵豔”中。

7.和興旗家

一面一面的手造旗子,給人一種sophisticated的傳統舍堂/學院精神的象徵。而這種sophistication,隨著現代人對「快靚正」的盲目追求,也漸漸退色。

寫字、車字、剪字- 師傅都駕輕就熟

沒有人會懂得欣賞手造旗子,或其他手作的背後,就是欠缺了這種sophistication。我們說要生活,要去享受,花大錢去吃喝;但我們卻遺忘了這個社會,在那個年代曾擁有的,那種優雅,細緻–這不是花大錢就能得到的事兒,而時得用心去感受生活和領會。

和興旗家開業約五十多年,現在是德哥和達哥兩兄弟經營著,他們是第二代傳人;最初是他們的父親在鄰街一個巷仔,就以一部衣車起家;德哥猶記得,那時六兄弟姐妹就在那兒,幫忙老爸造旗。

8萬友書局

燕子牌長城牌鹿牌是等中國製造的,屬七十年代,早已絕版;Othello牌德國制,六十年代出品,非單絕版,現在更是難覓;鐵盒裝更是顏色筆,雖然全盒都是紫色。還有一堆德國制孖頭可換刀片金屬小筆刨,都是六十年代

德國制的孖頭筆刨

德國制的othello鉛筆

鉛筆大雜燴

印有明星頭的明星記事簿....

六十年代手槍

八十年代鏡子

老闆袁生對店裡的似乎不論是什麼物事,都能記住它們的年份。自六十年代起,一開就是四十多年,卻最終不敵過租金暴漲。

9.衙前圍村,範合利刀仔店.

香港有刀店,但刀仔店,真沒聽過;「系,造刀仔的,香港只有我們!」范老闆說。

范老闆父親于1950年代從大陸來港,原本在大陸教書,但來港就難找教席,但在香港又要糊口,唯有跟同鄉學打鐵;當時范父已三十歲,遲起步,力水和技巧都不及已入行多年的同鄉,唯有靠食腦殺出條血路;某天路過人家收舊鐘的店鋪,靈機一觸,就用八卦鐘的鋼芯做刨瓜菜刀,以鐵包鋼批皮,刨瓜菜又快又好用。

這時,范父已開始居於衙前圍村,就在此地開展了其刀仔廠/鋪的生意;直到1996年范父過世,範生正式全盤接手。

10上海國際理髮公司

上海國際理髮公司的理髮椅、風筒等等,都是古董。

《一代宗師》張震的那家「白玫瑰理髮店」場景,不少物事都是來自這家位於荃灣的上海國際理髮公司。

上海國際理髮公司老闆陳先生原是江蘇人,以前在上海也是位理髮師傅;五十年代初來港,因為有位舅父在荃灣做理髮,他也跟著在荃灣執業。

非常的精靈的陳老闆年紀雖不少,是荃灣的活字典

這些老師傅絕大部份是江浙上海一帶的人,個個都是至少學師三年,練好刀工剪工才成師傅–那些年絕不分什麼資深不資深的,總之未夠班就不能上場;挨過幾年無人工(但那些年,店家都會包食包住)的日子,如今眼前的師傅,個個一做幾十年,手勢純熟,質素有保證。可惜近年沒人入行學習此手藝,恐怕又是行將失傳。

11.玫瑰理髮店

位於金華街的玫瑰理髮店為附近街訪熟悉,開店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一直以傳統廣東理髮的技術在筲箕灣紮根,屹立在唐二樓。

玫瑰保留著六十年代的裝潢,五十年前的事物,都封印在這小小理髮店裡,保留著舊式理髮店的格局。踏入店內,更會嗅到一股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味道。舊式綠白地磚,舊式的櫃門配上啡色的燈掣,舊式的電視播著舊電視劇,玫瑰的門,簡直是穿越時間之門。真想不到在這個時代巨輪裡,縱使外面的世界變化萬千,但玫瑰仍然能勇敢地停留在上半世紀的時針上。店內環境固然帶著濃厚舊式的味道,卻不乏廣東理髮店玫瑰的環境並沒有與時並進,理髮收費亦「跑輸大市」。

與普遍的理髮店相比,這裡的收費實在便宜,男裝全套(洗、剪、剃)也不過五十元,甚少加價,最近加價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還不過是加一兩元。不過,光顧玫瑰的主要是熟客,十個客人有差不多十個都是老街坊,人情味濃,或許這便是玫瑰甚少加價的原因之一吧。

在玫瑰裡,每個都是「老臣子」,為玫瑰工作了數十年,最「新」的新人也在店內工作七、八年。理髮師古先生也不例外,他由三十歲年青力壯時在這裡工作至今,可說是理髮店裡的「守護星」。他說這些年來少學徒,玫瑰的員工只有五人,全都是老臣子,經驗老到,為人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