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時日本的這一款手槍為何遭受吐槽真實原因讓人很尷尬

日本南部手槍是1909年8月由日本軍人南部其次郎研製而成。這把槍是參考義大利的格利森蒂手槍設計而成,轉輪手槍雖然動作可靠,但是裝彈太慢,短兵相接的在戰鬥中這個是很致命的。

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南部十四式手槍,但“王八盒子”卻是人盡皆知。在《地道戰》等影片中,日本侵略軍的“王八盒子”看起來威風十足,但實際上,它是二戰中表現最差的手槍。

南部手槍的早期型號有4式和“小孩”式兩種,4式槍管長119毫米,全槍長229毫米,

全槍重0.88kg;“小孩”式槍管長83毫米,全槍長171毫米,全槍重0.65kg。日本大正十四年,南部手槍做了一些改進,命名為14式,正式裝備日軍。該槍口徑為8毫米,發射日本八乘二十四毫米南部手槍彈。全槍重0.96kg,全槍長227毫米。採用半自動、擊針式擊發射擊方式,使用8發可卸彈匣供彈。1937年到1938年這一年中,南部14式手槍又有了改進,陸續出現了一些型號,如實驗式、94式和哈馬達2式等。

“王八盒子”是當時日軍的一件標誌性裝備。"王八盒子"在日軍中裝備的面很廣,從將軍到士官,從陸軍一般的步兵部隊到炮兵、工兵、裝甲兵等各個特種兵部隊,以及海軍和空軍的各部隊各階層,普遍裝備。當時日軍入侵中國東北,建立和控制所謂滿洲國的日軍,是最早裝備"王八盒子"的日本侵略軍。

早期出品的"王八盒子"毛病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毛病是擊針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在日常使用中經常發生擊發無力和擊針折斷等致命問題,特別是在東北那樣高寒氣候中,由於擊針上塗抹的潤滑油粘稠度增加,問題更為嚴重。那時,每支手槍都隨槍多配一根擊針,放在槍套下麵的備份彈盒中,以備更換。當擊針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毛病又出現了。這時最典型的毛病,
仍然是由於中國東北地區冬季寒冷的原因。在使用中,"王八盒子"還暴露出因誤壓彈匣扣而經常掉彈匣的毛病。雖然彈匣問題解決了,但是單手退出彈匣的優點完全被抵消。

“王八盒子”在使用過程中可謂是問題不斷,很多專家認為它設計結構不合理,

製作粗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最差的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