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的皇帝為何個個都能力出眾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中惟有清朝的皇帝在綜合素質方面較高。其創立的一套政治制度也是選拔和鍛煉皇帝的重要途徑。康熙皇帝讀書很用功,十七八歲時,讀得更加刻苦,總是五更即起,

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也不稍稍中斷。康熙皇帝總算沒有白讀,他終於總結出一條歷史教訓:要避免唐、明的宦官專權,還要杜絕朋黨之爭。他說:“大權旁落,很少有不失敗的。”所以,他極力想做到“天下大權,惟一人操之”,以加強封建專制的君主集權。為了“乾綱獨攬”,他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有點不大相信。他的大兒子允褆,不是嫡妻所生,當然沒被立為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立的是老二允礽。
但是,四十七年(1708),康熙皇帝見諸子抅煽,允礽品行不端,恐怕自己得到隋文帝的下場,便廢了他,把他關進了咸安宮。第二年,再次立他,但是,五十一年(1712),又一次把他廢掉,依舊關押起來,從此,宣佈再也不准談什麼立儲之事。有個受寵的老臣叫王琰的,密勸康熙皇帝還是立皇太子為好,差一點被殺頭。

雍正皇帝即位後,說:明立太子,容易引起太子驕傲;不立,則又不足以“系國本”。為了維繫國本,而又杜絕驕傲和朋黨,他於是立了一條家法:皇儲密建。並針對歐陽修的“君子有朋”論,親作《朋黨論》的文章,提出臣子要“與君同好惡”、“以君之好惡為好惡”的集權口號。乾清宮上有塊木匾,順治皇帝寫了“正大光明”四字。雍正皇帝即位後,

便將皇儲的名字寫好,藏於密匣,塞在這塊匾額後面,又密書密旨一道,藏在內府之中,供將來勘核。

雍正皇帝活了58歲,勞累過度,中風而死。接著便是乾隆皇帝登基。乾隆皇帝上臺後,就焚香告天,發誓“若得在位60年,即當傳位於嗣子。”乾隆皇帝一共三次密定儲位:前兩個太子都先後天折了,第三個便是第十五子嘉親王顒琰。1795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便於9月宣佈明年退位。

第二年正月,乾隆皇帝也確實舉行了內禪之典,宣佈讓位給顒琰即嘉慶皇帝了。從此,他自稱“十全老人”、“太上皇”。但是,這個大權獨攬了六十年的老皇帝,仍自稱“朕”;給皇帝的奏疏上“皇帝”二字只高二格,而“太上皇”則高三格;皇帝只稱為“萬歲”,太上皇卻稱“萬萬歲”;乾隆皇帝授予嘉慶皇帝大寶曆,但是,每年頒朔仍以乾隆曆。事無巨細,顒琰和朝臣們還得向他請示,到底還是他說了算。

康熙、雍正、乾隆這三個皇帝,不但向兒子要權,而且向臣子要權,把一切大權都統統抓到自己的手裡。

努爾哈赤時,設有議政王大臣。一切重大事件,先由王大臣受理(會推立法),再呈報努爾哈赤。因此,大臣們頗為有權。皇太極上臺後不久,就設立了“文館”,他稱帝以前一個月,更擴大了文館的職掌,改為“內三院”(秘書院、宏文院和國史院),分散了王大臣們的部分權力。順治皇帝晚期,改內三院為內閣,內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號稱宰輔。鼇拜專權時,雖然恢復了內三院,但是康熙皇帝親政以後,於康熙九年(1670)9月,又成立了內閣來承旨出政,什麼題本、公文、儀政、大典,甚至《實錄》的編篆,統統都歸內閣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進行,內閣還有權稽查六部。

康熙中期,玄燁又諭令成立南書房,叫幾個翰林大學士親承帝意、擬進諭旨,宰輔們的權力又被縮小不少,皇帝的專制又有一些增大。

雍正皇帝用兵西北之際,由於議政王大臣都是世襲的貴族,沒有實際經驗,早已不太熟悉軍國大事;又由於內閣離街市近,人員又多,往返遞奏本章容易洩漏機密,所以,雍正皇帝下令把內閣中三四品以上字跡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學士,由太和門外的內閣裡,調到隆宗門外(後又遷入隆宗門內靠北、乾清門外靠西的地方)來親承旨意、擬發諭旨。每天早晨五六點鐘,至遲也在八點以前,皇帝親自召見他們,口授旨意,叫他們擬呈轉發。忙時,晚上也召見。擬寫完畢,先呈皇帝審閱,皇帝認可後,不經內閣,直交兵部捷報處,分快慢程度直接下發。快的,上面寫有“馬上飛遞”四字,還限定每日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的更寫有“六百里加緊”的字樣,直接把皇帝的聲音傳達給下面的當事官員。這個特別的秘書班子,初名“軍機房”,後來才改名“軍機處”。

它最初只是內閣的一個分局、一個分支。擔任秘書工作的人員,稱為“軍機大臣”,最初只管軍事,後來逐漸也管政治大事。因此,皇帝利用這個機構,不僅親操軍令,而且慢慢地將一切政令也從內閣手中奪了過來。從此,內閣無權參與國家大事,形同虛設。儘管內閣大學士是最高官吏,但若不兼軍機大壓,就無實權。而大學士、六部、九卿、督撫、將軍、提統、都鎮、學差、主考以及駐外使節的簡放,都逐漸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皇帝的巡幸、謁陵、駐園,軍機大臣也無不跟隨。西苑、圓明園以及慈禧以後的頤和園等處,都設有“軍機堂”。皇帝召見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等,太監也不能待在旁邊。這樣一個機構,是絕對君權的有力支柱,對皇帝的絕對集權,實在是大有用處。所以,乾隆皇帝即位時雖然裁撤了它,但是,兩年之後,又趕忙將它恢復。至此而後,它一直成為輔佐皇帝親自行使強權的、設於內廷的常設機構,有清一代,各個帝王都不肯也不想取消它。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反而把議政王大臣取消了。

軍機處的官員,工作多是兼職,也很辛苦。除了“萬壽節”等幾天,一年到頭總得值班繕寫。而且,有時一天還得寫幾十道,甚至上百道的諭旨。擬寫出的諭旨,皇帝看了不滿意,更得重寫。總寫不好,就被閑掛起來,臉面不大好看不說,天天照例還得坐班。有人曾經諷刺道:“五更踱到軍機處,不識今朝有事無?”可見閑坐也不是滋味。然而,皇帝對於得心應手的軍機大臣,那就十分器重。康熙進士、強記慎密的張廷玉,軍機處初立時,與鄂爾泰同為軍機大臣,因為一天能擬寫出幾十道諭旨,而且寫得很好,所以,雍正皇帝特擢他當尚書,後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被封為三等勤宣伯,加太保。雍正皇帝遺詔令他配享太廟,他立朝50年,富貴壽考,為有清一代之最。有一次,張廷玉病倒了,好幾天才好,雍正皇帝便對群臣說:“我的手和腿不舒服,幾天才好過來。”臣子們聽得“龍體欠安”,齊聲探問,雍正皇帝這才笑答:“張廷玉有病,難道不就是我的胳膊、腿有病嗎!”大家聽了,恍然大悟。

軍機處的設立和議政王大臣的裁撤,加強了皇帝的專權,打擊了舊貴族的專擅,溝通了君臣上下,提高了辦事效率。皇帝的一切命令,後來直接由軍機處發出(不經兵部捷報處了,稱為“廷寄”),下邊的公文和密折,也可由軍機處直送皇帝的手裡。這,較之過去的由內閣和王大臣的層層處理,程式多而慢、上下溝通不暢等,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大權更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了。軍機處的要員,雖然比王大臣、內閣一般大學士,在用人、行政上有更多的奏請之權,但說了算的畢竟只有皇上。軍機要員的許可權,實質上不過只是依葫蘆畫瓢而已,他們信守著的口號,只是28個大字: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舊樣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

軍機處的設立讓皇帝們有了掌握實權,鍛煉能力的機會。秘密立儲制讓選拔出來的皇帝個個都是精品。所以清朝的皇帝個個能力出眾。

更擴大了文館的職掌,改為“內三院”(秘書院、宏文院和國史院),分散了王大臣們的部分權力。順治皇帝晚期,改內三院為內閣,內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號稱宰輔。鼇拜專權時,雖然恢復了內三院,但是康熙皇帝親政以後,於康熙九年(1670)9月,又成立了內閣來承旨出政,什麼題本、公文、儀政、大典,甚至《實錄》的編篆,統統都歸內閣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進行,內閣還有權稽查六部。

康熙中期,玄燁又諭令成立南書房,叫幾個翰林大學士親承帝意、擬進諭旨,宰輔們的權力又被縮小不少,皇帝的專制又有一些增大。

雍正皇帝用兵西北之際,由於議政王大臣都是世襲的貴族,沒有實際經驗,早已不太熟悉軍國大事;又由於內閣離街市近,人員又多,往返遞奏本章容易洩漏機密,所以,雍正皇帝下令把內閣中三四品以上字跡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學士,由太和門外的內閣裡,調到隆宗門外(後又遷入隆宗門內靠北、乾清門外靠西的地方)來親承旨意、擬發諭旨。每天早晨五六點鐘,至遲也在八點以前,皇帝親自召見他們,口授旨意,叫他們擬呈轉發。忙時,晚上也召見。擬寫完畢,先呈皇帝審閱,皇帝認可後,不經內閣,直交兵部捷報處,分快慢程度直接下發。快的,上面寫有“馬上飛遞”四字,還限定每日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的更寫有“六百里加緊”的字樣,直接把皇帝的聲音傳達給下面的當事官員。這個特別的秘書班子,初名“軍機房”,後來才改名“軍機處”。

它最初只是內閣的一個分局、一個分支。擔任秘書工作的人員,稱為“軍機大臣”,最初只管軍事,後來逐漸也管政治大事。因此,皇帝利用這個機構,不僅親操軍令,而且慢慢地將一切政令也從內閣手中奪了過來。從此,內閣無權參與國家大事,形同虛設。儘管內閣大學士是最高官吏,但若不兼軍機大壓,就無實權。而大學士、六部、九卿、督撫、將軍、提統、都鎮、學差、主考以及駐外使節的簡放,都逐漸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皇帝的巡幸、謁陵、駐園,軍機大臣也無不跟隨。西苑、圓明園以及慈禧以後的頤和園等處,都設有“軍機堂”。皇帝召見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等,太監也不能待在旁邊。這樣一個機構,是絕對君權的有力支柱,對皇帝的絕對集權,實在是大有用處。所以,乾隆皇帝即位時雖然裁撤了它,但是,兩年之後,又趕忙將它恢復。至此而後,它一直成為輔佐皇帝親自行使強權的、設於內廷的常設機構,有清一代,各個帝王都不肯也不想取消它。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反而把議政王大臣取消了。

軍機處的官員,工作多是兼職,也很辛苦。除了“萬壽節”等幾天,一年到頭總得值班繕寫。而且,有時一天還得寫幾十道,甚至上百道的諭旨。擬寫出的諭旨,皇帝看了不滿意,更得重寫。總寫不好,就被閑掛起來,臉面不大好看不說,天天照例還得坐班。有人曾經諷刺道:“五更踱到軍機處,不識今朝有事無?”可見閑坐也不是滋味。然而,皇帝對於得心應手的軍機大臣,那就十分器重。康熙進士、強記慎密的張廷玉,軍機處初立時,與鄂爾泰同為軍機大臣,因為一天能擬寫出幾十道諭旨,而且寫得很好,所以,雍正皇帝特擢他當尚書,後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被封為三等勤宣伯,加太保。雍正皇帝遺詔令他配享太廟,他立朝50年,富貴壽考,為有清一代之最。有一次,張廷玉病倒了,好幾天才好,雍正皇帝便對群臣說:“我的手和腿不舒服,幾天才好過來。”臣子們聽得“龍體欠安”,齊聲探問,雍正皇帝這才笑答:“張廷玉有病,難道不就是我的胳膊、腿有病嗎!”大家聽了,恍然大悟。

軍機處的設立和議政王大臣的裁撤,加強了皇帝的專權,打擊了舊貴族的專擅,溝通了君臣上下,提高了辦事效率。皇帝的一切命令,後來直接由軍機處發出(不經兵部捷報處了,稱為“廷寄”),下邊的公文和密折,也可由軍機處直送皇帝的手裡。這,較之過去的由內閣和王大臣的層層處理,程式多而慢、上下溝通不暢等,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大權更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了。軍機處的要員,雖然比王大臣、內閣一般大學士,在用人、行政上有更多的奏請之權,但說了算的畢竟只有皇上。軍機要員的許可權,實質上不過只是依葫蘆畫瓢而已,他們信守著的口號,只是28個大字: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舊樣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

軍機處的設立讓皇帝們有了掌握實權,鍛煉能力的機會。秘密立儲制讓選拔出來的皇帝個個都是精品。所以清朝的皇帝個個能力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