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湘江對話丨馬笑泉:忘掉招式,“少將”得“意”

文丨新湖南用戶端記者 李婷婷

手中的新書是他沉潛8年創作而成,

封面上,如迷宮的水墨條紋,將人帶往一座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彷徨的古城。

長篇小說名為《迷城》,作者是被譽為“文學湘軍五少將”之一的馬笑泉。故事描寫一個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南方縣城,融合家國大業、兒女奇情、翰墨文化、地方風俗等要素,落筆縣城政治生態,從官方和民間兩個向度,解讀基層政治文化。

“寫作《迷城》,是我從青年時期的勁氣奔湧,轉化為中年時期的舒緩深沉。

它是一個告別式的總結,也是一個新的開端。”6月30日,新湖南用戶端記者對話馬笑泉時,他這樣說。

新湖南:《迷城》以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為敘述跨度,以一個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南方縣城為標本,試圖從官方和民間兩個向度解讀基層政治文化。這個“縣城”是否有具體的指向?為何說以縣城為空間背景寫作是你的宿命?

馬笑泉:我出生和成長於南方縣城,畢業後又先後在與家鄉鄰近的兩個縣城中工作了八年。

作為一部以縣城為描寫物件的長篇小說,《迷城》當然有它的現實基座,或者如你所言,有具體指向。但小說是對現實的想像性重鑄,一旦完成,它就是另一座城,一座在文本中自在自足的城。

宿命云云,是從結果回溯到起因而得到的一種切身感受。我四十歲前的大部分小說皆是以縣城為空間背景,這是與我的出生和成長息息相關的空間。

如果我出生、成長於茶峒或者紐約,那我的寫作就將是另一番面貌。這是個人難以選擇的,所以我把這視為一種宿命。既是宿命,則將身心沉入其中,仔細體察,從容書寫,以盡此命。

新湖南:縣城是都市和農村的連接地帶,尤其新世紀以來,城市與農業文明在這裡發生了強烈的纏繞與碰撞,前十年到二十年,很多獨立電影也表現了“縣城”在社會轉型期裡整體灰色無力的面貌,

以及投射在縣城青年身上的衝突和苦悶。你出生、成長於縣城,並曾在縣城工作長達八年,你對“縣城”的精神面貌和“縣城青年”的精神處境,最深的體驗是什麼?

馬笑泉:從《憤怒青年》到《銀行檔案》再到《迷城》,縣城的精神氣質和縣城人的精神處境始終是我著墨最多、用力最深之處。如果能夠一言而蔽之,那我也就不用寫這麼多字了。最深的體驗往往最難言說清晰。

而作為一個小說家,我本能地拒絕清晰,特別是那種簡單化、概念化的清晰,就是為了維護這份體驗的整全性。

正如你所說,縣城是都市和農村的連接地帶,那麼,它也是邊界模糊之地,彷徨不定之地,含混複雜之地,衝鋒和撤退之地。這種種狀態都滲透、作用於縣城人的精神面貌。而縣城青年是縣城人中最敏感、行動力最旺盛的一群,他們的處境和行為無疑能最集中、最鮮明地表現出這些狀態。我所能做的就是用形象來呈現,而非理論上的梳理和概括。當然,理論上的梳理和概括也很重要,但那是社會學家和思想家的工作。

<>

新湖南:但你說,希望作品不只是黑暗和絕望,最終要有光。

馬笑泉:中國當代作家寫黑暗,寫殘酷,寫沉淪,特別得心應手。但我希望作品中不全是這些,黑暗中要有光,殘酷中要有溫情,沉淪中要有抗爭。這種光源於人性深處。人性是善與惡的混合共同體,既有盲目的毀滅衝動,又有強大的建構念力,一如黑暗與光明是互相依存、彼此滲透的,好的文學作品都會體現出這種整全性。

新湖南:同時,《迷城》也呈現出傳統文化在社會轉型時期所表現出的自身局限。你現在如何理解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局限”?

馬笑泉:傳統文化涵括甚廣,在這裡只能擇其主脈而言之:儒家始終擺脫不了人身依附關係,未能養成真正獨立自主的人格;道家太講究“全生”,追求個體的逍遙自在,在公共領域中缺少擔當;釋家對於非空非有、變動不居的宇宙本體看得最為透徹,但人類終究有權利追求現世的幸福,對如何以制度來實現和完善人類的幸福,慈悲廣大的釋家也是闕如;至於法家,則完全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思考,結果幾個代表人物都把自己給繞進去了,與現代的民主法治有著本質區別,萬萬不可混為一談。

<>

新湖南:據說,小說裡的“迷城”你走了六年,“只要不颳風下雨,吃了晚飯後就會去走幾遍”。“迷城”裡的一個毛細血管,你應該都很熟悉,其中最打動你的是什麼?

馬笑泉:最打動我的,也是讓我樂此不疲的,就是敞開心懷,讓這些細節一點一滴地滲透進來,最終與這座城血肉融合這樣一個漫長而細微的過程。細節就在小說中。

新湖南:在細緻地觀察生活之後,進入小說寫作狀態之前,你會選擇“忘”。“在我要拼命忘記那些具體的東西,儘量模糊化。”為何這樣做?

馬笑泉:《倚天屠龍記》中有一段經典描寫,就是張三豐臨時教張無忌太極劍,直到張無忌把招式全忘了,才讓他去應敵。張無忌忘記的是具體招式,得到的卻是劍理和劍意。只有領悟了劍理和劍意,才能夠進入自由發揮的創造之境。

金庸先生是通家,他寫的是武俠,闡釋的卻是中國文化中一種非常高的境界:得意忘形。同樣的道理,我通過大量的細節體認獲得了這座城的神韻之後,就要把現實中那些太具體的東西忘掉,以便在藝術世界中進行自由創造。而那些細節其實並沒有真的忘掉,它們只不過是通過想像在文本中進行了轉化和重組,最終傳達出這座城的神韻。

<>

新湖南:現在你在長沙生活、工作,從縣城到都市,生活空間的變化讓你有何改變?

馬笑泉: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性格和氣質。長沙這座城的性格和氣質無疑跟縣城,跟我後來生活過的邵陽市,都有著很大區別。我只能一點一滴地去感受那些不一樣的細節,最終進入血肉相連的狀態。這種改變是細緻的,也是漫長的,是一個自然發酵的過程,急不得,也無須急,順其自然即可。

新湖南:為什麼說《迷城》是你青年寫作的總結、中年寫作的開端?你如何理解“青年寫作”和“中年寫作”?

馬笑泉:從時間上來說,《迷城》的創作和完成正好處於我從青年步入中年這樣一個階段。從創作心態和作品所呈現的氣質來說,青年時期的勁氣奔湧轉化為中年時期的舒緩深沉,確實是一個告別式的總結,同時也是一個新的開端。

“青年寫作”和“中年寫作”不僅是一個生理年齡的問題,更是一個心理年齡的問題。有到老仍是“青年寫作”者,有步入創作不久就進入“中年寫作”者。大體而言,“青年寫作”往往在某種強烈情緒的驅動下噴湧而出,呈現一種飛揚恣肆之態,更多地仰仗先天元氣;而“中年寫作”的節奏會慢下來,趨於舒緩、開闊、深沉,還包含了審慎和猶疑,後天的經驗和思考的比重會逐步增加。二者皆能出佳作,只是面貌有異,氣質有別。

新湖南:作為“文學湘軍五少將”之一,如果以《迷城》作為某種階段的劃分,在此之前,你覺得你寫小說的驅動力是什麼?在此之後呢?

馬笑泉:以前是內心的呼喚,現在和此後是內心與時代的共振。其實之前也是出於自我與外在的共振,只是那時認為存在一個純粹的、不受外界影響的內心世界。其實從人出生那刻起,就無時無刻不處在與外界的共振中。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世界即我,我即世界,何曾須臾分離。

【馬笑泉簡介】

馬笑泉,小說家、詩人。1978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曾在縣裡做過8年銀行職員,在市里做過10年報紙編輯。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出版有長篇小說《迷城》《銀行檔案》《巫地傳說》,小說集《憤怒青年》,詩集《三種向度》《傳遞一盞古典的燈》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文。

[責編:李婷婷]

我所能做的就是用形象來呈現,而非理論上的梳理和概括。當然,理論上的梳理和概括也很重要,但那是社會學家和思想家的工作。

<>

新湖南:但你說,希望作品不只是黑暗和絕望,最終要有光。

馬笑泉:中國當代作家寫黑暗,寫殘酷,寫沉淪,特別得心應手。但我希望作品中不全是這些,黑暗中要有光,殘酷中要有溫情,沉淪中要有抗爭。這種光源於人性深處。人性是善與惡的混合共同體,既有盲目的毀滅衝動,又有強大的建構念力,一如黑暗與光明是互相依存、彼此滲透的,好的文學作品都會體現出這種整全性。

新湖南:同時,《迷城》也呈現出傳統文化在社會轉型時期所表現出的自身局限。你現在如何理解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局限”?

馬笑泉:傳統文化涵括甚廣,在這裡只能擇其主脈而言之:儒家始終擺脫不了人身依附關係,未能養成真正獨立自主的人格;道家太講究“全生”,追求個體的逍遙自在,在公共領域中缺少擔當;釋家對於非空非有、變動不居的宇宙本體看得最為透徹,但人類終究有權利追求現世的幸福,對如何以制度來實現和完善人類的幸福,慈悲廣大的釋家也是闕如;至於法家,則完全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思考,結果幾個代表人物都把自己給繞進去了,與現代的民主法治有著本質區別,萬萬不可混為一談。

<>

新湖南:據說,小說裡的“迷城”你走了六年,“只要不颳風下雨,吃了晚飯後就會去走幾遍”。“迷城”裡的一個毛細血管,你應該都很熟悉,其中最打動你的是什麼?

馬笑泉:最打動我的,也是讓我樂此不疲的,就是敞開心懷,讓這些細節一點一滴地滲透進來,最終與這座城血肉融合這樣一個漫長而細微的過程。細節就在小說中。

新湖南:在細緻地觀察生活之後,進入小說寫作狀態之前,你會選擇“忘”。“在我要拼命忘記那些具體的東西,儘量模糊化。”為何這樣做?

馬笑泉:《倚天屠龍記》中有一段經典描寫,就是張三豐臨時教張無忌太極劍,直到張無忌把招式全忘了,才讓他去應敵。張無忌忘記的是具體招式,得到的卻是劍理和劍意。只有領悟了劍理和劍意,才能夠進入自由發揮的創造之境。

金庸先生是通家,他寫的是武俠,闡釋的卻是中國文化中一種非常高的境界:得意忘形。同樣的道理,我通過大量的細節體認獲得了這座城的神韻之後,就要把現實中那些太具體的東西忘掉,以便在藝術世界中進行自由創造。而那些細節其實並沒有真的忘掉,它們只不過是通過想像在文本中進行了轉化和重組,最終傳達出這座城的神韻。

<>

新湖南:現在你在長沙生活、工作,從縣城到都市,生活空間的變化讓你有何改變?

馬笑泉: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性格和氣質。長沙這座城的性格和氣質無疑跟縣城,跟我後來生活過的邵陽市,都有著很大區別。我只能一點一滴地去感受那些不一樣的細節,最終進入血肉相連的狀態。這種改變是細緻的,也是漫長的,是一個自然發酵的過程,急不得,也無須急,順其自然即可。

新湖南:為什麼說《迷城》是你青年寫作的總結、中年寫作的開端?你如何理解“青年寫作”和“中年寫作”?

馬笑泉:從時間上來說,《迷城》的創作和完成正好處於我從青年步入中年這樣一個階段。從創作心態和作品所呈現的氣質來說,青年時期的勁氣奔湧轉化為中年時期的舒緩深沉,確實是一個告別式的總結,同時也是一個新的開端。

“青年寫作”和“中年寫作”不僅是一個生理年齡的問題,更是一個心理年齡的問題。有到老仍是“青年寫作”者,有步入創作不久就進入“中年寫作”者。大體而言,“青年寫作”往往在某種強烈情緒的驅動下噴湧而出,呈現一種飛揚恣肆之態,更多地仰仗先天元氣;而“中年寫作”的節奏會慢下來,趨於舒緩、開闊、深沉,還包含了審慎和猶疑,後天的經驗和思考的比重會逐步增加。二者皆能出佳作,只是面貌有異,氣質有別。

新湖南:作為“文學湘軍五少將”之一,如果以《迷城》作為某種階段的劃分,在此之前,你覺得你寫小說的驅動力是什麼?在此之後呢?

馬笑泉:以前是內心的呼喚,現在和此後是內心與時代的共振。其實之前也是出於自我與外在的共振,只是那時認為存在一個純粹的、不受外界影響的內心世界。其實從人出生那刻起,就無時無刻不處在與外界的共振中。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世界即我,我即世界,何曾須臾分離。

【馬笑泉簡介】

馬笑泉,小說家、詩人。1978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曾在縣裡做過8年銀行職員,在市里做過10年報紙編輯。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出版有長篇小說《迷城》《銀行檔案》《巫地傳說》,小說集《憤怒青年》,詩集《三種向度》《傳遞一盞古典的燈》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文。

[責編: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