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乳腺癌篩查——是觸診自查?還是鉬靶可靠?

近日朋友圈內流傳了一則由美國婦產醫師協會發佈的乳腺癌篩查指南的深度解讀文章。文中提及了“乳腺觸診自查,不能降低乳腺癌風險”、“乳腺癌篩查,只有鉬靶最可靠”等諸多論點。

今天,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就帖子中的一些表述提出了自己更為全面辯證的觀點。

圖片源自網路

乳腺觸診自查完全被否定?

許多人注意到,許多歐美以及中國的指南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觀點:乳腺自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診斷檢出率和降低死亡率。

難道女性們的鏡前乳腺自查就不需要做了嗎?

對此邵志敏教授認為,在歐美發達國家,國家已經將一些乳腺癌早期篩查項目比如鉬靶列為公共衛生服務專案。相較于乳腺自查,鉬靶可以發現自查還未能摸出的腫塊和病灶,相比這兩者的效果,一定是鉬靶更有優勢,也能發現更多的原位乳腺癌。

“反觀中國,特別是偏遠山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未能全面普及推廣鉬靶或者B超篩查的情況下,乳腺自我檢查對於自身發現一些乳腺癌‘信號’還是存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邵志敏教授說,“乳腺自我檢查的普及,也有助於女性乳☆禁☆房健康意識的增強。”

對於普通民眾,專家建議通過常規、定期的體檢來發現早期乳腺癌,以便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對於早期乳腺癌,

僅需手術便可完成根治,5年生存率也能達到90%以上”。邵志敏教授說。

乳腺癌篩查鉬靶最為可靠?

目前,臨床上乳腺癌篩查有三種方法,分別是乳腺B超、鉬靶以及核磁共振。帖子中稱,鉬靶用來做乳腺癌篩查結果較為可靠。對此,專家明確提出了不同觀點。

邵志敏教授認為,許多歐美發達國家指南中對於乳腺癌篩查項目的推薦,是基於他們所在地區的乳腺癌流行病學資料制定出來的。

就世界範圍而言,乳腺癌發病率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在中國,診斷為乳腺癌的平均年齡為45-55歲,比西方女性更加年輕。來自上海和北京的資料顯示了乳腺癌的兩個發病高峰,第一個出現在45-55歲之間,另一個出現在70-74歲之間。在歐美發達國家,乳腺癌患者70%以上是絕經後婦女,而在此年齡段我國患者僅占一半左右。“在沒有考慮到人種和地區發病情況差異性的基礎上,

機械地將國外指南理念機械地‘移植’到中國是不科學的。”邵志敏教授說。

此外,基於我國女性獨有的乳腺癌發病高峰。專家認為,40歲左右的女性由於乳☆禁☆房腺體組織較為緻密,鉬靶對其穿透力不夠,較難發現早期病灶,而乳腺B超卻能起到更好地“查漏補缺”。

據瞭解,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曾於2008年5月在閔行七寶社區啟動乳腺癌篩查專案,初篩體檢覆蓋到七寶地區2萬多人次,由乳腺外科接待進行鉬靶和乳腺B超檢查各1.8萬餘人次,通過篩查確診乳腺惡性腫瘤96例。專案組通過基於社區人群的研究發現,對中國女性採用鉬靶聯合乳腺B超的診斷和篩查技術,能夠提高診斷率10%以上;雖然鉬靶對中老年女性具有廣泛適用性,但超聲對腺體緻密性乳☆禁☆房的年輕患者更具優勢。

而後,邵志敏教授和其團隊在編撰《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

通過篩查確診乳腺惡性腫瘤96例。專案組通過基於社區人群的研究發現,對中國女性採用鉬靶聯合乳腺B超的診斷和篩查技術,能夠提高診斷率10%以上;雖然鉬靶對中老年女性具有廣泛適用性,但超聲對腺體緻密性乳☆禁☆房的年輕患者更具優勢。

而後,邵志敏教授和其團隊在編撰《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