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留得殘荷聽雨聲——《紅樓夢》為什麼將“枯荷”改作了“殘荷”?

留得殘荷聽雨聲

作者:子凡shine

李商隱是晚唐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在那個逸才輩出的大唐盛世,李商隱以構思新奇,風格穠麗的愛情詩和無題詩而名聞天下。留得殘荷聽雨聲,原句出自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竹塢無塵水檻清”,

詩人勾畫了駝氏亭清幽靜雅的環境,這遠離了塵囂的境地,牽引出詩人綿綿的相思。

“相思迢遞隔重城”,渲染了詩人的孤寂之情,崔雍崔兗崔氏二兄弟是李商隱的表叔崔戎家的兩位公子,這位表叔對李商隱有知遇之恩,李商隱曾在身為華州刺史的崔戎處做幕賓,與其兩位從表兄弟相處甚好。此時詩人與他們遠隔千山萬水,只能借助于風、於雲,將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飄向遠方長安,

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了。

“秋陰不散霜飛晚”,詩人仰頭望天,雨意已濃,一片迷蒙。這樣的情境讓李商隱孤淒的心情更為黯淡。

“留得枯荷聽雨聲”,淅淅瀝瀝的秋雨,敲打在枯荷上,那淒清的而錯落有致的聲韻,是如何美好的至境啊!

《紅樓夢》中黛玉引用這一句的時候,

改作了“留得殘荷聽雨聲”。經查閱,戚序本、庚辰本、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包括程本系列,均作“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如此大致可以推斷,“留得殘荷聽雨聲”方是《紅樓夢》的本來面目。面對李商隱的千古名句,引用錯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能理解為是有意的改筆。

殘的意思是壞的、破的,不完全的或者剩下的;而枯本意是失去了水分,

乾癟的,也就是枯萎的。殘和枯但從意義上分析表達的意境完全不同。枯荷不一定殘破,只是季節到了深秋,萎黃枯槁而已;而殘荷不一定非得枯萎,即使春夏之際的荷葉,因為漁船的往來、人為的破壞也可能是殘破的。這樣我們就讀出了作者改筆的深意。

李商隱筆下的枯荷,符合深秋的意境,符合自己失落的心情。而曹雪芹的殘荷體現的是賈家命運的中道崩殂。滿池的薺荷,或許本來欣欣向榮,而遭遇外來力量的摧毀,殘破不堪。正像賈家遭逢的厄運一樣。

再看原文:寶玉所言:“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所言:“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所言:“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均是殘破不堪之意,並非單純由季節而導致的“枯荷”,而是因為人為叨擾而導致的“殘荷”。

殘荷的意象和四大家族風雨飄搖的命運,和賈家最終“樹倒猢猻散”的結局,非常一致。“留得殘荷聽雨聲”“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想起《紅樓夢》開篇之處所言“樂極悲生,盛筵必散”的道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殘荷猶在,臥聽風雨;紅樓千古,寫盡興衰;那伶仃的命運,猶如殘荷之上的聲聲滴雨,回蕩在曹公每一個夜深人靜、孤枕難眠的夜晚。

並非單純由季節而導致的“枯荷”,而是因為人為叨擾而導致的“殘荷”。

殘荷的意象和四大家族風雨飄搖的命運,和賈家最終“樹倒猢猻散”的結局,非常一致。“留得殘荷聽雨聲”“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想起《紅樓夢》開篇之處所言“樂極悲生,盛筵必散”的道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殘荷猶在,臥聽風雨;紅樓千古,寫盡興衰;那伶仃的命運,猶如殘荷之上的聲聲滴雨,回蕩在曹公每一個夜深人靜、孤枕難眠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