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四川省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四川省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川府發〔2017〕39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四川省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7年6月27日

四川省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28號),進一步深化全省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推進“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畫”和“互聯網+四川製造”行動深入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標

構建基於互聯網的大型製造企業“雙創”平臺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協力廠商“雙創”服務平臺,營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共進的“雙創”新生態;支援鼓勵製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網路化協同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製造等網路化生產新模式,

增強製造企業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增強支撐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基礎技術、解決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夯實融合發展基礎,激發製造業發展新動能。

到2018年底,發展培育5—10家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互聯網製造龍頭企業雙創平臺,智慧家電、裝備製造、食品飲料等製造業重點行業骨幹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80%,較2015年底,工業雲企業用戶翻一番,

新產品研發週期縮短12%,庫存周轉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力爭培育工業領域5—10個特色專業電子商務平臺和生產性服務業平臺。製造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成為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來源。

到2020年,培育10個全國領先、行業主導的製造業與互聯網“雙創”平臺;培育100家以上“互聯網+協同製造”示範企業。

到2025年,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融合“雙創”體系基本完備,

融合發展新模式廣泛普及,新型製造體系基本形成,製造業綜合競爭實力大幅提升。

二、重點任務

(一)組織實施製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工程。

構建基於互聯網的大型製造企業“雙創”平臺,實施製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工程。支援製造企業尤其是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建設基於互聯網的“雙創”平臺,深化工業雲、大資料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加快構建新型設計、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模式,

促進技術產品創新和經營管理優化,提升企業整體創新能力和水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產學研“雙創”資源的深度整合和開放共用,推動軍民融合“雙創”平臺建設,支援製造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各類創新平臺,瞄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構建支援協同研發和技術擴散的“雙創”體系。

構建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協力廠商“雙創”服務平臺,組織實施“雙創”服務平臺支撐能力提升工程。推動互聯網企業構建製造業“雙創”服務體系,支援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建設面向製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雙創”服務平臺和移動互聯網,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加大對“雙創”基地高速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力度,進一步提速降費;鼓勵製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資合作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技術體系、標準規範、商業模式和競爭規則,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融合發展格局;鼓勵大型製造企業開放“雙創”平臺聚集的各類資源,加強與各類創業創新基地、眾創空間合作,為全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推動中小企業製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實現製造能力的線上發佈、協同和交易,積極發展面向製造環節的分享經濟,打破企業界限,共用技術、設備和服務,提升中小企業快速回應和柔性高效的供給能力;依託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集聚區,加快完善人才、資本等政策環境,充分運用互聯網,積極發展創客空間、創新工廠、開源社區、眾包平臺等新型和專業化眾創空間,結合“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培育一批支援製造業發展的“雙創”示範基地。

(二)積極培育網路化協同製造。

鼓勵製造業骨幹企業通過互聯網與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協同,促進生產、品質控制和運營管理系統全面互聯,推行眾包設計研發和網路化協同製造等新模式。鼓勵企業構建並開放網路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臺,打破地域限制,通過更加靈活、更有效率的方式聚集資源,面向細分行業提供雲製造服務,實現企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設計研發、生產製造的協同共用,促進創新資源、生產能力、市場需求的有效集聚與對接,增強引領帶動中小微企業能力,提升製造企業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

鼓勵互聯網、大資料企業與製造業企業跨界融合,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大資料技術等採集並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搭建模組化、柔性化製造系統,開展基於個性化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物流、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供給與需求精准匹配。

(三)努力培育服務型製造。

推動企業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技術,整合產品全生命週期資料,利用互聯網開展故障預警、遠端維護、品質診斷、遠端過程優化等線上增值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從製造向“製造+服務”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工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支援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建立行業線上採購、銷售、服務平臺,推動建設一批協力廠商行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

(四)強化融合發展支撐能力。

增強支撐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基礎技術。積極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強化製造業自動化、數位化、智慧化基礎技術和產業支撐能力,加快構築自動控制與感知、工業雲與智慧服務平臺,開展製造業數位化、自動化、網路化、智慧化核心技術攻關,利用大資料、雲計算、傳感製造、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構築自動控制與感知、工業雲與智慧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等製造新基礎,強化軟體支撐和定義製造業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基於新一代寬頻移動通信技術(5G)的工業互聯網。構建資訊物理系統參考模型和綜合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測試驗證平臺和綜合驗證試驗床,支持開展相容適配、互聯互通和交互操作測試驗證。

(五)提升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能力。

實施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工程,推動工業產品互聯互通的標識解析、資料交換、通信協定等技術攻關和標準研製,面向重點行業智慧製造單元、智慧生產線、智慧車間、智慧工廠建設,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組織開展行業系統解決方案應用試點示範,為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專業化的系統解決方案。支援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系統解決方案業務剝離重組,推動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專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充分發揮系統解決方案促進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粘合劑”作用。

(六)實施企業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健全省、市(州)協同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的工作機制,培育貫標諮詢服務機構,開展全省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成果提煉和宣傳貫徹培訓。結合我省實際,推動各行業(領域)企業以貫標為牽引實現管理模式創新和管理現代化水準提升,培育和提升精益管理、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供應鏈協同、市場快速回應、精准行銷等核心競爭能力。健全面向互聯網化和智慧化發展需求的兩化融合評估體系,推動各市(州)和行業協會組織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與自對標。

(七)提高工業資訊系統安全水準。

實施工業控制系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積極參與制定完善工業資訊安全管理等政策法規,健全工業資訊安全標準體系,增強工業控制體系漏洞發現和檢測能力,建立工業控制系統安全風險資訊採集匯總和分析通報機制,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業控制系統資訊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組織開展工業企業資訊安全保障試點示範,支援系統模擬測試、評估驗證等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安全PLC工控協定及嵌入式系統的國產自主,推動存取控制、追蹤溯源、商業資訊及隱私保護等核心技術產品產業化。以提升工業資訊安全監測、評估、驗證和應急處置等能力為重點,依託現有科研機構,建設工業資訊安全保障中心,為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安全支撐。

三、推進措施

(一)探索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放寬新產品、新業態的市場准入限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升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和水準,營造有利於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環境。適應製造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發展趨勢,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和仲介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鼓勵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新型產學研用聯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融合標準制定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圍繞新商業模式智慧財產權保護需求,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設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網路。選擇智慧家電、裝備製造、食品飲料等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平臺建設試點,鼓勵企業進行工業雲、大資料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加快構建新型設計、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模式,同時探索建設開放平臺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方式。培育國有企業融合發展機制。加強與央企合作,鼓勵中央企業和本地國有企業在川設立創新投資基金,引導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支持大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創新創意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建立有利於國有企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激發企業活力、積極開展“雙創”的機制,完善國有企業內部創新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探索引入有限合夥制,完善鼓勵創新的經營業績考核機制,探索容錯機制,研究建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機制,探索建立促進新成果轉讓的分配機制,按相關規定對企業重要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民政廳、省國資委、省智慧財產權局、省版權局。列首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加大財政支持融合發展力度。

統籌安排使用省級工業發展、科技等方面的存量和增量資金,轉變和創新財政資金支援方式,積極探索運用投資基金、財金互動、風險分擔、政府購買服務等新方式,支援企業實施設備智慧化改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製造業“雙創”平臺建設、應用試點示範專案、資訊系統安全建設、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融合發展人才培育;支援發展專業化協力廠商服務,提升中小微企業資訊化能力。積極爭取國家相關專項資金對我省融合發展專案的支援,爭創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責任部門: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

(三)完善支持融合發展的稅收和金融政策。

結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進一步擴大製造企業增值稅抵扣範圍,落實增值稅優惠政策,全面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軟體與積體電路企業、科技孵化器等稅收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利用“雙創”平臺提供結算、融資、理財、諮詢等一站式系統化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廣智慧財產權質押,創新擔保方式,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信貸風險分擔機制。選擇一批重點城市和重點企業開展產融合作試點,支援開展信用貸款、融資租賃、質押擔保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責任部門:省金融工作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省地稅局、省國稅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銀監局)

(四)強化融合發展用地用房等要素支持。

支援製造企業在不改變用地主體和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發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新業務、新業態,實行5年過渡期內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權利類型不變的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出臺支援政策,積極盤活閒置的工業廠房、企業庫房和物流設施等資源,並對辦公用房、水電、網路等採取便利、費用優惠等措施,為致力於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創業者提供低成本、高效便捷的專業服務。(責任部門:國土資源廳)

(五)堅強支撐力量,建立“一會一院一中心”。

建立跨行業領域的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分行業成立專家指導小組和技術服務團隊。依託現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成立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研究院、搭建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雙創促進平臺,採取政府補貼或購買服務等方式,為企業實施融合發展,建立雙創平臺等提供診斷評估、方案設計、專案實施、績效評價等諮詢服務和技術支援。依託現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設工業資訊安全保障中心,為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安全支撐。(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

(六)建立健全評價體系。

依託現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研發機構,建立我省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以及“雙創”平臺評價體系。對企業融合發展、“雙創”平臺與協力廠商平臺進行績效考核。建立我省工業資訊系統安全監測、評估、驗證機制,提升工業資訊系統安全保障能力。(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

(七)健全人才培養體系。

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激勵創新的股權、期權等風險共擔和收益分享機制,將互聯網複合型人才納入省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吸引省外及海外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具備創新能力的跨界人才在我省創新創業。支援高校設置“互聯網+”相關專業,推進高等院校專業學位建設,在重點院校、大型企業和產業園區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訓基地,積極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結合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等,加強融合發展職業人才和高端人才培養。在大中型企業推廣首席資訊官制度,結合大企業大集團核心人才培訓、中小企業銀河培訓等工程,壯大互聯網應用人才隊伍。(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

(八)推動融合發展國際國內合作交流。

積極發起或參與互聯網領域多雙邊或區域性規則制定與談判,提升影響力和話語權。圍繞大型製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融合發展標準制定以及應用示範等,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結合實施“一帶一路”“中德合作”“中韓合作”等國家重大戰略,充分利用西門子、微軟、BAT、華為、浪潮、中航科技、中電集團、中電科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資源,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通信運營商資源,提升我省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能力,與支援行業協會、產業聯盟與企業共同推廣我省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產品、技術、標準和服務,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全鏈條“走出去”,拓展海外、省外市場;提升“引進來”的能力和水準,借助對外開放平臺,利用全球人才、技術、智慧財產權等創新資源,學習國際先進經營管理模式,支援和促進我省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省國防科工辦、省投資促進局)

組織實施“雙創”服務平臺支撐能力提升工程。推動互聯網企業構建製造業“雙創”服務體系,支援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建設面向製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雙創”服務平臺和移動互聯網,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加大對“雙創”基地高速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力度,進一步提速降費;鼓勵製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資合作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技術體系、標準規範、商業模式和競爭規則,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融合發展格局;鼓勵大型製造企業開放“雙創”平臺聚集的各類資源,加強與各類創業創新基地、眾創空間合作,為全社會提供專業化服務;推動中小企業製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實現製造能力的線上發佈、協同和交易,積極發展面向製造環節的分享經濟,打破企業界限,共用技術、設備和服務,提升中小企業快速回應和柔性高效的供給能力;依託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集聚區,加快完善人才、資本等政策環境,充分運用互聯網,積極發展創客空間、創新工廠、開源社區、眾包平臺等新型和專業化眾創空間,結合“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培育一批支援製造業發展的“雙創”示範基地。

(二)積極培育網路化協同製造。

鼓勵製造業骨幹企業通過互聯網與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協同,促進生產、品質控制和運營管理系統全面互聯,推行眾包設計研發和網路化協同製造等新模式。鼓勵企業構建並開放網路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臺,打破地域限制,通過更加靈活、更有效率的方式聚集資源,面向細分行業提供雲製造服務,實現企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設計研發、生產製造的協同共用,促進創新資源、生產能力、市場需求的有效集聚與對接,增強引領帶動中小微企業能力,提升製造企業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

鼓勵互聯網、大資料企業與製造業企業跨界融合,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大資料技術等採集並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搭建模組化、柔性化製造系統,開展基於個性化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物流、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供給與需求精准匹配。

(三)努力培育服務型製造。

推動企業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技術,整合產品全生命週期資料,利用互聯網開展故障預警、遠端維護、品質診斷、遠端過程優化等線上增值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從製造向“製造+服務”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工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支援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建立行業線上採購、銷售、服務平臺,推動建設一批協力廠商行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

(四)強化融合發展支撐能力。

增強支撐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基礎技術。積極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強化製造業自動化、數位化、智慧化基礎技術和產業支撐能力,加快構築自動控制與感知、工業雲與智慧服務平臺,開展製造業數位化、自動化、網路化、智慧化核心技術攻關,利用大資料、雲計算、傳感製造、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構築自動控制與感知、工業雲與智慧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等製造新基礎,強化軟體支撐和定義製造業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基於新一代寬頻移動通信技術(5G)的工業互聯網。構建資訊物理系統參考模型和綜合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測試驗證平臺和綜合驗證試驗床,支持開展相容適配、互聯互通和交互操作測試驗證。

(五)提升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能力。

實施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工程,推動工業產品互聯互通的標識解析、資料交換、通信協定等技術攻關和標準研製,面向重點行業智慧製造單元、智慧生產線、智慧車間、智慧工廠建設,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組織開展行業系統解決方案應用試點示範,為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專業化的系統解決方案。支援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系統解決方案業務剝離重組,推動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專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充分發揮系統解決方案促進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粘合劑”作用。

(六)實施企業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健全省、市(州)協同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的工作機制,培育貫標諮詢服務機構,開展全省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成果提煉和宣傳貫徹培訓。結合我省實際,推動各行業(領域)企業以貫標為牽引實現管理模式創新和管理現代化水準提升,培育和提升精益管理、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供應鏈協同、市場快速回應、精准行銷等核心競爭能力。健全面向互聯網化和智慧化發展需求的兩化融合評估體系,推動各市(州)和行業協會組織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與自對標。

(七)提高工業資訊系統安全水準。

實施工業控制系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積極參與制定完善工業資訊安全管理等政策法規,健全工業資訊安全標準體系,增強工業控制體系漏洞發現和檢測能力,建立工業控制系統安全風險資訊採集匯總和分析通報機制,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業控制系統資訊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組織開展工業企業資訊安全保障試點示範,支援系統模擬測試、評估驗證等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安全PLC工控協定及嵌入式系統的國產自主,推動存取控制、追蹤溯源、商業資訊及隱私保護等核心技術產品產業化。以提升工業資訊安全監測、評估、驗證和應急處置等能力為重點,依託現有科研機構,建設工業資訊安全保障中心,為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安全支撐。

三、推進措施

(一)探索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放寬新產品、新業態的市場准入限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升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和水準,營造有利於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環境。適應製造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發展趨勢,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和仲介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鼓勵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新型產學研用聯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融合標準制定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圍繞新商業模式智慧財產權保護需求,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設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網路。選擇智慧家電、裝備製造、食品飲料等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平臺建設試點,鼓勵企業進行工業雲、大資料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加快構建新型設計、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模式,同時探索建設開放平臺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方式。培育國有企業融合發展機制。加強與央企合作,鼓勵中央企業和本地國有企業在川設立創新投資基金,引導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支持大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創新創意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建立有利於國有企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激發企業活力、積極開展“雙創”的機制,完善國有企業內部創新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探索引入有限合夥制,完善鼓勵創新的經營業績考核機制,探索容錯機制,研究建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機制,探索建立促進新成果轉讓的分配機制,按相關規定對企業重要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民政廳、省國資委、省智慧財產權局、省版權局。列首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加大財政支持融合發展力度。

統籌安排使用省級工業發展、科技等方面的存量和增量資金,轉變和創新財政資金支援方式,積極探索運用投資基金、財金互動、風險分擔、政府購買服務等新方式,支援企業實施設備智慧化改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製造業“雙創”平臺建設、應用試點示範專案、資訊系統安全建設、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提升、融合發展人才培育;支援發展專業化協力廠商服務,提升中小微企業資訊化能力。積極爭取國家相關專項資金對我省融合發展專案的支援,爭創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責任部門: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

(三)完善支持融合發展的稅收和金融政策。

結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進一步擴大製造企業增值稅抵扣範圍,落實增值稅優惠政策,全面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軟體與積體電路企業、科技孵化器等稅收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利用“雙創”平臺提供結算、融資、理財、諮詢等一站式系統化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廣智慧財產權質押,創新擔保方式,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信貸風險分擔機制。選擇一批重點城市和重點企業開展產融合作試點,支援開展信用貸款、融資租賃、質押擔保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責任部門:省金融工作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省地稅局、省國稅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銀監局)

(四)強化融合發展用地用房等要素支持。

支援製造企業在不改變用地主體和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發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新業務、新業態,實行5年過渡期內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權利類型不變的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出臺支援政策,積極盤活閒置的工業廠房、企業庫房和物流設施等資源,並對辦公用房、水電、網路等採取便利、費用優惠等措施,為致力於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創業者提供低成本、高效便捷的專業服務。(責任部門:國土資源廳)

(五)堅強支撐力量,建立“一會一院一中心”。

建立跨行業領域的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分行業成立專家指導小組和技術服務團隊。依託現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成立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研究院、搭建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雙創促進平臺,採取政府補貼或購買服務等方式,為企業實施融合發展,建立雙創平臺等提供診斷評估、方案設計、專案實施、績效評價等諮詢服務和技術支援。依託現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設工業資訊安全保障中心,為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安全支撐。(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

(六)建立健全評價體系。

依託現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研發機構,建立我省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以及“雙創”平臺評價體系。對企業融合發展、“雙創”平臺與協力廠商平臺進行績效考核。建立我省工業資訊系統安全監測、評估、驗證機制,提升工業資訊系統安全保障能力。(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

(七)健全人才培養體系。

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激勵創新的股權、期權等風險共擔和收益分享機制,將互聯網複合型人才納入省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吸引省外及海外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具備創新能力的跨界人才在我省創新創業。支援高校設置“互聯網+”相關專業,推進高等院校專業學位建設,在重點院校、大型企業和產業園區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訓基地,積極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結合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等,加強融合發展職業人才和高端人才培養。在大中型企業推廣首席資訊官制度,結合大企業大集團核心人才培訓、中小企業銀河培訓等工程,壯大互聯網應用人才隊伍。(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

(八)推動融合發展國際國內合作交流。

積極發起或參與互聯網領域多雙邊或區域性規則制定與談判,提升影響力和話語權。圍繞大型製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融合發展標準制定以及應用示範等,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結合實施“一帶一路”“中德合作”“中韓合作”等國家重大戰略,充分利用西門子、微軟、BAT、華為、浪潮、中航科技、中電集團、中電科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資源,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通信運營商資源,提升我省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能力,與支援行業協會、產業聯盟與企業共同推廣我省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產品、技術、標準和服務,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全鏈條“走出去”,拓展海外、省外市場;提升“引進來”的能力和水準,借助對外開放平臺,利用全球人才、技術、智慧財產權等創新資源,學習國際先進經營管理模式,支援和促進我省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責任部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省國防科工辦、省投資促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