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企改革這盤菜我們究竟怎麼吃?

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左劍明

今天我們將目光聚焦到國有企業改革,

一方面塊頭夠大,單中央企業去年收入就達到23.4萬億,利潤1.23萬億;另一方面與證券市場關係緊密,央企上市公司292家,再加上地方國資控股或絕對控股那就高達1082家。如今,改革釋放紅利大背景下,無論數量上還是層級上都將進一步突破,由此投資人對此始終抱有較高預期。

的確,昨天國資委用一組組資料,證明了前期探索的成果。比如寶鋼和武鋼合併,壓縮了近千萬噸產能同時提高了效益;中遠和中海合併前利潤57億,

去年在行業並無起色的背景下居然實現了160億。雖然不能就此認定這是一合就靈的萬能藥,畢竟物理上整合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看兩家企業在理念,戰略,管理等化學反應何時出現,但不管怎麼說,勇於跨出去股民就會給予加分。

至此,證券報記者自然不會放過直面部長提問機會,2017年會不會出現重組潮?重點會在哪些領域,

甚至追問到哪家公司?得到的回復,則是一道菜一道菜的上桌,也就是成熟一戶重組一戶,並非運動式短時間內追求速度。領域內不僅有鋼鐵,還有煤電和重型製造裝備,值得注意的是煤電行業,自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至今多個部門都將其納入為今年重點攻堅任務,這個風口值得留意。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重要抓手,一般理解往往體現出三板斧特徵,
由於地方國企層級相對較少,所以表現的就更為突出。比如集團整體上市,上海國資改革主要圍繞此原則展開,無論是上港集團,上海建工,華誼集團等;再比如實施股權激勵,這在北京國企改革中主要選擇該規定動作;而更多省份則不約而同地選擇重組整合,也就是要麼從外部裝入優質資產,要麼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融資,同時延拓經營領域和範圍。

以上這些都是打鋪墊,也就是原材料,要想真正炒出美味佳餚來,掌勺者“肖大廚”透露兩劑配方。一是市值管理,這是自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引入以來,如此重要場合再次被拋出。這是觀念上的突破,一家企業從抓產品數量到產品品質,這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以滿足消費者合理訴求;而當企業管理者開始關注市值的時候,那就說明企業家不僅懂得爭奪消費者,還懂得吸引投資者,

這是未來更高級別的競爭。二是分紅,說白了小股東在公司內部沒有多少話語權,如果連分紅回報都沒有,那還有誰願意相信並給你錢呢?

國企改革這盤菜,在我看來一要細嚼慢嚥,二是長遠打算。(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左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