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BioWeek一周資訊回顧: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出爐

本周回顧,Science、MIT高調關注:1/5的健康人攜帶有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張鋒大神獲2017年度Blavatnik國家青年科學家獎,Cell揭示免疫療法不起效的背後機制,Molecular Cell共選出了12篇技術突破類文章,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出爐,

11家醫療健康企業入圍“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榜單……更多資訊,請跟隨小編一起回顧。

合成生物就像搭“樂高”積木,這3大“法寶”不會就完了!

合成生物學在製藥工業、環境生物技術和工業材料、分子生物和微生物的定制方面創造了巨大的機會;合成生物學的核心工具包包括生物和工程功能:分子操縱(遺傳學)、深度資料分析(自動化)和電腦演算法。這需要借助一些數學或者電腦的模型來輔助設計(類似CAD)去構造一個特定的系統,比如構造一些邏輯門、圖靈斑以及利用光感來顯影的Biofilm等。

這個行業在醫療健康領域以40%的增長速度發展,Top10技術總市值超1500億美元

埃森哲諮詢公司(Accenture Consulting)最近一份名為《人工智慧:醫療保健的新神經系統》報告預測,與健康相關的AI市場將以40%的複合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並將從2014年的6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66億美元。該報告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概念,

說明為什麼AI技術將成為醫學界日益增長的力量。該報告通過深入挖掘,預測了2026年最有價值的10個人工智慧(AI)專案。

分析師:寧可30年前錯過“蘋果公司”,也不能在今天錯過這3家生物企業

近期美股市場,科技股走勢震盪下跌,金融股又起伏不定。

反關生物科技產業,市場的增長卻非常迅速,醫療保健與生物股如異軍突起,成為股市的新增長點。分析師David Saito-Chung推薦了3支生物技術股票,依次是新基生物製藥(Celgene)、再生元製藥(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以及福泰製藥(Vertex Pharmaceuticals)。投資價值類似1980年的蘋果公司。

100萬+、390億、66%、1250……11家醫療健康企業入圍“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榜單

6月27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7年度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榜單在北京國貿大酒店全球首發,這份榜單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對未來會成為行業主導公司的預測,以表彰那些在過去的一年裡,將創新科學技術與成功商業模式完美融合的公司。在今年的這份榜單中,有11家與醫療健康有關的公司上榜,更有4家企業躋身Top10行列,依次是:23andMe、Kite Pharma、Regeneron和Spark Therapeutics。

2017年全球腫瘤治療趨勢:腫瘤治療越治越貴?

在過去的10年裡,隨著個體化醫學和免疫腫瘤學的進步,癌症治療的模式發生了轉變。QuintilesIMS近期在推出的《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17》報告中,分享了其對2016年觀察到的腫瘤治療趨勢的看法,包括對癌症結果的影響、多種癌症的重新定義、腫瘤治療的可行性和成本、以及癌症治療的複雜性等方面的解讀。

先聲藥業任晉生:“求藥若渴”的我們,選擇了這“三條途徑”

近日,在題為《努力成為趨勢的一部分》的主題報告中,先聲藥業創始人、董事長任晉生表示,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能力?如何獲得更多更有效的藥物?這是先聲藥業正在積極思考的問題。總結來說,這是一種“求藥若渴”的狀態。

陳凱先院士:基因編輯技術對促進新藥研發具有重大價值

6月27日,由《藥學進展》編輯委員會、中國藥科大學、中國藥學會共同主辦,複星醫藥、恒瑞醫藥、先聲藥業聯合承辦的《藥學進展》編委會暨“第三屆藥學前沿高峰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會上,“重大新藥創制”技術副總師、《藥學進展》主編陳凱先院士發表了題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發發展態勢——新藥重大專項的回顧和展望》的精彩演講。報告中,陳凱先院士首先回顧了重大專項自設立以來的實施情況,解析了重大專項的“十三五”佈局。

再鼎醫藥C輪融資3000萬美金,奧博資本領投

6月28日,再鼎醫藥宣佈完成3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由現有投資人奧博資本(OrbiMed)領投,新進投資人維梧資本(Vivo Capital)、Cormorant、Rock Springs Capital跟投。

Neuron:過目不忘的技能,只會讓你變笨

發表於Neuron的一篇綜述探討了長久以來被我們忽視的問題——大腦遺忘的意義。研究人員表示,記憶的目標不是隨著時間推移傳遞最準確的資訊,而是通過掌握最有價值的資訊以指導和優化智慧決策。簡言之,遺忘能夠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Science:全程監控神經元分析大腦如何入睡和清醒

維也納分子病理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利用線蟲來研究睡眠的基礎內容,他們檢測了大腦中的所有神經細胞在睡著和醒來的活動,在6月23日的Science上發表了開創性的成果。由神經生物學家Manuel Zimmer領導的團隊用秀麗隱杆線蟲研究了大腦如何清醒和睡眠之間轉換。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疲勞的動物中,睡眠是一個只要強大的外部環境刺激不存在,大腦就能自發地建立自己的基本狀態。

Neuron:是什麼讓人類在白天清醒,夜晚睡覺?

我們為何要在晚上睡覺?為何在有光的時候就不容易睡著?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些答案:大腦中的一種蛋白質——Prok2可以回應光和黑暗,以保證睡眠和覺醒之間的正確平衡。過量的Prok2抑制了光線的覺醒作用和黑暗的鎮靜作用,使斑馬魚更有可能在白天睡著,晚上清醒。這項研究於6月22日發表在Neuron期刊上。

2016年度最佳技術文章TOP12(CRISPR、測序、自噬測定、染色質分析……)

繼去年年底《細胞》發佈“Cell Best of 2016”合集後,雜誌相繼推出了旗下十幾種期刊2016年最佳論文和綜述。其中,Molecular Cell共選出了12篇技術突破類文章,包括基因編輯、甲基化分析技術、結構生物學技術、測序技術、染色質分析技術等。本文回顧了2016年的一些突出技術進展,包括了2篇Previews、1篇Minireview、1篇Review以及8篇技術論文(Technology Articles)。

“科學界的搖滾巨星” | 他有一個夢想:根除老年癡呆症

Rudolph Tanzi,一位奮鬥在阿爾茲海默症領域的“搖滾巨星”,曾入圍時代週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近期,Tanzi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Steve Wagner團隊合作開發了一款新藥物——γ分泌酶調節劑(GSM),有望改變阿爾茲海默症預防新範式。GSM作用於γ分泌酶,一種參與阿爾茲海默症致病蛋白β-澱粉樣蛋白(Aβ)生成的關鍵酶。

PNAS阻止癌症轉移新武器:納米材料+鐳射打斷癌細胞的“腿”

對於癌症患者而言,最糟糕的狀況莫過於癌轉移,它是造成多數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日,喬治亞理工學院Mostafa El-Sayed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阻止癌症轉移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名為光熱治療的方法破壞癌細胞的偽足,阻止細胞遷移,簡而言之就是打斷癌細胞的“腿”。這項研究於6月27日發表於PNAS上。

Science、MIT高調關注:1/5的健康人攜帶有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

6月26日,Science、MIT網站都推出一篇圍繞“健康人群基因組測序”主題的新聞,揭示兩個科研專案的最新成果:1/5“健康”的成年人攜帶有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這一結論無疑再一次引爆關於基因測序的爭論:有人認為它的出現和發展讓預測、診療疾病變得更加簡便和精准,有望成為預防醫學的基石;也有人認為基因檢測會造成不必要的醫療費用和心理負擔。

Cell:免疫療法不起效?化療藥物來助攻!

近日,聖裘德兒童醫院免疫學助理研究員Ben Youngblood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揭示了一種與表觀遺傳相關的T細胞耗竭的機制。一種化療藥物——地西他濱能夠扭轉這一過程。這一研究發表於6月29日的Cell期刊上。研究表示,聯合表觀遺傳重程式設計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厲害!張鋒大神又獲獎了,獎金25萬美元……

6月27日,The Blavatnik Family Foundation與紐約科學院宣佈了2017年度Blavatnik國家青年科學家獎(Blavatnik National Awards for Young Scientists)獲獎名單。來自生命科學、化學和物理科學與工程三大學科領域的3位科學家榮獲該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25萬美元的獎金。

重磅!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出爐(附評審專家名單)

6月28日,據科技部官網消息,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已經結束。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將初評通過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5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和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專案(含3個創新團隊)在科技部網站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網站公佈,同時公佈的另有2016年度初評通過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因異議處理推遲至2017年提交評審)。

柳葉刀:寶寶再也不用害怕打針了,“無痛疫苗貼片”讓你跟針頭Say Bye

據英國BBC報導,一種“無痛疫苗貼片”已經在人體通過了Ⅰ期臨床試驗(安全性測試),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上。研究者表示:貼片上有100個毛髮細的可以穿透皮膚表面的微針,可以用來接種流感疫苗,就像注射了普通流感疫苗一樣有效。

PNAS:甲基化“印記”可作為癌症診療、預後的重要指標

6月26日,《PNAS》期刊線上發表一篇題為“DNA methylation 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common cancers”的文章,揭示DNA甲基化可以作為常見癌症的診斷和預後的重要標記物。來自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西京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科研團隊發現,DNA甲基化至少可以為4種常見癌症提供有效的分子標記,不僅僅可以準確診斷腫瘤組織,還可以作為預後的重要指標。

50000+小鼠試驗發現,50%醫療研究受“性別”影響

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一項大規模研究收集了超過50000只實驗鼠的234個生理指標,分析性別差異導致的影響。結果發現:在醫學研究中常用的實驗鼠身上,性別差異對各種生理指標有著顯著影響。這是當前經常被忽視的一個“盲點”,或誤導當代醫療研究結果。

2016年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揭曉!(20個優秀、8個整改、1個未通過)

6月29日,科技部官網發佈了《關於發佈2016年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參與評估的7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20個被評為優秀、46個被評為良好、8個要求限期整改、1個未通過評估。其中,限制整改的整改期為2年,期間停撥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未通過評估的 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再列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序列。

關於BioWeek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更深入地瞭解前沿生物技術研究和生物行業內的成功商業模式。生物探索推出BioWeek資訊回顧欄目。通過匯總生物圈內一周的產業動態和研究前沿,來讓您更充分地認識生物業內的“生態圈”。

在過去的10年裡,隨著個體化醫學和免疫腫瘤學的進步,癌症治療的模式發生了轉變。QuintilesIMS近期在推出的《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17》報告中,分享了其對2016年觀察到的腫瘤治療趨勢的看法,包括對癌症結果的影響、多種癌症的重新定義、腫瘤治療的可行性和成本、以及癌症治療的複雜性等方面的解讀。

先聲藥業任晉生:“求藥若渴”的我們,選擇了這“三條途徑”

近日,在題為《努力成為趨勢的一部分》的主題報告中,先聲藥業創始人、董事長任晉生表示,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能力?如何獲得更多更有效的藥物?這是先聲藥業正在積極思考的問題。總結來說,這是一種“求藥若渴”的狀態。

陳凱先院士:基因編輯技術對促進新藥研發具有重大價值

6月27日,由《藥學進展》編輯委員會、中國藥科大學、中國藥學會共同主辦,複星醫藥、恒瑞醫藥、先聲藥業聯合承辦的《藥學進展》編委會暨“第三屆藥學前沿高峰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會上,“重大新藥創制”技術副總師、《藥學進展》主編陳凱先院士發表了題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發發展態勢——新藥重大專項的回顧和展望》的精彩演講。報告中,陳凱先院士首先回顧了重大專項自設立以來的實施情況,解析了重大專項的“十三五”佈局。

再鼎醫藥C輪融資3000萬美金,奧博資本領投

6月28日,再鼎醫藥宣佈完成3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由現有投資人奧博資本(OrbiMed)領投,新進投資人維梧資本(Vivo Capital)、Cormorant、Rock Springs Capital跟投。

Neuron:過目不忘的技能,只會讓你變笨

發表於Neuron的一篇綜述探討了長久以來被我們忽視的問題——大腦遺忘的意義。研究人員表示,記憶的目標不是隨著時間推移傳遞最準確的資訊,而是通過掌握最有價值的資訊以指導和優化智慧決策。簡言之,遺忘能夠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Science:全程監控神經元分析大腦如何入睡和清醒

維也納分子病理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利用線蟲來研究睡眠的基礎內容,他們檢測了大腦中的所有神經細胞在睡著和醒來的活動,在6月23日的Science上發表了開創性的成果。由神經生物學家Manuel Zimmer領導的團隊用秀麗隱杆線蟲研究了大腦如何清醒和睡眠之間轉換。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疲勞的動物中,睡眠是一個只要強大的外部環境刺激不存在,大腦就能自發地建立自己的基本狀態。

Neuron:是什麼讓人類在白天清醒,夜晚睡覺?

我們為何要在晚上睡覺?為何在有光的時候就不容易睡著?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些答案:大腦中的一種蛋白質——Prok2可以回應光和黑暗,以保證睡眠和覺醒之間的正確平衡。過量的Prok2抑制了光線的覺醒作用和黑暗的鎮靜作用,使斑馬魚更有可能在白天睡著,晚上清醒。這項研究於6月22日發表在Neuron期刊上。

2016年度最佳技術文章TOP12(CRISPR、測序、自噬測定、染色質分析……)

繼去年年底《細胞》發佈“Cell Best of 2016”合集後,雜誌相繼推出了旗下十幾種期刊2016年最佳論文和綜述。其中,Molecular Cell共選出了12篇技術突破類文章,包括基因編輯、甲基化分析技術、結構生物學技術、測序技術、染色質分析技術等。本文回顧了2016年的一些突出技術進展,包括了2篇Previews、1篇Minireview、1篇Review以及8篇技術論文(Technology Articles)。

“科學界的搖滾巨星” | 他有一個夢想:根除老年癡呆症

Rudolph Tanzi,一位奮鬥在阿爾茲海默症領域的“搖滾巨星”,曾入圍時代週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近期,Tanzi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Steve Wagner團隊合作開發了一款新藥物——γ分泌酶調節劑(GSM),有望改變阿爾茲海默症預防新範式。GSM作用於γ分泌酶,一種參與阿爾茲海默症致病蛋白β-澱粉樣蛋白(Aβ)生成的關鍵酶。

PNAS阻止癌症轉移新武器:納米材料+鐳射打斷癌細胞的“腿”

對於癌症患者而言,最糟糕的狀況莫過於癌轉移,它是造成多數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日,喬治亞理工學院Mostafa El-Sayed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阻止癌症轉移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名為光熱治療的方法破壞癌細胞的偽足,阻止細胞遷移,簡而言之就是打斷癌細胞的“腿”。這項研究於6月27日發表於PNAS上。

Science、MIT高調關注:1/5的健康人攜帶有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

6月26日,Science、MIT網站都推出一篇圍繞“健康人群基因組測序”主題的新聞,揭示兩個科研專案的最新成果:1/5“健康”的成年人攜帶有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這一結論無疑再一次引爆關於基因測序的爭論:有人認為它的出現和發展讓預測、診療疾病變得更加簡便和精准,有望成為預防醫學的基石;也有人認為基因檢測會造成不必要的醫療費用和心理負擔。

Cell:免疫療法不起效?化療藥物來助攻!

近日,聖裘德兒童醫院免疫學助理研究員Ben Youngblood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揭示了一種與表觀遺傳相關的T細胞耗竭的機制。一種化療藥物——地西他濱能夠扭轉這一過程。這一研究發表於6月29日的Cell期刊上。研究表示,聯合表觀遺傳重程式設計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厲害!張鋒大神又獲獎了,獎金25萬美元……

6月27日,The Blavatnik Family Foundation與紐約科學院宣佈了2017年度Blavatnik國家青年科學家獎(Blavatnik National Awards for Young Scientists)獲獎名單。來自生命科學、化學和物理科學與工程三大學科領域的3位科學家榮獲該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25萬美元的獎金。

重磅!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出爐(附評審專家名單)

6月28日,據科技部官網消息,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已經結束。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將初評通過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5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和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專案(含3個創新團隊)在科技部網站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網站公佈,同時公佈的另有2016年度初評通過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因異議處理推遲至2017年提交評審)。

柳葉刀:寶寶再也不用害怕打針了,“無痛疫苗貼片”讓你跟針頭Say Bye

據英國BBC報導,一種“無痛疫苗貼片”已經在人體通過了Ⅰ期臨床試驗(安全性測試),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上。研究者表示:貼片上有100個毛髮細的可以穿透皮膚表面的微針,可以用來接種流感疫苗,就像注射了普通流感疫苗一樣有效。

PNAS:甲基化“印記”可作為癌症診療、預後的重要指標

6月26日,《PNAS》期刊線上發表一篇題為“DNA methylation 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common cancers”的文章,揭示DNA甲基化可以作為常見癌症的診斷和預後的重要標記物。來自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西京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科研團隊發現,DNA甲基化至少可以為4種常見癌症提供有效的分子標記,不僅僅可以準確診斷腫瘤組織,還可以作為預後的重要指標。

50000+小鼠試驗發現,50%醫療研究受“性別”影響

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一項大規模研究收集了超過50000只實驗鼠的234個生理指標,分析性別差異導致的影響。結果發現:在醫學研究中常用的實驗鼠身上,性別差異對各種生理指標有著顯著影響。這是當前經常被忽視的一個“盲點”,或誤導當代醫療研究結果。

2016年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揭曉!(20個優秀、8個整改、1個未通過)

6月29日,科技部官網發佈了《關於發佈2016年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參與評估的7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20個被評為優秀、46個被評為良好、8個要求限期整改、1個未通過評估。其中,限制整改的整改期為2年,期間停撥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未通過評估的 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再列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序列。

關於BioWeek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更深入地瞭解前沿生物技術研究和生物行業內的成功商業模式。生物探索推出BioWeek資訊回顧欄目。通過匯總生物圈內一周的產業動態和研究前沿,來讓您更充分地認識生物業內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