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林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李商隱的詩?

林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李商隱的詩?

作者:子凡shine

李商隱的一生深陷黨爭的漩渦,

仕途失意,平生壯志難酬,他的詩句中句句都是淒涼孤憤之情。其中《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堪稱古往今來以景寄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其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竹塢無塵水檻清”,詩人勾畫了駝氏亭清幽靜雅的環境,這遠離了塵囂的境地,

牽引出詩人綿綿的相思。

“相思迢遞隔重城”,渲染了詩人的孤寂之情,崔雍崔兗崔氏二兄弟是李商隱的表叔崔戎家的兩位公子,這位表叔對李商隱有知遇之恩,李商隱曾在身為華州刺史的崔戎處做幕賓,與其兩位從表兄弟相處甚好。此時詩人與他們遠隔千山萬水,只能借助于風、於雲,將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飄向遠方長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了。

“秋陰不散霜飛晚”,詩人仰頭望天,

雨意已濃,一片迷蒙。這樣的情境讓李商隱孤淒的心情更為黯淡。

“留得枯荷聽雨聲”,淅淅瀝瀝的秋雨,敲打在枯荷上,那淒清的而錯落有致的聲韻,是如何美好的至境啊!

《紅樓夢》中黛玉引用這一句的時候,改作了“留得殘荷聽雨聲”。

反觀《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詩作,

《桃花行》《葬花吟》《柳絮詞》《詠白海棠》等等,哪一首不是感慨身世,寓情于景於物的作品呢?如此看來,林黛玉應該喜歡李商隱的詩歌才對,李商隱的詩歌才更容易引起林黛玉情感上的共鳴。然而林黛玉說她並不喜歡李商隱的詩,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商隱的詩歌曾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他的遣詞用句往往因為過於隱晦迷離,而令人難以索解。

林黛玉崇尚的事清新自然的詩風,她認為作詩第一要緊的是立意,文辭只是末技。甚至如果意趣真了,連平仄格律都不用考慮。應該說,林黛玉的作詩主張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而且也是很有道理的。林黛玉是《紅樓夢》中最有才情的女子,每每作詩,

都有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在教香菱作詩的過程中,林黛玉對於詩歌的看法、認識表露無遺。林黛玉告誡香菱:斷不可學‘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這樣的堆砌辭藻,講究對仗工整而實際很淺近的詩,“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再看林黛玉給香菱的教材:《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大道至簡。最美的美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雕飾去;最高的武功境界是無招勝有招;詩詞的最高境界也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文字,自然而然但力透紙背。李商隱與林黛玉二人的詩風如此大相徑庭,那麼,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歌也就不足為奇了,她更喜歡王維、陶淵明這樣空靈隨性、自然率真,美得不露痕跡的詩句。

如此看來,林黛玉不喜歡的是李商隱整體的詩風。

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裡有這樣的記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如何?”對曰:“柳郎中詞,只好於十七八女孩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紅樓夢》第七十回表達了相似的意思。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給眾人觀看。寶玉看了就知道出自林黛玉的手筆,不禁滾下淚來。

寶琴笑道:“你猜是誰做的?”

寶玉笑道:“自然是瀟湘子稿。”

寶琴笑道:“現是我作的呢。”

寶玉笑道:“我不信。這聲調口氣,迥乎不像蘅蕪之體,所以不信。”

寶釵笑道:“所以你不通。難道杜工部首首只作‘叢菊兩開他日淚’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紅綻雨肥梅’‘水荇牽風翠帶長’之媚語。”

寶玉笑道:“固然如此說。但我知道姐姐斷不許妹妹有此傷悼語句,妹妹雖有此才,是斷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經離喪,作此哀音。”

這段對話清楚地表達了詩人與詩作的關係,詩風共性與個性的問題。林黛玉寄人籬下于賈府,雖有外祖母疼顧之情,但終不是自己的家園,讓她從小就感受到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因此,她的詩作頗多悲苦惆悵之語。她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這樣的詩句表達出來的意境,也就合情合理了。

每個青史留名的詩人,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但是也會有個別與平素詩風迥異的作品。綜合來說,林黛玉不喜歡的是李商隱整體的詩風,但對於“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還是頗為欣賞的。

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大道至簡。最美的美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雕飾去;最高的武功境界是無招勝有招;詩詞的最高境界也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文字,自然而然但力透紙背。李商隱與林黛玉二人的詩風如此大相徑庭,那麼,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歌也就不足為奇了,她更喜歡王維、陶淵明這樣空靈隨性、自然率真,美得不露痕跡的詩句。

如此看來,林黛玉不喜歡的是李商隱整體的詩風。

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裡有這樣的記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如何?”對曰:“柳郎中詞,只好於十七八女孩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紅樓夢》第七十回表達了相似的意思。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給眾人觀看。寶玉看了就知道出自林黛玉的手筆,不禁滾下淚來。

寶琴笑道:“你猜是誰做的?”

寶玉笑道:“自然是瀟湘子稿。”

寶琴笑道:“現是我作的呢。”

寶玉笑道:“我不信。這聲調口氣,迥乎不像蘅蕪之體,所以不信。”

寶釵笑道:“所以你不通。難道杜工部首首只作‘叢菊兩開他日淚’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紅綻雨肥梅’‘水荇牽風翠帶長’之媚語。”

寶玉笑道:“固然如此說。但我知道姐姐斷不許妹妹有此傷悼語句,妹妹雖有此才,是斷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經離喪,作此哀音。”

這段對話清楚地表達了詩人與詩作的關係,詩風共性與個性的問題。林黛玉寄人籬下于賈府,雖有外祖母疼顧之情,但終不是自己的家園,讓她從小就感受到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因此,她的詩作頗多悲苦惆悵之語。她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這樣的詩句表達出來的意境,也就合情合理了。

每個青史留名的詩人,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但是也會有個別與平素詩風迥異的作品。綜合來說,林黛玉不喜歡的是李商隱整體的詩風,但對於“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還是頗為欣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