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橘子黃,醫者藏,橘樹一身都是藥

湖北省遠安縣中醫院胡獻國

《續世說》載:“橘子黃,醫者藏”。

意思是說橘子收穫了,醫生也該下崗歇業了。《藥海拾奇》一書中也記載了蘇仙公成仙,其母以井水橘葉療疫的故事。其實,橘樹一身都是藥。

橘花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花卉。中醫認為,橘花性味辛、溫,入脾、肺經,有順氣寬膈和胃去脹、止咳化痰之功,適用於脘腹脹滿、納差食少、咳嗽痰多、呃逆等症。

橘子中醫認為,橘子性味甘、酸、涼,入肺、胃經,有理氣和中,生津止渴,化痰止咳之效,適用於脾胃氣滯,胸腹滿悶,嘔逆食少,口中乾渴或消渴及咳嗽痰多等症。《日華子本草》言其“止消渴,開胃,除胸中膈氣”。《飲膳正要》言其“止嘔下氣,利水道”。營養分析表明,本品含豐富的葡萄糖、果糖、蘋果酸、檸檬酸及黃酮甙(如橙皮甙),揮發油,

肌醇,維生素B等。揮發油對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利於胃腸積氣的排出,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加,痰液稀釋而易於排出;有降低毛細血管脆性的作用,防止微血管出血;黃酮甙有降低血脂作用。

陳皮為芸香科常綠喬木植物橘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成熟果實之果皮,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乾燥,生用,又名橘皮。陳皮以陳久者為佳,故稱陳皮,

也稱貴老,且以廣東新會柑、茶枝柑的柑皮品質最好,處方名廣陳皮,新會皮。元代王好古也說“橘皮以色紅日久者為佳,故曰紅皮,陳皮”。中醫認為,陳皮性味辛、苦、溫,入脾、肺經,有行氣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溫化痰之功,適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噁心,嘔吐及溫阻中焦所致的納呆倦怠,大便溏薄及痰濕壅滯肺失宣降,咳嗽痰多等症。《本草綱目》言其“療吐噦反胃嘈雜,
時吐清水,痰痞,痰瘧,大腸閉塞,婦人乳癰。入食療,解魚腥毒”;“陳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

青皮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樹的末成熟果實或青色果皮。中醫認為,青皮性味苦、辛、溫,有疏肝破氣,

消積化滯之功,《本草綱目》言其“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痛,消乳腫,疏肝膽,瀉肺氣”。《珍珠囊藥性賦》言其“破堅癖,散滯氣,去下焦諸濕,治左脅肝經積氣”。藥理研究表明,青皮所含的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胃腸積氣。陳皮、青皮源於一物,均能行氣,用於氣滯症,然陳皮性溫和而不峻,行氣力緩,長於理脾氣,故脾胃氣滯者常用,且質清上浮,兼入肺經而燥濕化痰,故又可用於濕痰咳嗽;青皮性較峻烈,行氣力猛,長於破氣而疏肝經鬱滯,並有散結消滯之功,用於食積氣滯,本品破氣散積化滯之力較強,但健脾作用不及陳皮。

橘紅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乾燥外層果皮。前者習稱“毛橘紅”,後者習稱“青光橘紅”。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辛、苦,溫,入肺、脾經,有散寒,燥濕,利氣,消痰之功,適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等。據《化州縣誌》載:化州鎮賴家園所產的橘紅,稱為正品化州橘紅,藥效特別好,主要原因是該地蘊藏著礞石(礞石具有化痰止咳作用),土層深厚,橘紅生長吸收了土壤裡礞石所致。古方成藥“橘紅丸”,適用於肺胃濕熱、咳嗽痰盛、呼吸氣促、口舌咽幹、胸中痞滿、飲食無味等症。

橘白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果皮的白色內層部分。選取新鮮的橘皮、用刀扡去外層紅皮(即橘紅)後,取內層的白皮,除去橘絡,曬乾或晾乾。以片大、質輕軟者佳。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辛、溫,入肝、脾經,有和胃,消膩之功,適用於脾胃虧虛,納差食少,脘腹脹滿等。《中國醫學大辭典》言其“和胃,化濁膩”。《本草便讀》言“其味帶甘,共功固不如橘皮,而補脾胃藥中用之,自無燥散之咎”。

橘核又名橘子仁、橘子核,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種子。以色白,飽滿、子粒均勻者為佳。《本草綱目》言“凡用橘核,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平,入肝、腎經,有理氣,止痛之功,適用於疝氣,睾丸腫痛,乳癰,腰痛。

《日華子本草》言其“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本草綱目》言其“治小腸疝氣及陰☆禁☆核腫痛”。《本草備要》言其“行肝氣,消腫散毒”。《醫林纂要》言其“潤腎、堅腎“。

橘絡又名橘絲、橘筋,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內層的筋絡。12月至次年1月間採集,將橘皮剝下,自皮內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絡,曬乾或微火烘乾。比較完整而理順成束者,稱為“鳳尾橘絡(又名順筋)”。多數斷裂,散亂不整者,稱為“金絲橘絡(又名亂絡、散絲橘絡)”。如系用刀自橘皮內鏟下者,稱為“鏟絡”。以鳳尾橘絡品質最佳,鏟絡品質最差。中醫認為,本品性味甘、苦、平,入肝、脾、肺經有,通絡,理氣,化痰之功,適用於經絡氣滯,久咳胸痛,痰中帶血,傷酒口渴等。《日華子本草》言其“治渴及吐酒,炒煎湯次甚驗”。《綱目拾遺》言其“通經絡滯氣、脈脹,驅皮裡膜外積痰,活血”。《本草求原》言其“通經絡,舒氣,化痰,燥胃去穢,和血脈”。《四川中藥志》言其“化痰通絡,治肺勞咳痰、咳血及濕熱客於經隧等症”。《本草崇原》言其“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湯飲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飲,而行於皮膚也”。

橘餅為芸香科植物福橘等的成熟果實,用蜜糖漬制而成。中醫認為,本品性味甘、溫,入脾、肺經,有寬中下氣,化痰止嗽之功,適用於食滯,氣膈,咳嗽,瀉痢等。《經驗廣集》言其“治黃疸臌脹,除隔,止消”。《食物宜忌》言其“下氣寬中,消痰運食”。《隨息居飲食譜》言其“和中開膈,溫肺散寒。治嗽化痰,醒酒消食”。

橘葉又名橘子葉,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葉。全年可采,以12月至次年2月間采者為佳,采後陰乾或曬乾。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辛、平入,入肝、脾、肺經,有疏肝行氣,化痰消腫之功,適用於脅痛,乳癰,肺癰,咳嗽,胸膈痞滿,疝氣等。《滇南本草》言其“行氣消痰,降肝氣,治咳嗽,疝氣等症”。《本草匯言》言“橘葉,疏肝、散逆氣、定脅痛之藥也⋯⋯凡血結氣結,痰涎火逆,病為脅痛,為乳癰,為腳氣,為腫毒,為胸膈逆氣等疾,或搗汁飲,或取渣敷貼,無不應手獲效”。

故又可用於濕痰咳嗽;青皮性較峻烈,行氣力猛,長於破氣而疏肝經鬱滯,並有散結消滯之功,用於食積氣滯,本品破氣散積化滯之力較強,但健脾作用不及陳皮。

橘紅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乾燥外層果皮。前者習稱“毛橘紅”,後者習稱“青光橘紅”。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辛、苦,溫,入肺、脾經,有散寒,燥濕,利氣,消痰之功,適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等。據《化州縣誌》載:化州鎮賴家園所產的橘紅,稱為正品化州橘紅,藥效特別好,主要原因是該地蘊藏著礞石(礞石具有化痰止咳作用),土層深厚,橘紅生長吸收了土壤裡礞石所致。古方成藥“橘紅丸”,適用於肺胃濕熱、咳嗽痰盛、呼吸氣促、口舌咽幹、胸中痞滿、飲食無味等症。

橘白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果皮的白色內層部分。選取新鮮的橘皮、用刀扡去外層紅皮(即橘紅)後,取內層的白皮,除去橘絡,曬乾或晾乾。以片大、質輕軟者佳。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辛、溫,入肝、脾經,有和胃,消膩之功,適用於脾胃虧虛,納差食少,脘腹脹滿等。《中國醫學大辭典》言其“和胃,化濁膩”。《本草便讀》言“其味帶甘,共功固不如橘皮,而補脾胃藥中用之,自無燥散之咎”。

橘核又名橘子仁、橘子核,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種子。以色白,飽滿、子粒均勻者為佳。《本草綱目》言“凡用橘核,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平,入肝、腎經,有理氣,止痛之功,適用於疝氣,睾丸腫痛,乳癰,腰痛。

《日華子本草》言其“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本草綱目》言其“治小腸疝氣及陰☆禁☆核腫痛”。《本草備要》言其“行肝氣,消腫散毒”。《醫林纂要》言其“潤腎、堅腎“。

橘絡又名橘絲、橘筋,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內層的筋絡。12月至次年1月間採集,將橘皮剝下,自皮內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絡,曬乾或微火烘乾。比較完整而理順成束者,稱為“鳳尾橘絡(又名順筋)”。多數斷裂,散亂不整者,稱為“金絲橘絡(又名亂絡、散絲橘絡)”。如系用刀自橘皮內鏟下者,稱為“鏟絡”。以鳳尾橘絡品質最佳,鏟絡品質最差。中醫認為,本品性味甘、苦、平,入肝、脾、肺經有,通絡,理氣,化痰之功,適用於經絡氣滯,久咳胸痛,痰中帶血,傷酒口渴等。《日華子本草》言其“治渴及吐酒,炒煎湯次甚驗”。《綱目拾遺》言其“通經絡滯氣、脈脹,驅皮裡膜外積痰,活血”。《本草求原》言其“通經絡,舒氣,化痰,燥胃去穢,和血脈”。《四川中藥志》言其“化痰通絡,治肺勞咳痰、咳血及濕熱客於經隧等症”。《本草崇原》言其“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湯飲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飲,而行於皮膚也”。

橘餅為芸香科植物福橘等的成熟果實,用蜜糖漬制而成。中醫認為,本品性味甘、溫,入脾、肺經,有寬中下氣,化痰止嗽之功,適用於食滯,氣膈,咳嗽,瀉痢等。《經驗廣集》言其“治黃疸臌脹,除隔,止消”。《食物宜忌》言其“下氣寬中,消痰運食”。《隨息居飲食譜》言其“和中開膈,溫肺散寒。治嗽化痰,醒酒消食”。

橘葉又名橘子葉,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葉。全年可采,以12月至次年2月間采者為佳,采後陰乾或曬乾。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辛、平入,入肝、脾、肺經,有疏肝行氣,化痰消腫之功,適用於脅痛,乳癰,肺癰,咳嗽,胸膈痞滿,疝氣等。《滇南本草》言其“行氣消痰,降肝氣,治咳嗽,疝氣等症”。《本草匯言》言“橘葉,疏肝、散逆氣、定脅痛之藥也⋯⋯凡血結氣結,痰涎火逆,病為脅痛,為乳癰,為腳氣,為腫毒,為胸膈逆氣等疾,或搗汁飲,或取渣敷貼,無不應手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