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湘軍並非全部服從曾國藩,書生領兵實因擅籌餉!

湘軍的“湘”,最初其實是指湘鄉。“無湘不成軍”的意思也並不是“軍隊裡要是沒有湖南人就難以成軍”,而是表揚湘鄉勇最為善戰,最為精銳。

為什麼書生能帶兵?不是因為他詩寫得好,

文章寫得好,能夠感染人,所以大家跟著他去戰鬥,而是作為讀書人,他有機會進入官僚系統,有機會去接觸、運用國家的資源來為軍隊籌餉。

隨著湘軍名氣看漲,又有了一句名言,曰“無湘不成軍”;通常理解為軍中無湖南籍將士則難成勁旅,甚或暗示中國之將才士氣以湖南一省為最,

則此一“湘”字又指湖南。其實,這又是一個誤會。最初,此字仍是指稱湘鄉,而這句話不過是用來讚美湘軍創始人——羅澤南,意謂他所率領的湘勇在當時的湖南省內是最精銳的部隊。增字釋義,應說“無湘鄉勇不成湖南軍”,才是原義;後世理解為“無湖南兵不成中國勁旅”,固然不無經驗上的證據,終與歷史上的證據相悖,不宜濫用。

一般說法,都稱讚曾、胡是“書生領兵”——二人皆出身翰林,創建湘軍前未有絲毫軍事經驗。然而,為什麼書生能帶好兵呢?不是因為他們文章寫得好,或者品德高尚有古君子之風,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遂令十數萬農夫樂於受其驅遣,放下鋤頭,抓起槍桿,

出生忘死,保家衛國。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而是因為,他們是讀書人,是學而優則仕且仕途很不錯的讀書人,在傳統中國,只有他們這樣身處官僚系統的人才有機會去接觸去使用國家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財政資源以及政治資源。他們能夠整合這些資源,

對於籌餉自然有莫大的幫助。而能籌到餉,甚至能源源不斷籌到餉,那麼,這樣的人去統領一支軍隊,就再也合適不過了。這就是書生領兵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