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馮驥才:中國人的四季,在骨頭血液裡

十七屆百花文學獎評選持續進行中。參與《小說月報》優秀篇目評選,可回復關鍵字“投票”或點擊下拉式功能表“投票通道”

3月20日,天津市集郵公司在天津財經大學舉辦《春夏秋冬》特種郵票首發式,邀請馮驥才先生為這套郵票揭幕,並舉辦講座

為本次活動定制的《繽紛四季》主題郵品也在現場亮相

在演講正式開始前,馮驥才先生向學生們提起了自己年輕時的一件趣事。身高超過190cm的馮驥才先生,年輕時曾當過專業籃球運動員。

有一次與山東濟寧部隊籃球隊打比賽,他好幾次都被濟寧隊的一小個子球員搶了籃板球。怎麼回事兒?原來是那個小個子球員在搶球時做了點“小動作”,每當馮先生要跳起來搶球,他就用食指和中指偷偷夾住馮先生的褲腳,趁著馮先生覺得褲子要掉,一猶豫,他便跳起來把球搶到手。

被教練叫下場後,馮先生沒多辯解,卻想了個辦法,去找人借了條黑褲衩穿裡面,外面特意換了條褲帶很松的運動褲。

再上場,他專貼著那個小個子球員搶球,這回小個子再一搞“小動作”,他噌地一下使勁兒一跳——全場所有人都明白怎麼回事兒了,小個子球員自然也就被判犯規罰下了場。“所以說,做什麼事兒都要有智慧,但不能光用這樣的‘智慧’。”這個幽默的小故事,讓全場的氣氛立即鬆弛了下來。

笑聲過後,演講正式開始。

四 季

今天是春分,同學們都知道吧?(有人說知道,有人說不知道。)你們知道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世界文化遺產?知道的請舉手。(一些同學舉起了手。)不算太多,但我很高興還是有人知道。我在別的地方曾反過來問,二十四節氣是世界文化遺產嗎?沒人回答我。這是我們文化人的責任,我們中國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的創造被世界公認,

被世界所享用,應該由我們告訴老百姓,告訴年輕人。所以我要先講一件我們的四季。

中國人的四季很獨特。有一年冬天,我去了趟新加坡,那個地方“終年都是夏,遇雨即是秋”,全年氣溫都高達三十多度,只有下一場雨才能涼快一點,但很快又熱起來。在那兒我遇見一個東北人,他告訴我,每到冬天他必須回家一次,不是為了過年,而是要回去凍一凍,他說:“我要是不凍一下,都不知道一年過去了。”中國人的四季,是深深記在我們的骨頭裡、我們的血液裡。在二十四節氣要評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我特地給文化部一位主管副部長寫了封信,說我特別擔心我們的二十四節氣評不上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是我們中國人,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對四季的獨特感受。黃河流域四季是分明的,二十四節氣主要就是黃河流域的人,經過農耕社會七千年以上與大自然的融合交流,一代又一代的人把對四季的感知和積累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慢慢才總結出來的。

當然,其他國家也有四季,聽過維瓦爾第的音樂《四季》,我們就能知道西方人對四季的感知。但我們中國人把四季分成了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我們叫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國人很了不得,當春天真正來到的時候,我們叫“立春”,就是春天立住了,多麼形象!春天和夏天正中間的那一天,就是今天,我們叫“春分”。春分這天的晝夜是相等的。夏和秋的中間叫夏至,秋和冬的中間叫秋分,冬和春的中間叫冬至。“分”和“至”不一樣,最熱的夏季和最冷的冬季,中間那天用“至”,而春季和秋季晝夜相等的那天,用的是“分”,你們體會一下,中國人的用字,多麼講究!

在這十幾年的文化遺產搶救中,我們搜集到老百姓留下的諺語有幾百萬條,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農諺。老百姓的農諺都是根據不同的節氣,種不同的莊稼,指導人們的生活。有條諺語“二八月亂穿衣”,說的正好是春分這個時候,你們看,台下你們穿什麼的都有,有防寒服的,也有穿T-shirt的,前後兩個季節的衣服都有人穿。這個時候又有一句諺語,叫“春捂秋凍”,這是中國人的養生之道。春捂,就是得捂著點兒,把冬天的著衣習慣延長一點兒,這樣才不至於生病;到了秋天,你再延續夏天的穿衣,往冬天裡走一走,這樣能一點一點適應寒冷。中國人就這樣跟自然融合,我們多麼懂得自然,我們多麼懂得生活,我們多麼懂得生命!我們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創造者,首先要尊崇我們的文化。

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不同的季節,我們感受到氣候的變化、陽光的變化、風的變化,我們看到不同的花朵,我們聽到不同的鳥鳴,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愉悅。我們感受到自然不同的氣息,這才有了吟詠四季的詩篇。

中國的古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因景生情。你看蘇東坡有一首思念好友的詞:“去年相送,余杭門外”,去年在杭州城門外送別友人,“飛雪似楊花”,漫天飛雪好像撲面而來的柳絮一樣,“今年春盡”,今年春天快結束了,“楊花似雪”,滿天飛絮像雪花一樣,讓人不禁想起去年同樣的感受,就是雪和楊花的聯想,然後他就寫了一句很有感情的話,“猶不見還家”。

因景而生情,這是我們中國人情感的豐富。我們因景而生情,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團圓”。我們把團圓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的民族性,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的節日特別看重團圓。春節,除夕當晚如果你在外地不能回家,你一定會給家裡打一個電話拜個年,那時候你打電話問候的聲音,都跟平時不同,你的聲音是急迫的,是親切的,是熾熱的,我們民族文化的DNA那一瞬間在你血液裡發作了。中秋節正好是豐收的時候,辛苦農耕的人們有了收成,高興的時候要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飯。中秋節又正好是一年裡月亮最圓的一天,人們就把月亮的圓滿和人間的團圓聯想到一起,於是就做了個餅子,形狀的就像圓圓的月亮,人們要品嘗自己豐收的成果,還要做一點甜的餡兒,把心裡的甜蜜放餅子裡。看我們中國人,那時候雖然窮困,但我們的生活多麼有詩意!比現在有詩意得多。那時候的我們,懂得自然,懂得人生,懂得生命,懂得生活裡什麼才是珍貴的。

詩 畫

作家、音樂家、畫家都喜歡把四季表現在自己的作品裡。像維瓦爾第、柴可夫斯基等等音樂家,都寫過不同季節的音樂。韓美林在威尼斯大學辦畫展的時候,他請我去致辭,我當時說了一句話:繪畫跟文學是不一樣的,文學是需要翻譯的;繪畫跟音樂是一樣的,因為二者都不需要翻譯。但畫家、音樂家、文學家,無論作品是不是需要翻譯,他們都把人們對四季的感情傳達了出來,因此才產生人類文明的經典。

但中國人的藝術跟西方不一樣。畫與詩文,在中國的文化裡是一體的。所以王維才說,“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蘇東坡又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去年10月韓美林的展覽之後,我特地拿出二十多天,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那些城市轉了一圈,發現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文藝復興不僅是文藝的復興,也是科學、哲學和人文精神的復興。那時候,畫家從科學裡拿來兩樣東西進入西方的藝術,一個是透視法,一個是解剖學。西方的雕塑講究解剖學,對身體的肌肉、骨骼有著精准的表現,但我們中國的雕塑不講究解剖學,我們講究的是“傳神”。西方的風景畫講究透視法,畫裡有很強的空間感,但我們中國的風景畫不講究透視,我們講究的是“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詩意”。繪畫裡面有沒有詩意,是中國人衡量繪畫的標準,跟看西洋畫是完全不同的。

我曾經有一次給一些美國的老師講中國的藝術,他們覺得很有趣。我對他們說,你們看中國繪畫,一張白紙上畫著一條魚,這魚可不在白紙上,而是在水裡邊,所有中國人都不會認為它在白紙上。中國人的思維、中國的藝術特點,跟西方全然不同,我們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審美體系。我又拿一幅齊白石的畫舉例子。這幅畫是很長的細條狀,有一丈多長,從上往下看全是白紙,快到底下三分之一處,有一片秋天的枯葉,葉子上趴著一隻頭朝下的蟬,下面又是一塊白紙,旁邊有兩句詩——這是中國畫的特點,西方人不會在畫裡寫文字的,但我們經常題詩,詩畫是相生的,當繪畫不能把所有意思都表達出來時,詩可以幫助繪畫——齊白石的兩句詩寫的是:“鳴蟬抱葉落,及地有餘聲。”知了正叫著,風一吹,它抱著葉子掉了下來,你再一看,上面不是白紙,而是一個有聲的空間。這是中國繪畫的智慧,中國藝術的智慧。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祖先的智慧,我們如何理解我們祖先的藝術和表達情感的方式?

中國藝術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詩畫相通。《藝寫四季》這本書也很有意思。它並不是我專門寫的,是百花出版社編輯的主意。他喜歡文學,也喜歡繪畫。他忽然覺得,可以把我散文的片段和畫的片段剪裁之後,編成一本書,讓繪畫內在的東西,跟詩文裡所表現的那種形象的、可視的、畫面性的東西,能夠融為一體,給人別樣的感受。這本書好就好在,它體現出一個道理:最好的文章都在片段裡。我們讀詩,能記住的都是裡面某些句子,整首詩未必記得住;我們讀文章,往往能記下來的也是最精彩的片段;畫面也往往是某個局部打動人,讓人覺得特別精彩。這本書把最精彩的東西結合起來,是一個創意。我表面上在說這本書,實際上說的還是中國藝術的特點。

說到詩畫相通,我再補充一個道理,就是錢鍾書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叫“通感”。他說,人的感覺是相通的,你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看起來不一樣,實際是相通的。比如我們形容一個聲音特別“響亮”,說“響”是有道理的,但我們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亮”?亮是視覺的,並不是聽覺的,可是當你聽到一聲巨響,你的視覺也有感覺。我們的祖先很明白這一點。藝術與理工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藝術不是認識,而是感悟。我們的藝術就是憑著感悟,把文學和繪畫連在一起。

讀 書

曾有一本美國的雜誌評選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評出的結果並不是電視,而是抽水馬桶,因為馬桶是沒有副作用的。20世紀後半葉人類幾乎一切偉大的發明都有難以克服的負面。比如電視,每天給我們的全是消費新聞、淺顯的資訊。現在我們又有了手機。我們如果一天不帶手機,就仿佛跟世界失去聯繫,到了另外一個星球,誰都離不開手機——我也離不開。但我覺得,還得要讀書。因為電腦給你的東西,無論如何都是碎片的,電腦很難形成思想,很難形成體系性的知識。

我一直認為,小學主要學的是常識,中學主要學的是知識,研究生必須得有理念、觀點,博士一定得有思想。而大學,最重要的是視野。有了開闊的視野,將來你做的事情可能跟大學裡學的專業不一樣,你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潛質的職業。就像魯迅原來是學醫的,如果後來當醫生,他對文字的天才可能就浪費掉了。如果你沒有寬闊的視野,就只能在老師規定發範圍裡轉圈,可能就浪費了你的天賦。視野從何而來?視野來自讀書。

前幾天政協會開完之後,央視《讀書》欄目的導演找到我,請我講一講讀書。我講的不是學習專業的讀書,而是專業之外的讀書。專業之外的書無非有兩種,不見得都是紙媒的,也可能是電子的——這兩種書一種是修養式的書,一種是消費式的書。

所謂消費式的書,意思是說,這本書拿出來就是讓你消費的。我們現在是在市場社會裡,市場社會的方式就是消費,就是儘量刺激你的消費欲,來達到經濟的目的。最近文藝界對“小鮮肉”明星產生熱議,我的意見是,不必對“小鮮肉”太擔心,因為“小鮮肉”是消費品,過些日子可能就是“小陳肉”了,他不可能一直都是“小鮮肉”,那就不符合消費規律了。消費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斷地換品牌,品牌不斷地換款式。消費需要刺激你,需要引起你的好奇,它不給你留下永恆,不追求深刻,不需要給人思想,不需要養育你的氣質。養育氣質是不容易的。讓你富起來很容易,給你錢你馬上就富起來。但是讓你有氣質和風度很難,因為那是文化和人文不斷地在你身上陶冶的結果。你要追求人格的健全,要追求風度和修養,要追求韻致,要給你的人生以自信,要享受你的精神美,這時候就需要選擇有修養的書來讀。

讀消費式的書,還是修養式的書,在選擇讀書之前,你必須先想好這個問題。不要因為年輕就忽視這個問題。每一個人生段都是有限的,你一旦畢業工作,就跟你的學生時代告別了;你一旦當了爸爸媽媽,就跟你的青年時代告別了。每個階段都有限,而青年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青年時代,人生基礎沒打好,人生的準星沒有看明白,那你以後一連串的選擇都可能是錯的。所以要珍惜這段時間,珍惜年輕時的精神品質和精神准度。

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繽紛四季》

《繽紛四季》佳郵名著套裝內含:2017-6《春夏秋冬》

特種郵票版式一和版式二及

《藝寫四季》明信片各一套。馮驥才先生《藝寫四季》圖書一本

2017年3月20日發行的特種郵票《春夏秋冬》,一套4枚,圖案內容分別為:春燕剪柳、夏荷戲水、秋雞鳴穗、冬雪映梅。全套郵票面值為5.40元。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郵政曾多次發行“四字”系列特種郵票,《春夏秋冬》特種郵票也是繼《福祿壽喜》《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四字”系列郵票之後,再次創意發行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郵票。

春燕剪柳

夏荷戲水

秋雞鳴穗

冬雪映梅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繽紛四季》搶先購

↓↓↓

中篇小說

劉建東 丹麥奶糖

選自《人民文學》2017年第1期

孫 頻光輝歲月

選自《當代》2017年第1期

趙光鳴芬蘭灣的冷蘇眉

選自《青年作家》2017年第2期

禹 風洋流

選自《山花》2017年第2期

短篇小說

蘇 童瑪多娜生意

選自《作家》2017年第1期

鐘求是練夜

選自《長江文藝》2017年第2期

張惠雯夢中的夏天

選自《湖南文學》2017年第1期

崔曼莉 熊貓

選自《青年作家》2016年第12期

楊則緯花裡

選自《創作與評論》2016年第12期

開放敘事

李靜睿AI

選自《單讀13·消失的作家》

李靜睿我想寫人世間的軟弱和猶疑(創作談)

小說公會

傅逸塵、黃德海、梁鴻、馬兵、王迅

2016小說五人談

封二專題

作家現在時:張悅然

《小說月報》2017年第3期,2017年3月1日出刊,總第447期

小說月報2017 小說可以更好看

《小說月報》郵發代號6-38,每月1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大字版郵發代號6-37,每月16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中篇小說專號郵發代號6-139,每年4期,定價15元

《小說月報》在全國主要城市均有銷售,瞭解訂閱辦法請點擊: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說,就是小聲地說

他說:“我要是不凍一下,都不知道一年過去了。”中國人的四季,是深深記在我們的骨頭裡、我們的血液裡。在二十四節氣要評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我特地給文化部一位主管副部長寫了封信,說我特別擔心我們的二十四節氣評不上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是我們中國人,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對四季的獨特感受。黃河流域四季是分明的,二十四節氣主要就是黃河流域的人,經過農耕社會七千年以上與大自然的融合交流,一代又一代的人把對四季的感知和積累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慢慢才總結出來的。

當然,其他國家也有四季,聽過維瓦爾第的音樂《四季》,我們就能知道西方人對四季的感知。但我們中國人把四季分成了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我們叫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國人很了不得,當春天真正來到的時候,我們叫“立春”,就是春天立住了,多麼形象!春天和夏天正中間的那一天,就是今天,我們叫“春分”。春分這天的晝夜是相等的。夏和秋的中間叫夏至,秋和冬的中間叫秋分,冬和春的中間叫冬至。“分”和“至”不一樣,最熱的夏季和最冷的冬季,中間那天用“至”,而春季和秋季晝夜相等的那天,用的是“分”,你們體會一下,中國人的用字,多麼講究!

在這十幾年的文化遺產搶救中,我們搜集到老百姓留下的諺語有幾百萬條,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農諺。老百姓的農諺都是根據不同的節氣,種不同的莊稼,指導人們的生活。有條諺語“二八月亂穿衣”,說的正好是春分這個時候,你們看,台下你們穿什麼的都有,有防寒服的,也有穿T-shirt的,前後兩個季節的衣服都有人穿。這個時候又有一句諺語,叫“春捂秋凍”,這是中國人的養生之道。春捂,就是得捂著點兒,把冬天的著衣習慣延長一點兒,這樣才不至於生病;到了秋天,你再延續夏天的穿衣,往冬天裡走一走,這樣能一點一點適應寒冷。中國人就這樣跟自然融合,我們多麼懂得自然,我們多麼懂得生活,我們多麼懂得生命!我們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創造者,首先要尊崇我們的文化。

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不同的季節,我們感受到氣候的變化、陽光的變化、風的變化,我們看到不同的花朵,我們聽到不同的鳥鳴,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愉悅。我們感受到自然不同的氣息,這才有了吟詠四季的詩篇。

中國的古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因景生情。你看蘇東坡有一首思念好友的詞:“去年相送,余杭門外”,去年在杭州城門外送別友人,“飛雪似楊花”,漫天飛雪好像撲面而來的柳絮一樣,“今年春盡”,今年春天快結束了,“楊花似雪”,滿天飛絮像雪花一樣,讓人不禁想起去年同樣的感受,就是雪和楊花的聯想,然後他就寫了一句很有感情的話,“猶不見還家”。

因景而生情,這是我們中國人情感的豐富。我們因景而生情,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團圓”。我們把團圓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的民族性,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的節日特別看重團圓。春節,除夕當晚如果你在外地不能回家,你一定會給家裡打一個電話拜個年,那時候你打電話問候的聲音,都跟平時不同,你的聲音是急迫的,是親切的,是熾熱的,我們民族文化的DNA那一瞬間在你血液裡發作了。中秋節正好是豐收的時候,辛苦農耕的人們有了收成,高興的時候要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飯。中秋節又正好是一年裡月亮最圓的一天,人們就把月亮的圓滿和人間的團圓聯想到一起,於是就做了個餅子,形狀的就像圓圓的月亮,人們要品嘗自己豐收的成果,還要做一點甜的餡兒,把心裡的甜蜜放餅子裡。看我們中國人,那時候雖然窮困,但我們的生活多麼有詩意!比現在有詩意得多。那時候的我們,懂得自然,懂得人生,懂得生命,懂得生活裡什麼才是珍貴的。

詩 畫

作家、音樂家、畫家都喜歡把四季表現在自己的作品裡。像維瓦爾第、柴可夫斯基等等音樂家,都寫過不同季節的音樂。韓美林在威尼斯大學辦畫展的時候,他請我去致辭,我當時說了一句話:繪畫跟文學是不一樣的,文學是需要翻譯的;繪畫跟音樂是一樣的,因為二者都不需要翻譯。但畫家、音樂家、文學家,無論作品是不是需要翻譯,他們都把人們對四季的感情傳達了出來,因此才產生人類文明的經典。

但中國人的藝術跟西方不一樣。畫與詩文,在中國的文化裡是一體的。所以王維才說,“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蘇東坡又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去年10月韓美林的展覽之後,我特地拿出二十多天,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那些城市轉了一圈,發現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文藝復興不僅是文藝的復興,也是科學、哲學和人文精神的復興。那時候,畫家從科學裡拿來兩樣東西進入西方的藝術,一個是透視法,一個是解剖學。西方的雕塑講究解剖學,對身體的肌肉、骨骼有著精准的表現,但我們中國的雕塑不講究解剖學,我們講究的是“傳神”。西方的風景畫講究透視法,畫裡有很強的空間感,但我們中國的風景畫不講究透視,我們講究的是“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詩意”。繪畫裡面有沒有詩意,是中國人衡量繪畫的標準,跟看西洋畫是完全不同的。

我曾經有一次給一些美國的老師講中國的藝術,他們覺得很有趣。我對他們說,你們看中國繪畫,一張白紙上畫著一條魚,這魚可不在白紙上,而是在水裡邊,所有中國人都不會認為它在白紙上。中國人的思維、中國的藝術特點,跟西方全然不同,我們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審美體系。我又拿一幅齊白石的畫舉例子。這幅畫是很長的細條狀,有一丈多長,從上往下看全是白紙,快到底下三分之一處,有一片秋天的枯葉,葉子上趴著一隻頭朝下的蟬,下面又是一塊白紙,旁邊有兩句詩——這是中國畫的特點,西方人不會在畫裡寫文字的,但我們經常題詩,詩畫是相生的,當繪畫不能把所有意思都表達出來時,詩可以幫助繪畫——齊白石的兩句詩寫的是:“鳴蟬抱葉落,及地有餘聲。”知了正叫著,風一吹,它抱著葉子掉了下來,你再一看,上面不是白紙,而是一個有聲的空間。這是中國繪畫的智慧,中國藝術的智慧。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祖先的智慧,我們如何理解我們祖先的藝術和表達情感的方式?

中國藝術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詩畫相通。《藝寫四季》這本書也很有意思。它並不是我專門寫的,是百花出版社編輯的主意。他喜歡文學,也喜歡繪畫。他忽然覺得,可以把我散文的片段和畫的片段剪裁之後,編成一本書,讓繪畫內在的東西,跟詩文裡所表現的那種形象的、可視的、畫面性的東西,能夠融為一體,給人別樣的感受。這本書好就好在,它體現出一個道理:最好的文章都在片段裡。我們讀詩,能記住的都是裡面某些句子,整首詩未必記得住;我們讀文章,往往能記下來的也是最精彩的片段;畫面也往往是某個局部打動人,讓人覺得特別精彩。這本書把最精彩的東西結合起來,是一個創意。我表面上在說這本書,實際上說的還是中國藝術的特點。

說到詩畫相通,我再補充一個道理,就是錢鍾書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叫“通感”。他說,人的感覺是相通的,你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看起來不一樣,實際是相通的。比如我們形容一個聲音特別“響亮”,說“響”是有道理的,但我們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亮”?亮是視覺的,並不是聽覺的,可是當你聽到一聲巨響,你的視覺也有感覺。我們的祖先很明白這一點。藝術與理工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藝術不是認識,而是感悟。我們的藝術就是憑著感悟,把文學和繪畫連在一起。

讀 書

曾有一本美國的雜誌評選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評出的結果並不是電視,而是抽水馬桶,因為馬桶是沒有副作用的。20世紀後半葉人類幾乎一切偉大的發明都有難以克服的負面。比如電視,每天給我們的全是消費新聞、淺顯的資訊。現在我們又有了手機。我們如果一天不帶手機,就仿佛跟世界失去聯繫,到了另外一個星球,誰都離不開手機——我也離不開。但我覺得,還得要讀書。因為電腦給你的東西,無論如何都是碎片的,電腦很難形成思想,很難形成體系性的知識。

我一直認為,小學主要學的是常識,中學主要學的是知識,研究生必須得有理念、觀點,博士一定得有思想。而大學,最重要的是視野。有了開闊的視野,將來你做的事情可能跟大學裡學的專業不一樣,你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潛質的職業。就像魯迅原來是學醫的,如果後來當醫生,他對文字的天才可能就浪費掉了。如果你沒有寬闊的視野,就只能在老師規定發範圍裡轉圈,可能就浪費了你的天賦。視野從何而來?視野來自讀書。

前幾天政協會開完之後,央視《讀書》欄目的導演找到我,請我講一講讀書。我講的不是學習專業的讀書,而是專業之外的讀書。專業之外的書無非有兩種,不見得都是紙媒的,也可能是電子的——這兩種書一種是修養式的書,一種是消費式的書。

所謂消費式的書,意思是說,這本書拿出來就是讓你消費的。我們現在是在市場社會裡,市場社會的方式就是消費,就是儘量刺激你的消費欲,來達到經濟的目的。最近文藝界對“小鮮肉”明星產生熱議,我的意見是,不必對“小鮮肉”太擔心,因為“小鮮肉”是消費品,過些日子可能就是“小陳肉”了,他不可能一直都是“小鮮肉”,那就不符合消費規律了。消費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斷地換品牌,品牌不斷地換款式。消費需要刺激你,需要引起你的好奇,它不給你留下永恆,不追求深刻,不需要給人思想,不需要養育你的氣質。養育氣質是不容易的。讓你富起來很容易,給你錢你馬上就富起來。但是讓你有氣質和風度很難,因為那是文化和人文不斷地在你身上陶冶的結果。你要追求人格的健全,要追求風度和修養,要追求韻致,要給你的人生以自信,要享受你的精神美,這時候就需要選擇有修養的書來讀。

讀消費式的書,還是修養式的書,在選擇讀書之前,你必須先想好這個問題。不要因為年輕就忽視這個問題。每一個人生段都是有限的,你一旦畢業工作,就跟你的學生時代告別了;你一旦當了爸爸媽媽,就跟你的青年時代告別了。每個階段都有限,而青年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青年時代,人生基礎沒打好,人生的準星沒有看明白,那你以後一連串的選擇都可能是錯的。所以要珍惜這段時間,珍惜年輕時的精神品質和精神准度。

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繽紛四季》

《繽紛四季》佳郵名著套裝內含:2017-6《春夏秋冬》

特種郵票版式一和版式二及

《藝寫四季》明信片各一套。馮驥才先生《藝寫四季》圖書一本

2017年3月20日發行的特種郵票《春夏秋冬》,一套4枚,圖案內容分別為:春燕剪柳、夏荷戲水、秋雞鳴穗、冬雪映梅。全套郵票面值為5.40元。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郵政曾多次發行“四字”系列特種郵票,《春夏秋冬》特種郵票也是繼《福祿壽喜》《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四字”系列郵票之後,再次創意發行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郵票。

春燕剪柳

夏荷戲水

秋雞鳴穗

冬雪映梅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繽紛四季》搶先購

↓↓↓

中篇小說

劉建東 丹麥奶糖

選自《人民文學》2017年第1期

孫 頻光輝歲月

選自《當代》2017年第1期

趙光鳴芬蘭灣的冷蘇眉

選自《青年作家》2017年第2期

禹 風洋流

選自《山花》2017年第2期

短篇小說

蘇 童瑪多娜生意

選自《作家》2017年第1期

鐘求是練夜

選自《長江文藝》2017年第2期

張惠雯夢中的夏天

選自《湖南文學》2017年第1期

崔曼莉 熊貓

選自《青年作家》2016年第12期

楊則緯花裡

選自《創作與評論》2016年第12期

開放敘事

李靜睿AI

選自《單讀13·消失的作家》

李靜睿我想寫人世間的軟弱和猶疑(創作談)

小說公會

傅逸塵、黃德海、梁鴻、馬兵、王迅

2016小說五人談

封二專題

作家現在時:張悅然

《小說月報》2017年第3期,2017年3月1日出刊,總第447期

小說月報2017 小說可以更好看

《小說月報》郵發代號6-38,每月1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大字版郵發代號6-37,每月16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中篇小說專號郵發代號6-139,每年4期,定價15元

《小說月報》在全國主要城市均有銷售,瞭解訂閱辦法請點擊: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說,就是小聲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