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馮驥才:中國人的四季,在骨頭血液裡

十七屆百花文學獎評選持續進行中。 參與《小說月報》優秀篇目評選, 可回復關鍵字“投票”或點擊下拉式功能表“投票通道”

3月20日, 天津市集郵公司在天津財經大學舉辦《春夏秋冬》特種郵票首發式, 邀請馮驥才先生為這套郵票揭幕, 並舉辦講座

為本次活動定制的《繽紛四季》主題郵品也在現場亮相

在演講正式開始前, 馮驥才先生向學生們提起了自己年輕時的一件趣事。 身高超過190cm的馮驥才先生, 年輕時曾當過專業籃球運動員。 有一次與山東濟寧部隊籃球隊打比賽, 他好幾次都被濟寧隊的一小個子球員搶了籃板球。 怎麼回事兒?原來是那個小個子球員在搶球時做了點“小動作”, 每當馮先生要跳起來搶球, 他就用食指和中指偷偷夾住馮先生的褲腳, 趁著馮先生覺得褲子要掉, 一猶豫, 他便跳起來把球搶到手。

被教練叫下場後, 馮先生沒多辯解, 卻想了個辦法, 去找人借了條黑褲衩穿裡面, 外面特意換了條褲帶很松的運動褲。 再上場, 他專貼著那個小個子球員搶球, 這回小個子再一搞“小動作”,

他噌地一下使勁兒一跳——全場所有人都明白怎麼回事兒了, 小個子球員自然也就被判犯規罰下了場。 “所以說, 做什麼事兒都要有智慧, 但不能光用這樣的‘智慧’。 ”這個幽默的小故事, 讓全場的氣氛立即鬆弛了下來。

笑聲過後, 演講正式開始。

四 季

今天是春分, 同學們都知道吧?(有人說知道, 有人說不知道。 )你們知道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世界文化遺產?知道的請舉手。 (一些同學舉起了手。 )不算太多, 但我很高興還是有人知道。 我在別的地方曾反過來問, 二十四節氣是世界文化遺產嗎?沒人回答我。 這是我們文化人的責任, 我們中國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的創造被世界公認, 被世界所享用, 應該由我們告訴老百姓, 告訴年輕人。 所以我要先講一件我們的四季。

中國人的四季很獨特。 有一年冬天, 我去了趟新加坡, 那個地方“終年都是夏, 遇雨即是秋”, 全年氣溫都高達三十多度, 只有下一場雨才能涼快一點, 但很快又熱起來。 在那兒我遇見一個東北人, 他告訴我, 每到冬天他必須回家一次,不是為了過年,而是要回去凍一凍,他說:“我要是不凍一下,都不知道一年過去了。”中國人的四季,是深深記在我們的骨頭裡、我們的血液裡。在二十四節氣要評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我特地給文化部一位主管副部長寫了封信,說我特別擔心我們的二十四節氣評不上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是我們中國人,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對四季的獨特感受。黃河流域四季是分明的,二十四節氣主要就是黃河流域的人,經過農耕社會七千年以上與大自然的融合交流,一代又一代的人把對四季的感知和積累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慢慢才總結出來的。

當然,其他國家也有四季,聽過維瓦爾第的音樂《四季》,我們就能知道西方人對四季的感知。但我們中國人把四季分成了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我們叫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國人很了不得,當春天真正來到的時候,我們叫“立春”,就是春天立住了,多麼形象!春天和夏天正中間的那一天,就是今天,我們叫“春分”。春分這天的晝夜是相等的。夏和秋的中間叫夏至,秋和冬的中間叫秋分,冬和春的中間叫冬至。“分”和“至”不一樣,最熱的夏季和最冷的冬季,中間那天用“至”,而春季和秋季晝夜相等的那天,用的是“分”,你們體會一下,中國人的用字,多麼講究!

在這十幾年的文化遺產搶救中,我們搜集到老百姓留下的諺語有幾百萬條,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農諺。老百姓的農諺都是根據不同的節氣,種不同的莊稼,指導人們的生活。有條諺語“二八月亂穿衣”,說的正好是春分這個時候,你們看,台下你們穿什麼的都有,有防寒服的,也有穿T-shirt的,前後兩個季節的衣服都有人穿。這個時候又有一句諺語,叫“春捂秋凍”,這是中國人的養生之道。春捂,就是得捂著點兒,把冬天的著衣習慣延長一點兒,這樣才不至於生病;到了秋天,你再延續夏天的穿衣,往冬天裡走一走,這樣能一點一點適應寒冷。中國人就這樣跟自然融合,我們多麼懂得自然,我們多麼懂得生活,我們多麼懂得生命!我們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創造者,首先要尊崇我們的文化。

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不同的季節,我們感受到氣候的變化、陽光的變化、風的變化,我們看到不同的花朵,我們聽到不同的鳥鳴,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愉悅。我們感受到自然不同的氣息,這才有了吟詠四季的詩篇。

中國的古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因景生情。你看蘇東坡有一首思念好友的詞:“去年相送,余杭門外”,去年在杭州城門外送別友人,“飛雪似楊花”,漫天飛雪好像撲面而來的柳絮一樣,“今年春盡”,今年春天快結束了,“楊花似雪”,滿天飛絮像雪花一樣,讓人不禁想起去年同樣的感受,就是雪和楊花的聯想,然後他就寫了一句很有感情的話,“猶不見還家”。

因景而生情,這是我們中國人情感的豐富。我們因景而生情,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團圓”。我們把團圓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的民族性,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的節日特別看重團圓。春節,除夕當晚如果你在外地不能回家,你一定會給家裡打一個電話拜個年,那時候你打電話問候的聲音,都跟平時不同,你的聲音是急迫的,是親切的,是熾熱的,我們民族文化的DNA那一瞬間在你血液裡發作了。中秋節正好是豐收的時候,辛苦農耕的人們有了收成,高興的時候要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飯。中秋節又正好是一年裡月亮最圓的一天,人們就把月亮的圓滿和人間的團圓聯想到一起,於是就做了個餅子,形狀的就像圓圓的月亮,人們要品嘗自己豐收的成果,還要做一點甜的餡兒,把心裡的甜蜜放餅子裡。看我們中國人,那時候雖然窮困,但我們的生活多麼有詩意!比現在有詩意得多。那時候的我們,懂得自然,懂得人生,懂得生命,懂得生活裡什麼才是珍貴的。

詩 畫

作家、音樂家、畫家都喜歡把四季表現在自己的作品裡。像維瓦爾第、柴可夫斯基等等音樂家,都寫過不同季節的音樂。韓美林在威尼斯大學辦畫展的時候,他請我去致辭,我當時說了一句話:繪畫跟文學是不一樣的,文學是需要翻譯的;繪畫跟音樂是一樣的,因為二者都不需要翻譯。但畫家、音樂家、文學家,無論作品是不是需要翻譯,他們都把人們對四季的感情傳達了出來,因此才產生人類文明的經典。

但中國人的藝術跟西方不一樣。畫與詩文,在中國的文化裡是一體的。所以王維才說,“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蘇東坡又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去年10月韓美林的展覽之後,我特地拿出二十多天,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那些城市轉了一圈,發現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文藝復興不僅是文藝的復興,也是科學、哲學和人文精神的復興。那時候,畫家從科學裡拿來兩樣東西進入西方的藝術,一個是透視法,一個是解剖學。西方的雕塑講究解剖學,對身體的肌肉、骨骼有著精准的表現,但我們中國的雕塑不講究解剖學,我們講究的是“傳神”。西方的風景畫講究透視法,畫裡有很強的空間感,但我們中國的風景畫不講究透視,我們講究的是“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詩意”。繪畫裡面有沒有詩意,是中國人衡量繪畫的標準,跟看西洋畫是完全不同的。

我曾經有一次給一些美國的老師講中國的藝術,他們覺得很有趣。我對他們說,你們看中國繪畫,一張白紙上畫著一條魚,這魚可不在白紙上,而是在水裡邊,所有中國人都不會認為它在白紙上。中國人的思維、中國的藝術特點,跟西方全然不同,我們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審美體系。我又拿一幅齊白石的畫舉例子。這幅畫是很長的細條狀,有一丈多長,從上往下看全是白紙,快到底下三分之一處,有一片秋天的枯葉,葉子上趴著一隻頭朝下的蟬,下面又是一塊白紙,旁邊有兩句詩——這是中國畫的特點,西方人不會在畫裡寫文字的,但我們經常題詩,詩畫是相生的,當繪畫不能把所有意思都表達出來時,詩可以幫助繪畫——齊白石的兩句詩寫的是:“鳴蟬抱葉落,及地有餘聲。”知了正叫著,風一吹,它抱著葉子掉了下來,你再一看,上面不是白紙,而是一個有聲的空間。這是中國繪畫的智慧,中國藝術的智慧。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祖先的智慧,我們如何理解我們祖先的藝術和表達情感的方式?

中國藝術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詩畫相通。《藝寫四季》這本書也很有意思。它並不是我專門寫的,是百花出版社編輯的主意。他喜歡文學,也喜歡繪畫。他忽然覺得,可以把我散文的片段和畫的片段剪裁之後,編成一本書,讓繪畫內在的東西,跟詩文裡所表現的那種形象的、可視的、畫面性的東西,能夠融為一體,給人別樣的感受。這本書好就好在,它體現出一個道理:最好的文章都在片段裡。我們讀詩,能記住的都是裡面某些句子,整首詩未必記得住;我們讀文章,往往能記下來的也是最精彩的片段;畫面也往往是某個局部打動人,讓人覺得特別精彩。這本書把最精彩的東西結合起來,是一個創意。我表面上在說這本書,實際上說的還是中國藝術的特點。

說到詩畫相通,我再補充一個道理,就是錢鍾書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叫“通感”。他說,人的感覺是相通的,你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看起來不一樣,實際是相通的。比如我們形容一個聲音特別“響亮”,說“響”是有道理的,但我們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亮”?亮是視覺的,並不是聽覺的,可是當你聽到一聲巨響,你的視覺也有感覺。我們的祖先很明白這一點。藝術與理工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藝術不是認識,而是感悟。我們的藝術就是憑著感悟,把文學和繪畫連在一起。

讀 書

曾有一本美國的雜誌評選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評出的結果並不是電視,而是抽水馬桶,因為馬桶是沒有副作用的。20世紀後半葉人類幾乎一切偉大的發明都有難以克服的負面。比如電視,每天給我們的全是消費新聞、淺顯的資訊。現在我們又有了手機。我們如果一天不帶手機,就仿佛跟世界失去聯繫,到了另外一個星球,誰都離不開手機——我也離不開。但我覺得,還得要讀書。因為電腦給你的東西,無論如何都是碎片的,電腦很難形成思想,很難形成體系性的知識。

我一直認為,小學主要學的是常識,中學主要學的是知識,研究生必須得有理念、觀點,博士一定得有思想。而大學,最重要的是視野。有了開闊的視野,將來你做的事情可能跟大學裡學的專業不一樣,你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潛質的職業。就像魯迅原來是學醫的,如果後來當醫生,他對文字的天才可能就浪費掉了。如果你沒有寬闊的視野,就只能在老師規定發範圍裡轉圈,可能就浪費了你的天賦。視野從何而來?視野來自讀書。

前幾天政協會開完之後,央視《讀書》欄目的導演找到我,請我講一講讀書。我講的不是學習專業的讀書,而是專業之外的讀書。專業之外的書無非有兩種,不見得都是紙媒的,也可能是電子的——這兩種書一種是修養式的書,一種是消費式的書。

所謂消費式的書,意思是說,這本書拿出來就是讓你消費的。我們現在是在市場社會裡,市場社會的方式就是消費,就是儘量刺激你的消費欲,來達到經濟的目的。最近文藝界對“小鮮肉”明星產生熱議,我的意見是,不必對“小鮮肉”太擔心,因為“小鮮肉”是消費品,過些日子可能就是“小陳肉”了,他不可能一直都是“小鮮肉”,那就不符合消費規律了。消費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斷地換品牌,品牌不斷地換款式。消費需要刺激你,需要引起你的好奇,它不給你留下永恆,不追求深刻,不需要給人思想,不需要養育你的氣質。養育氣質是不容易的。讓你富起來很容易,給你錢你馬上就富起來。但是讓你有氣質和風度很難,因為那是文化和人文不斷地在你身上陶冶的結果。你要追求人格的健全,要追求風度和修養,要追求韻致,要給你的人生以自信,要享受你的精神美,這時候就需要選擇有修養的書來讀。

讀消費式的書,還是修養式的書,在選擇讀書之前,你必須先想好這個問題。不要因為年輕就忽視這個問題。每一個人生段都是有限的,你一旦畢業工作,就跟你的學生時代告別了;你一旦當了爸爸媽媽,就跟你的青年時代告別了。每個階段都有限,而青年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青年時代,人生基礎沒打好,人生的準星沒有看明白,那你以後一連串的選擇都可能是錯的。所以要珍惜這段時間,珍惜年輕時的精神品質和精神准度。

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繽紛四季》

《繽紛四季》佳郵名著套裝內含:2017-6《春夏秋冬》

特種郵票版式一和版式二及

《藝寫四季》明信片各一套。馮驥才先生《藝寫四季》圖書一本

2017年3月20日發行的特種郵票《春夏秋冬》,一套4枚,圖案內容分別為:春燕剪柳、夏荷戲水、秋雞鳴穗、冬雪映梅。全套郵票面值為5.40元。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郵政曾多次發行“四字”系列特種郵票,《春夏秋冬》特種郵票也是繼《福祿壽喜》《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四字”系列郵票之後,再次創意發行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郵票。

春燕剪柳

夏荷戲水

秋雞鳴穗

冬雪映梅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繽紛四季》搶先購

↓↓↓

中篇小說

劉建東 丹麥奶糖

選自《人民文學》2017年第1期

孫 頻光輝歲月

選自《當代》2017年第1期

趙光鳴芬蘭灣的冷蘇眉

選自《青年作家》2017年第2期

禹 風洋流

選自《山花》2017年第2期

短篇小說

蘇 童瑪多娜生意

選自《作家》2017年第1期

鐘求是練夜

選自《長江文藝》2017年第2期

張惠雯夢中的夏天

選自《湖南文學》2017年第1期

崔曼莉 熊貓

選自《青年作家》2016年第12期

楊則緯花裡

選自《創作與評論》2016年第12期

開放敘事

李靜睿AI

選自《單讀13·消失的作家》

李靜睿我想寫人世間的軟弱和猶疑(創作談)

小說公會

傅逸塵、黃德海、梁鴻、馬兵、王迅

2016小說五人談

封二專題

作家現在時:張悅然

《小說月報》2017年第3期,2017年3月1日出刊,總第447期

小說月報2017 小說可以更好看

《小說月報》郵發代號6-38,每月1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大字版郵發代號6-37,每月16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中篇小說專號郵發代號6-139,每年4期,定價15元

《小說月報》在全國主要城市均有銷售,瞭解訂閱辦法請點擊: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說,就是小聲地說

每到冬天他必須回家一次,不是為了過年,而是要回去凍一凍,他說:“我要是不凍一下,都不知道一年過去了。”中國人的四季,是深深記在我們的骨頭裡、我們的血液裡。在二十四節氣要評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我特地給文化部一位主管副部長寫了封信,說我特別擔心我們的二十四節氣評不上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是我們中國人,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對四季的獨特感受。黃河流域四季是分明的,二十四節氣主要就是黃河流域的人,經過農耕社會七千年以上與大自然的融合交流,一代又一代的人把對四季的感知和積累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慢慢才總結出來的。

當然,其他國家也有四季,聽過維瓦爾第的音樂《四季》,我們就能知道西方人對四季的感知。但我們中國人把四季分成了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我們叫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國人很了不得,當春天真正來到的時候,我們叫“立春”,就是春天立住了,多麼形象!春天和夏天正中間的那一天,就是今天,我們叫“春分”。春分這天的晝夜是相等的。夏和秋的中間叫夏至,秋和冬的中間叫秋分,冬和春的中間叫冬至。“分”和“至”不一樣,最熱的夏季和最冷的冬季,中間那天用“至”,而春季和秋季晝夜相等的那天,用的是“分”,你們體會一下,中國人的用字,多麼講究!

在這十幾年的文化遺產搶救中,我們搜集到老百姓留下的諺語有幾百萬條,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農諺。老百姓的農諺都是根據不同的節氣,種不同的莊稼,指導人們的生活。有條諺語“二八月亂穿衣”,說的正好是春分這個時候,你們看,台下你們穿什麼的都有,有防寒服的,也有穿T-shirt的,前後兩個季節的衣服都有人穿。這個時候又有一句諺語,叫“春捂秋凍”,這是中國人的養生之道。春捂,就是得捂著點兒,把冬天的著衣習慣延長一點兒,這樣才不至於生病;到了秋天,你再延續夏天的穿衣,往冬天裡走一走,這樣能一點一點適應寒冷。中國人就這樣跟自然融合,我們多麼懂得自然,我們多麼懂得生活,我們多麼懂得生命!我們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創造者,首先要尊崇我們的文化。

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不同的季節,我們感受到氣候的變化、陽光的變化、風的變化,我們看到不同的花朵,我們聽到不同的鳥鳴,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愉悅。我們感受到自然不同的氣息,這才有了吟詠四季的詩篇。

中國的古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因景生情。你看蘇東坡有一首思念好友的詞:“去年相送,余杭門外”,去年在杭州城門外送別友人,“飛雪似楊花”,漫天飛雪好像撲面而來的柳絮一樣,“今年春盡”,今年春天快結束了,“楊花似雪”,滿天飛絮像雪花一樣,讓人不禁想起去年同樣的感受,就是雪和楊花的聯想,然後他就寫了一句很有感情的話,“猶不見還家”。

因景而生情,這是我們中國人情感的豐富。我們因景而生情,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團圓”。我們把團圓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的民族性,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的節日特別看重團圓。春節,除夕當晚如果你在外地不能回家,你一定會給家裡打一個電話拜個年,那時候你打電話問候的聲音,都跟平時不同,你的聲音是急迫的,是親切的,是熾熱的,我們民族文化的DNA那一瞬間在你血液裡發作了。中秋節正好是豐收的時候,辛苦農耕的人們有了收成,高興的時候要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飯。中秋節又正好是一年裡月亮最圓的一天,人們就把月亮的圓滿和人間的團圓聯想到一起,於是就做了個餅子,形狀的就像圓圓的月亮,人們要品嘗自己豐收的成果,還要做一點甜的餡兒,把心裡的甜蜜放餅子裡。看我們中國人,那時候雖然窮困,但我們的生活多麼有詩意!比現在有詩意得多。那時候的我們,懂得自然,懂得人生,懂得生命,懂得生活裡什麼才是珍貴的。

詩 畫

作家、音樂家、畫家都喜歡把四季表現在自己的作品裡。像維瓦爾第、柴可夫斯基等等音樂家,都寫過不同季節的音樂。韓美林在威尼斯大學辦畫展的時候,他請我去致辭,我當時說了一句話:繪畫跟文學是不一樣的,文學是需要翻譯的;繪畫跟音樂是一樣的,因為二者都不需要翻譯。但畫家、音樂家、文學家,無論作品是不是需要翻譯,他們都把人們對四季的感情傳達了出來,因此才產生人類文明的經典。

但中國人的藝術跟西方不一樣。畫與詩文,在中國的文化裡是一體的。所以王維才說,“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蘇東坡又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去年10月韓美林的展覽之後,我特地拿出二十多天,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那些城市轉了一圈,發現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文藝復興不僅是文藝的復興,也是科學、哲學和人文精神的復興。那時候,畫家從科學裡拿來兩樣東西進入西方的藝術,一個是透視法,一個是解剖學。西方的雕塑講究解剖學,對身體的肌肉、骨骼有著精准的表現,但我們中國的雕塑不講究解剖學,我們講究的是“傳神”。西方的風景畫講究透視法,畫裡有很強的空間感,但我們中國的風景畫不講究透視,我們講究的是“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詩意”。繪畫裡面有沒有詩意,是中國人衡量繪畫的標準,跟看西洋畫是完全不同的。

我曾經有一次給一些美國的老師講中國的藝術,他們覺得很有趣。我對他們說,你們看中國繪畫,一張白紙上畫著一條魚,這魚可不在白紙上,而是在水裡邊,所有中國人都不會認為它在白紙上。中國人的思維、中國的藝術特點,跟西方全然不同,我們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審美體系。我又拿一幅齊白石的畫舉例子。這幅畫是很長的細條狀,有一丈多長,從上往下看全是白紙,快到底下三分之一處,有一片秋天的枯葉,葉子上趴著一隻頭朝下的蟬,下面又是一塊白紙,旁邊有兩句詩——這是中國畫的特點,西方人不會在畫裡寫文字的,但我們經常題詩,詩畫是相生的,當繪畫不能把所有意思都表達出來時,詩可以幫助繪畫——齊白石的兩句詩寫的是:“鳴蟬抱葉落,及地有餘聲。”知了正叫著,風一吹,它抱著葉子掉了下來,你再一看,上面不是白紙,而是一個有聲的空間。這是中國繪畫的智慧,中國藝術的智慧。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祖先的智慧,我們如何理解我們祖先的藝術和表達情感的方式?

中國藝術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詩畫相通。《藝寫四季》這本書也很有意思。它並不是我專門寫的,是百花出版社編輯的主意。他喜歡文學,也喜歡繪畫。他忽然覺得,可以把我散文的片段和畫的片段剪裁之後,編成一本書,讓繪畫內在的東西,跟詩文裡所表現的那種形象的、可視的、畫面性的東西,能夠融為一體,給人別樣的感受。這本書好就好在,它體現出一個道理:最好的文章都在片段裡。我們讀詩,能記住的都是裡面某些句子,整首詩未必記得住;我們讀文章,往往能記下來的也是最精彩的片段;畫面也往往是某個局部打動人,讓人覺得特別精彩。這本書把最精彩的東西結合起來,是一個創意。我表面上在說這本書,實際上說的還是中國藝術的特點。

說到詩畫相通,我再補充一個道理,就是錢鍾書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叫“通感”。他說,人的感覺是相通的,你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看起來不一樣,實際是相通的。比如我們形容一個聲音特別“響亮”,說“響”是有道理的,但我們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亮”?亮是視覺的,並不是聽覺的,可是當你聽到一聲巨響,你的視覺也有感覺。我們的祖先很明白這一點。藝術與理工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藝術不是認識,而是感悟。我們的藝術就是憑著感悟,把文學和繪畫連在一起。

讀 書

曾有一本美國的雜誌評選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評出的結果並不是電視,而是抽水馬桶,因為馬桶是沒有副作用的。20世紀後半葉人類幾乎一切偉大的發明都有難以克服的負面。比如電視,每天給我們的全是消費新聞、淺顯的資訊。現在我們又有了手機。我們如果一天不帶手機,就仿佛跟世界失去聯繫,到了另外一個星球,誰都離不開手機——我也離不開。但我覺得,還得要讀書。因為電腦給你的東西,無論如何都是碎片的,電腦很難形成思想,很難形成體系性的知識。

我一直認為,小學主要學的是常識,中學主要學的是知識,研究生必須得有理念、觀點,博士一定得有思想。而大學,最重要的是視野。有了開闊的視野,將來你做的事情可能跟大學裡學的專業不一樣,你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潛質的職業。就像魯迅原來是學醫的,如果後來當醫生,他對文字的天才可能就浪費掉了。如果你沒有寬闊的視野,就只能在老師規定發範圍裡轉圈,可能就浪費了你的天賦。視野從何而來?視野來自讀書。

前幾天政協會開完之後,央視《讀書》欄目的導演找到我,請我講一講讀書。我講的不是學習專業的讀書,而是專業之外的讀書。專業之外的書無非有兩種,不見得都是紙媒的,也可能是電子的——這兩種書一種是修養式的書,一種是消費式的書。

所謂消費式的書,意思是說,這本書拿出來就是讓你消費的。我們現在是在市場社會裡,市場社會的方式就是消費,就是儘量刺激你的消費欲,來達到經濟的目的。最近文藝界對“小鮮肉”明星產生熱議,我的意見是,不必對“小鮮肉”太擔心,因為“小鮮肉”是消費品,過些日子可能就是“小陳肉”了,他不可能一直都是“小鮮肉”,那就不符合消費規律了。消費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斷地換品牌,品牌不斷地換款式。消費需要刺激你,需要引起你的好奇,它不給你留下永恆,不追求深刻,不需要給人思想,不需要養育你的氣質。養育氣質是不容易的。讓你富起來很容易,給你錢你馬上就富起來。但是讓你有氣質和風度很難,因為那是文化和人文不斷地在你身上陶冶的結果。你要追求人格的健全,要追求風度和修養,要追求韻致,要給你的人生以自信,要享受你的精神美,這時候就需要選擇有修養的書來讀。

讀消費式的書,還是修養式的書,在選擇讀書之前,你必須先想好這個問題。不要因為年輕就忽視這個問題。每一個人生段都是有限的,你一旦畢業工作,就跟你的學生時代告別了;你一旦當了爸爸媽媽,就跟你的青年時代告別了。每個階段都有限,而青年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青年時代,人生基礎沒打好,人生的準星沒有看明白,那你以後一連串的選擇都可能是錯的。所以要珍惜這段時間,珍惜年輕時的精神品質和精神准度。

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繽紛四季》

《繽紛四季》佳郵名著套裝內含:2017-6《春夏秋冬》

特種郵票版式一和版式二及

《藝寫四季》明信片各一套。馮驥才先生《藝寫四季》圖書一本

2017年3月20日發行的特種郵票《春夏秋冬》,一套4枚,圖案內容分別為:春燕剪柳、夏荷戲水、秋雞鳴穗、冬雪映梅。全套郵票面值為5.40元。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郵政曾多次發行“四字”系列特種郵票,《春夏秋冬》特種郵票也是繼《福祿壽喜》《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四字”系列郵票之後,再次創意發行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郵票。

春燕剪柳

夏荷戲水

秋雞鳴穗

冬雪映梅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繽紛四季》搶先購

↓↓↓

中篇小說

劉建東 丹麥奶糖

選自《人民文學》2017年第1期

孫 頻光輝歲月

選自《當代》2017年第1期

趙光鳴芬蘭灣的冷蘇眉

選自《青年作家》2017年第2期

禹 風洋流

選自《山花》2017年第2期

短篇小說

蘇 童瑪多娜生意

選自《作家》2017年第1期

鐘求是練夜

選自《長江文藝》2017年第2期

張惠雯夢中的夏天

選自《湖南文學》2017年第1期

崔曼莉 熊貓

選自《青年作家》2016年第12期

楊則緯花裡

選自《創作與評論》2016年第12期

開放敘事

李靜睿AI

選自《單讀13·消失的作家》

李靜睿我想寫人世間的軟弱和猶疑(創作談)

小說公會

傅逸塵、黃德海、梁鴻、馬兵、王迅

2016小說五人談

封二專題

作家現在時:張悅然

《小說月報》2017年第3期,2017年3月1日出刊,總第447期

小說月報2017 小說可以更好看

《小說月報》郵發代號6-38,每月1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大字版郵發代號6-37,每月16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中篇小說專號郵發代號6-139,每年4期,定價15元

《小說月報》在全國主要城市均有銷售,瞭解訂閱辦法請點擊: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說,就是小聲地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