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手工榨茶籽油,慢慢消失的傳統技藝

在調和油風靡之前,豬油、菜籽油和茶籽油曾是每家人食用油的三大種類。各色油品,味道不一,但構成家常菜的兒時回憶。

除了豬油需要熬制之外,常用菜籽油和茶籽油都是壓榨的,其原料分別是油菜籽和山茶籽,而沿襲的是傳統的榨油方法。當然,如今有些許變化,關鍵性的工藝——機榨取代了純手工榨。現在榨油坊寥寥無幾,攝影師二馬為我們記錄下這份對傳統工藝的堅守。每年十月份,山上茶籽成熟,農人摘下,鋪曬晾乾,

待到穿兩件衣服之時,開始榨油,此時已臨近十一月份。

榨油方法雖老土,雖出油率不高,但生態環保,榨出來的油原汁、原味、香醇清亮,可保六七年不壞。古法榨油延續著千年的傳統:一篩、二磨、三蒸、四包、五榨。

第一道工序為篩。茶(菜)籽經過晾曬後,用風車吹掉塵土,

再篩掉雜質。茶籽裡如有雜質,不但影響油的產量,而且榨出的油味道不正。

第二道工序為磨。曬乾的茶籽通過油碾磨碾成碎末,一小時磨50斤,一天要磨出500斤才夠第二天使用。

第三道工序為蒸。把磨好的油坯一層層放入籠屜,蒸大約40分鐘出鍋。

第四道工序為包。熟料取出倒入一個個墊有稻草的鐵箍裡,做成厚約4釐米、直徑約35釐米的茶餅,這一過程又叫踩餅。

第五道工序為榨。現如今的榨油有改為機榨,但原來的榨油一般由二至三人組成,一人在前面扶著由花崗石做成的撞棰,這個人就像撐舵的,而推撞棰的兩個人在中間要合力將力量在瞬間送出,通過撞棰和方木進樁碰撞後的力量擠壓茶餅後,澄黃色的茶油就慢慢淌出。

反復蒸榨3-4次,將油榨幹,俗稱“三蒸、三包、三榨”。有時,要把榨完油的坯搗碎壓細,上鍋蒸30分鐘,再榨出一點兒油。

如今,隨著機械化發展,手工榨油方式正在慢慢消失,過不了多久它就只能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了。可我們依然懷念那份味道,那份與自然磨合的情調。

茶油香醇濃郁,也略帶苦味。吃慣了其他油的人,一時還難於適應,但黎川人對這種味道不僅喜歡,而且還有幾分依戀。跟喝茶一樣,中國人在苦澀中尋找香醇,在香醇中回味苦澀,個人的生命與宏觀的歷史在具體而微對比體悟,永遠充滿著珍惜與回味,或許這就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茶油香醇濃郁,也略帶苦味。吃慣了其他油的人,一時還難於適應,但黎川人對這種味道不僅喜歡,而且還有幾分依戀。跟喝茶一樣,中國人在苦澀中尋找香醇,在香醇中回味苦澀,個人的生命與宏觀的歷史在具體而微對比體悟,永遠充滿著珍惜與回味,或許這就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