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哪些古代名人有武俠情緣

對於70、80、90這三代人來說小時候都有一個武俠夢,行走江湖、懲奸除惡、仗劍天涯。特別是男孩子小時候都有一把寶劍,不管是父母買的、還是手制。而且小時候特別鍾情于看武俠片,

迷戀那各種舞刀弄劍的打鬥場景。

特別金庸、古龍、臥龍生等等這些現代的武俠巨匠奉獻了相當多的經典武俠小說,為中國的武俠影視業奉獻了相當多的題材。在這裡很多人都以為是因為最近幾十年的武俠小說興起是緣故。其實武俠文化自古就存在,同時武俠文化在國人的心中弄的地位是非常之高,這種文化已經根深蒂固在我們的內心之中。

《史記》裡面有《遊俠列傳》,《遊俠列傳》強調:“今遊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從這個史籍典故我們可以得知,武俠文化在我國起源是相當的早。

在《周禮·大司馬》記載,古代的學校,教學內容有所謂“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武力訓練(射、禦)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此可以看出在古人心中,

習武是相當重要的,這也正面解釋了在先秦之前我國就有尚武的風氣和習武的生活。而正是因為尚武的風氣才順便誕生了歐冶子等著名鑄劍師,一批武藝高超的民間劍術師也隨之出世。也才會有幹將莫邪、魚腸、赤霄等名劍流傳於世。

荊柯無疑是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劍客,世代為人所頌揚,可謂婦幼皆知。才有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樣的典故。

李白也是同樣的深受武俠文化的影響,說的不好聽就是‘毒害’。(各位李白的粉莫怪)你說身為一個大文人打騷客,你不好好的做學問,好好的研究你的詩歌。你反而帶著劍到處浪。可以說當初李白是祖國大江南北基本上浪了一個邊,到處‘打架鬥毆’,

連身邊的朋友多陪著李白一起浪的命都沒了。正是李白的深受俠義風氣的影響,才會做出《俠客行》這樣的詩,才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樣的經典流芳百世。

到了明代的施耐奄由於自身原因不能成為真正的俠客,只能寄託於小說《水滸傳》。這部武俠小說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一招一式有非常細節具體的刻畫了江湖,刻畫了江湖俠客的義薄雲天。

而到了現代,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電影電視更是讓當代人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俠客的風采,每個人都遐想過自己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俠客,拯世濟難。武俠隨著自身的缺陷,最終將只成為一種文化來緬懷。而到了近代,隨著熱兵器的普及,武俠文化已經演變成了另外一種文化,特別是近些年興起的網路小說:各種修真小說,玄幻小說以及異能小說就是武俠文化的一種進化。這就是英雄的文化。

特別是近些年興起的網路小說:各種修真小說,玄幻小說以及異能小說就是武俠文化的一種進化。這就是英雄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