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京劇為何被稱為國粹?同時這些人為了自己的詩畫作品也是拼了

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統一,各地文化聯繫自然加強。乾隆年間,各地的土戲非常活躍:漢調、京劇、徽調、川調、二黃調、弋陽調、高陽腔、山西梆子、陝西西皮等等土戲腔調(總稱為“花部”,也叫做“亂彈”),

因為文詞通俗、故事生動、音調和諧、內容豐富,大受當地人民的歡迎,所以,以前詞曲典雅的昆曲和傳奇,就漸漸開始冷落,甚至有些“無人問津”了。有個文人曾經記載:乾隆初年,戲院裡上演昆曲,聽者竟“哄然”一下散去。

湖北黃岡、黃陂地方有一種土戲叫“皮黃”(後來也叫“二黃”),

腔調婉轉動聽,受到當地人的歡迎,流傳到安徽,安徽人也很喜愛。久而久之,便與徽調融為一體,後來,又吸收了漢調和秦腔(西皮)的一些腔調,尤其是西北地方的秦腔,它音調高亢,與二黃的婉轉一結合,很快就在南方流行開來,南方各省人民都願意聽它。乾隆皇帝也很愛聽戲,安徽的四大戲班便紛紛趕到北京,在北京進一步爭奪聽眾。四大班中有個三慶班,
主持人叫程長庚,這是一個很有頭腦的競爭者。他把昆曲、徽調、漢調(二黃)、秦腔以及北京地區流行的皮黃等腔調中的優越處,統統融合起來,又專門聘請了學問高深的盧勝奎在班中編劇本(如《全本三國志》、《東周列國志》等),並特殊籠絡了許多的名演員,結果,一下子轟動了京城,往往一個劇反復演了半年還是滿座,不久,即被朝廷認定而加以提倡了。這就是京劇的來歷。

與昆曲比較,京劇文字通俗,詞句不拘長短,聲調和佈景也較多樣,兼之其中又吸取了昆曲的精華,各種土戲腔調(主要是秦腔、二黃)和京調(皮黃)的優點,因此,它不僅在北京,而且在各地都大受歡迎,迅速地成了中華民族古典戲劇中最有生命力、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嘉慶以後,無論是大河上下,還是嶺南塞北,也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市民宵小,到處都可以聽到它的聲音,人人幾乎都能哼哼它的曲調了。

乾嘉時期,詩風也有相當的變化。清初一些詩人騷客,多發故國之思,多作興亡之歎,他們恥於事清、厭惡科舉,也揭露清朝一部分黑暗。這時最著名的,是“江左三大家”,就是江蘇常熟的錢謙益、江蘇太倉的吳偉業、安徽合肥的龔定孳。

錢謙益雖曾事清,但又眷戀於亡明,被清朝統治者視為“二臣”,他的《初學集》、《有學集》還被列為“禁書”,燒掉了。吳偉業臨終時很以自己曾經事清為恥,囑咐家屬,墓碑上只寫“詩人吳梅村之墓”。他也確是無愧為詩人,他的歌行體寫得最好,《圓圓曲》、《永和宮詞》都被廣為傳誦。乾隆皇帝很愛寫詩,經常與群臣唱和,又到處題留不斷,收集在他的三集“禦制詩集”中的,共有24240多首。其《樂善堂集》裡的,還不包括在內。不過,他的詩,不少是臣子代作,自作的也並無什麼突出的優點。然而,乾隆、嘉慶時期詩人很多,描寫的範圍、題材,都比清初廣泛得多。它們再不像一滴水珠,只反映出一片風景,而像一面大鏡,映出了整個社會的生活。這時,又有新的“江左三大家”;袁枚、蔣士銓、趙翼。有人評論這三人道:“袁像通天神狐,醉了才露出尾巴;趙像東方朔的正諫,時常夾著該諧;蔣則好比劍俠入道,總是殺氣騰騰。”關於詩評的專著也多起來,沈德潛的《古詩源》、袁枚的《隨園詩話》都很有見地。嘉慶時,名詩人有舒位、陳文述等。乾、嘉時期的詩風,或細膩、或舞麗、或飄右、或流利,或織春花於錦繡,或競秋草于芬芳,較之清初是絢麗多彩得多。

清代中葉的繪畫,比清初又有了大發展。清初,遺老派畫家有工于山水竹石花鳥的朱耷(八大山人)和工于人物的肖從雲等,擬古派則有“四王”和“六大家”,還有專用指頭作畫的高其佩,參與過圓明園設計的義大利畫家郎世甯。王原祁是王時敏的孫子,其畫很受康熙皇帝的欣賞,大多供奉於宮廷之中。吳曆、惲壽平、沈詮等,都以寫生為名,形成清代特有的寫生派:吳曆畫山水,吸取了西洋的一些畫法,也常和郎世寧合筆;惲壽平見石穀山水畫特出,不忍作天下第二,就改畫花卉,獨創一格;沈詮專畫花鳥、動物,雍正九年(1731)至雍正十一年(1733)到過日本長崎,對日本的繪畫產生過巨大影響。西洋畫和西洋畫法,自清初以來,在中國也發生了很大影響。郎世甯的《準噶爾貢馬圖》等畫,無論在反映社會生活或畫法上,都堪稱風靡一時的佳作。

乾隆時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恢復和發展,還出現了一大批靠賣畫為生的人,著名的有“揚州八怪”(金農、羅聘、鄭燮、李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高翔)。他們的畫,抒發個性,風格新穎,題材也廣泛,融合了各代繪畫之長。

雕刻方面,也發展到十分的精細。乾隆初,有個叫杜士元的雕刻家,竟被人們稱為“鬼工”:他能在橄欖核、桃核上刻出非常精緻的圖畫。他的《東坡遊赤壁》,堪為空前的精工。小小的核上,船、篷、檣、擼、柁、帆、籬清晰分明;船上七人,又各有風姿一蘇軾須髯飄飄,巾袍鮮明;佛印正冠危坐,禪衣長垂;從客手持洞簫、啟窗外看;船頭童子,持扇烹茶,茶盤上有茶杯三盞;駕船的三個人,又複兩坐一臥,形容各有不同。

社會經濟的繁榮,商業、手工業的發展,還促進了年畫(版畫)的發展。清朝鼎盛時期,印製版畫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是天津的楊柳青和蘇州的桃花塢。整個清代,楊柳青山版的年畫,共有2000多個品種;較大的畫鋪有12家,每家都有十幾個刷畫案子,戴廉增一家每年就印製100萬張年畫。桃花塢是南方版畫的中心。桃花塢的版畫,深受明代木刻畫和銅版畫的影響;楊柳青則體現出宋、元、明繪畫和清代畫院木刻畫、透視畫法的風格。雍正、乾隆時期,年畫的內容也廣泛起來,神佛僧道、山水樓臺、豐收場景、古今故事,皆入畫圖。

版畫的發展,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也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於藝術的要求。和那些宮廷畫師相比,年畫的作者們實在是廣泛地從事著藝術的普及工作,較之清初的藝術又算是一大進步。

還不包括在內。不過,他的詩,不少是臣子代作,自作的也並無什麼突出的優點。然而,乾隆、嘉慶時期詩人很多,描寫的範圍、題材,都比清初廣泛得多。它們再不像一滴水珠,只反映出一片風景,而像一面大鏡,映出了整個社會的生活。這時,又有新的“江左三大家”;袁枚、蔣士銓、趙翼。有人評論這三人道:“袁像通天神狐,醉了才露出尾巴;趙像東方朔的正諫,時常夾著該諧;蔣則好比劍俠入道,總是殺氣騰騰。”關於詩評的專著也多起來,沈德潛的《古詩源》、袁枚的《隨園詩話》都很有見地。嘉慶時,名詩人有舒位、陳文述等。乾、嘉時期的詩風,或細膩、或舞麗、或飄右、或流利,或織春花於錦繡,或競秋草于芬芳,較之清初是絢麗多彩得多。

清代中葉的繪畫,比清初又有了大發展。清初,遺老派畫家有工于山水竹石花鳥的朱耷(八大山人)和工于人物的肖從雲等,擬古派則有“四王”和“六大家”,還有專用指頭作畫的高其佩,參與過圓明園設計的義大利畫家郎世甯。王原祁是王時敏的孫子,其畫很受康熙皇帝的欣賞,大多供奉於宮廷之中。吳曆、惲壽平、沈詮等,都以寫生為名,形成清代特有的寫生派:吳曆畫山水,吸取了西洋的一些畫法,也常和郎世寧合筆;惲壽平見石穀山水畫特出,不忍作天下第二,就改畫花卉,獨創一格;沈詮專畫花鳥、動物,雍正九年(1731)至雍正十一年(1733)到過日本長崎,對日本的繪畫產生過巨大影響。西洋畫和西洋畫法,自清初以來,在中國也發生了很大影響。郎世甯的《準噶爾貢馬圖》等畫,無論在反映社會生活或畫法上,都堪稱風靡一時的佳作。

乾隆時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恢復和發展,還出現了一大批靠賣畫為生的人,著名的有“揚州八怪”(金農、羅聘、鄭燮、李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高翔)。他們的畫,抒發個性,風格新穎,題材也廣泛,融合了各代繪畫之長。

雕刻方面,也發展到十分的精細。乾隆初,有個叫杜士元的雕刻家,竟被人們稱為“鬼工”:他能在橄欖核、桃核上刻出非常精緻的圖畫。他的《東坡遊赤壁》,堪為空前的精工。小小的核上,船、篷、檣、擼、柁、帆、籬清晰分明;船上七人,又各有風姿一蘇軾須髯飄飄,巾袍鮮明;佛印正冠危坐,禪衣長垂;從客手持洞簫、啟窗外看;船頭童子,持扇烹茶,茶盤上有茶杯三盞;駕船的三個人,又複兩坐一臥,形容各有不同。

社會經濟的繁榮,商業、手工業的發展,還促進了年畫(版畫)的發展。清朝鼎盛時期,印製版畫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是天津的楊柳青和蘇州的桃花塢。整個清代,楊柳青山版的年畫,共有2000多個品種;較大的畫鋪有12家,每家都有十幾個刷畫案子,戴廉增一家每年就印製100萬張年畫。桃花塢是南方版畫的中心。桃花塢的版畫,深受明代木刻畫和銅版畫的影響;楊柳青則體現出宋、元、明繪畫和清代畫院木刻畫、透視畫法的風格。雍正、乾隆時期,年畫的內容也廣泛起來,神佛僧道、山水樓臺、豐收場景、古今故事,皆入畫圖。

版畫的發展,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也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於藝術的要求。和那些宮廷畫師相比,年畫的作者們實在是廣泛地從事著藝術的普及工作,較之清初的藝術又算是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