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野戰怎麼處理屍體?前面四種方法正常,最後一個你絕對想不到

古代戰爭動輒幾十萬大軍,廝殺拼搶戰馬長嘶,死傷大半之後橫屍荒野,那麼古人是如何處理這些屍體的呢?對於現代人來說無非是燒埋兩種,但是對於古人來說,尤其是戰場上的屍體,

數量龐大不說,也沒有現代化工具,處理起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第一種方法“棄之不理”,野戰之後這種事比較多,就是屍體放在戰場上沒有人處置,屍體棄之荒野任由野獸分食,戰敗方自顧不暇,哪還有閒情收拾屍體呢?而戰勝方收拾己方屍體不收拾敵方屍體,也只是看他們自己的意願,畢竟不像攻城戰,戰後勝利方都會處理屍體以防瘟疫。

第二種方法“埋葬”,這是古代清理戰場時常用的辦法,與平常百姓入土不同,戰場上是挖一個大坑,把所有屍體都扔坑中,再用土全部掩埋,這樣不僅能夠防止屍體在一個地方會有臭味,還會避免滋生病菌引發瘟疫,所以土埋是最實用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第三種方法“火葬”,這在古代戰場上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既然不願意挖坑,又不想屍橫遍野引發瘟疫,乾脆把屍體堆在一起一把火燒了完事,但在古代,此方法在崇尚禮儀的中原人的眼中是大不敬行為,用的並不多,常見於遊牧民族、山匪及大屠殺後的方便處理。

第四種方法“築京觀”,築京觀就是把屍體都聚集在一處,堆很高封土而成的高塚,以炫耀自己的戰功,不僅能夠振奮士氣,還能震懾外患內安人心,據記載,最後一次出現“築京觀”的是在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軍隊,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

第五種方法“充當軍糧”,古代戰爭後勤往往跟不上前線作戰,物資不能第一時間送到軍營,有時候還會被敵軍切斷補給線,這時候戰場上的屍體就當做了軍糧,雖然說聽著有些噁心,所謂的“人肉乾糧”莫過於此,這是歷史上真是存在的事情。

《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中,有過這麼一段記載:“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看到這裡也是心疼曹軍士兵,被逼著吃人肉吃了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