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野戰怎麼處理屍體?前面四種方法正常,最後一個你絕對想不到

古代戰爭動輒幾十萬大軍, 廝殺拼搶戰馬長嘶, 死傷大半之後橫屍荒野, 那麼古人是如何處理這些屍體的呢?對於現代人來說無非是燒埋兩種, 但是對於古人來說, 尤其是戰場上的屍體, 數量龐大不說, 也沒有現代化工具, 處理起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第一種方法“棄之不理”, 野戰之後這種事比較多, 就是屍體放在戰場上沒有人處置, 屍體棄之荒野任由野獸分食, 戰敗方自顧不暇, 哪還有閒情收拾屍體呢?而戰勝方收拾己方屍體不收拾敵方屍體, 也只是看他們自己的意願, 畢竟不像攻城戰, 戰後勝利方都會處理屍體以防瘟疫。

第二種方法“埋葬”, 這是古代清理戰場時常用的辦法, 與平常百姓入土不同, 戰場上是挖一個大坑, 把所有屍體都扔坑中, 再用土全部掩埋, 這樣不僅能夠防止屍體在一個地方會有臭味, 還會避免滋生病菌引發瘟疫, 所以土埋是最實用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第三種方法“火葬”, 這在古代戰場上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 既然不願意挖坑, 又不想屍橫遍野引發瘟疫, 乾脆把屍體堆在一起一把火燒了完事, 但在古代, 此方法在崇尚禮儀的中原人的眼中是大不敬行為, 用的並不多,

常見於遊牧民族、山匪及大屠殺後的方便處理。

第四種方法“築京觀”, 築京觀就是把屍體都聚集在一處, 堆很高封土而成的高塚, 以炫耀自己的戰功, 不僅能夠振奮士氣, 還能震懾外患內安人心, 據記載, 最後一次出現“築京觀”的是在1410年, 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

擊敗安南軍隊, 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

第五種方法“充當軍糧”, 古代戰爭後勤往往跟不上前線作戰, 物資不能第一時間送到軍營, 有時候還會被敵軍切斷補給線, 這時候戰場上的屍體就當做了軍糧, 雖然說聽著有些噁心, 所謂的“人肉乾糧”莫過於此,

這是歷史上真是存在的事情。

《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中, 有過這麼一段記載:“初, 太祖乏食, 昱略其本縣, 供三日糧, 頗雜以人脯”。 看到這裡也是心疼曹軍士兵, 被逼著吃人肉吃了三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