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二家共用單車企業倒閉 共用經濟還能火多久?

中新經緯用戶端7月4日電(張澍楠) 繼首家共用單車“退場”僅半個月後,

3Vbike成為第二個宣佈倒閉的共用單車企業。共用經濟已被吹下風口了嗎?對於共用單車行業來說,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

被偷光是倒閉主因?

創始人巫盛華曾對媒體表示,由於未能融資成功,他自掏腰包造了1000輛自行車,投放市場後能夠找回的也是寥寥無幾,

部分地區車輛丟失率達到100%。

巫盛華曾表示,當初啟動共用單車這個項目,是因為他非常看好這個模式,以為可以吸引到很多投資機構,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巫盛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一共發了包括紅杉資本在內的大概100多份商業計畫書,大部分投資機構都沒有回,偶爾有一兩個回了的也都沒有下文。”

悟空單車創始人雷厚義則認為,悟空單車的倒閉問題出在資金鏈和供應鏈上。

一方面,幾大先入市場的共用單車企業成功吸引了投資方的關注,而追趕風口的企業就很難融資;另一方面,頂級供應鏈資源更青睞單車來自大廠的企業,如摩拜、ofo等。

據《2017年第一季度國內共用單車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共用單車行業內,摩拜的市場份額達到56.56%,ofo位列第二,份額達到29.77%,永安行、由你單車等其他企業瓜分了剩下13.67%的市場。有分析認為,

風口上的“共用單車”市場逐漸成為摩拜、ofo兩大巨頭之爭,小型共用單車企業正面臨洗牌。

共用單車產量下降

摩拜、ofo的熱潮催生出了大批估值上億的獨角獸公司,土豪金版共用單車、七彩單車的出現更讓網友調侃:留給創業者的顏色不多了。

國內某共用單車的創始人曾對媒體表示,他們今年4月份製作的計畫是生產5000輛共用單車,目前團隊正在和天津的自行車廠合作,訂金已經交付。

不過這位創始人也表示,等這批新車上市,他們將停止生產新的單車,他說:“已經是共用單車下半場了,沒有錢去做新車,也沒有必要再去製造新的產能,很多相對較小的共用單車品牌也已經開始停產。”

有單車生產商注意到,從今年四五月份開始,除了ofo和摩拜兩家國內最大的共用單車品牌之外,幾乎所有的共用單車都在大幅度減產。

根據公開資料統計,2017年共用單車預計投放總量將接近2000萬輛;從產能來看,

這個數字甚至會達到3000萬。騰訊創業的調研資料顯示,北上廣深現有共用單車投放量達108萬輛,若未來ofo和摩拜繼續進行投放,可達到181萬輛,這遠遠消耗不了3000萬的單車產能。

自行車創造商700bike副總裁郭晶晶也曾表示,北京、上海目前50萬輛的投放量已趨於飽和,全國總計約1000-1500萬輛就能滿足市場需求,共用單車產量下降的趨勢已經初現端倪。

共用真的過度了?

“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聽過,但如今殘酷的現實告訴追趕風口的創業者們,當風口成為趨勢,不是想追就能追。

資料圖

隨著共用單車的火爆,共用經濟領域被點燃,共用籃球、共用充電寶、共用雨傘湧入大眾視野,在共用經濟給城市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美國《紐約時報》認為,中國共用經濟繁榮的背後是資金的過剩和創意的缺乏,出現了“過度共用”;澳媒稱,中國的共用經濟扭轉了商業模式,從中受益的是風險資本而不是大眾。

如今共用單車已經走出中國,美國有Zagster、Spin等單車上線,新加坡也出現了oBike。李曉華表示,資本自有它的邏輯,它會在投資成功時賺的缽滿盆溢,也要在失敗時承擔損失。共用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至於分享什麼,還是需要投資人和企業家去發現,也正是因為冒著巨大的風險,共用經濟才能找到市場價值的所在。(中新經緯App)

共用真的過度了?

“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聽過,但如今殘酷的現實告訴追趕風口的創業者們,當風口成為趨勢,不是想追就能追。

資料圖

隨著共用單車的火爆,共用經濟領域被點燃,共用籃球、共用充電寶、共用雨傘湧入大眾視野,在共用經濟給城市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美國《紐約時報》認為,中國共用經濟繁榮的背後是資金的過剩和創意的缺乏,出現了“過度共用”;澳媒稱,中國的共用經濟扭轉了商業模式,從中受益的是風險資本而不是大眾。

如今共用單車已經走出中國,美國有Zagster、Spin等單車上線,新加坡也出現了oBike。李曉華表示,資本自有它的邏輯,它會在投資成功時賺的缽滿盆溢,也要在失敗時承擔損失。共用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至於分享什麼,還是需要投資人和企業家去發現,也正是因為冒著巨大的風險,共用經濟才能找到市場價值的所在。(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