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都臨空經濟示範區“一港四區”佈局定了

今年3月,成都正式獲批建立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

從而為四川新增又一個國家級重大開發開放平臺。7月4日,封面新聞記者瞭解到,成都臨空經濟示範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示範區”)正式印發,進一步明確了示範區發展目標和空間規劃。

示範區位於成都市雙流區,規劃範圍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為中心,北至成雙大道、華牧路,南至大件路外繞線,東至劍南大道、西航港大道,西至環港路、勝利區域,包括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雙流園區、成都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成都國際航空樞紐綜合功能區等區域,

涉及東升、黃甲、公興、勝利、西航港、協和等鎮、街道。規劃管理面積100.4平方公里,其中機場控制區面積11平方公里。示範區周邊雙流區域為協同發展區,與示範區同步規劃、同步發展。

在功能分區上,構建“一港四區”空間發展格局。重點主打開放,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優化空鐵對接。充分發揮蓉歐快鐵、中亞班列黃金雙通道優勢,

建成面向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空鐵聯運貿易快速通道。形成至國內主要城市“148”高鐵交通圈,構建空鐵聯運、通江達海的高效運輸網路。依託航空發動機含錸超高溫合金葉片、無人機整機等重點項目,大力發展航空發動機研發、生產和無人機產業。

至2020年,示範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0億元以上,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凸顯,空港口岸功能和開放門戶功能進一步提升,

臨空高端產業體系基本成型,初步建成引領西部、影響全國的臨空經濟示範區。

至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億元,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進一步強化,臨空經濟產業體系基本成熟,形成一批臨空製造、航空服務、航空物流產業集群,建成國家級內陸臨空經濟示範區、中西部地區開放發展的新興增長極。

構建“一港四區”空間發展格局

“一港”

——國際航空港。包括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及周邊環繞區域,管理面積17.7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站前商務服務、航空維修服務、72小時過境服務等功能,打造成為空港服務核心區和內陸開放視窗。

“四區”

——臨空高端製造產業功能區。佈局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南側,管理面積43.7平方公里,包含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雙流園區、高端智慧製造區兩個區域。

其中,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雙流園區,重點發展保稅加工製造、國際商品展示貿易、離岸金融、保稅檢測維修、保稅物流等功能,打造成為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平臺。

高端智慧製造區,重點發展電子資訊、高端智慧裝備製造、生物產業等功能,打造成為參與國際分工的臨空高端製造產業集群。

——航空物流與口岸貿易功能區。佈局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東側,管理面積10.4平方公里,重點發展航空保稅物流、跨境電子商務、進境指定口岸服務、航空口岸貿易等功能,為空港自貿經濟提供重要支撐,建設成為國際自由貿易流通口岸。

——臨空綜合服務功能區。佈局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西側和東南側,管理面積17.1平方公里,包含通用航空產業區、協和公興片區兩個區域。

其中,通用航空產業區,重點發展基地航空、公務機FBO、公務機託管、MRO、檢測、研發等功能,配套發展商務會議、休閒、高端零售等高端商務服務功能,打造成為彰顯通用航空特色主題的商務中心。

協和公興片區,重點發展適宜居住、創業孵化、創新研發、生態休閒等服務功能,打造成為集宜居品質、休閒特色為一體的空港創新創業示範區。

——生態防護功能區。管理面積11.5平方公里,主要包含示範區內環城生態帶、機場生態防護區等。

封面新聞記者 張想玲

佈局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東側,管理面積10.4平方公里,重點發展航空保稅物流、跨境電子商務、進境指定口岸服務、航空口岸貿易等功能,為空港自貿經濟提供重要支撐,建設成為國際自由貿易流通口岸。

——臨空綜合服務功能區。佈局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西側和東南側,管理面積17.1平方公里,包含通用航空產業區、協和公興片區兩個區域。

其中,通用航空產業區,重點發展基地航空、公務機FBO、公務機託管、MRO、檢測、研發等功能,配套發展商務會議、休閒、高端零售等高端商務服務功能,打造成為彰顯通用航空特色主題的商務中心。

協和公興片區,重點發展適宜居住、創業孵化、創新研發、生態休閒等服務功能,打造成為集宜居品質、休閒特色為一體的空港創新創業示範區。

——生態防護功能區。管理面積11.5平方公里,主要包含示範區內環城生態帶、機場生態防護區等。

封面新聞記者 張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