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歷史上最後的科舉考試,幾千年的制度終結在他們4人身上

1904年7月4日這天,從隋唐時期創建的科舉制度,就此消失在中國的歷史上了。

科舉制度建立的核心目的是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自古民民間就多高手。一般來講負責科舉制度的都在禮部。最後一次科舉一共有273人參加了。

這次參加的名人有四人:譚延闓、湯化龍、蒲殿俊、沈鈞儒。次年清朝政府宣佈廢除了這項延綿幾千年的制度。

古代的科舉考核主要以文采為主,說的通俗些就是寫作文,通常要求2000字左右,最後選取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這項制度跟現在的學習考核相比簡單了許多,但通過這項制度確實為中國甄選出很多優秀的人才。

列舉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出來:

文天祥,元朝中的狀元郎,因為崇高的愛國情懷和名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王維,課本中沒少有他的曼妙詩句吧?論出身,

他是狀元郎,這點比李白杜甫要高一等了。

柳公權,唐朝的大書法家,與王羲之齊名,一手游龍驚鳳的好字。

這些人出身平凡,都是通過努力學習一舉登科的。有點可悲的是,現在的孩子們需要學習的功課比古人要繁重的多,多少人即便圓了清華北大的夢想,

但最終出人頭地者卻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