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的發動機技術:能製作一台發動機卻不能製造一種發動機!

當年錢學森回國只搞火箭不搞飛機就是因為我國的工業基礎太差。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錢老已經不在了,我們的工業基礎還是寸步難行。大煉鋼鐵和big revolution使得我國的工業基礎嚴重受挫,

元氣大傷。

工業要發展,煉鋼要為先!

因為我們的工業起步晚,基礎弱,又加上近現代中的一些現象使得我們的工業底子消耗殆盡,積重難返。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專注於搞經濟而忽視了基礎產業,導致現在的基礎產業漏洞百出,重負連連。單從有機化工業和煉鋼工業就可以看出來巨大的差距。

工業革命那100多年國外不是白走的,他們的每一道工藝,每一項配料,

每一個細節都是需要一點一點從心裡挖出來、從失敗中走出來的。這些是十幾年的高等教育教育不來的,是多少錢砸不出來的。必須經過那麼多次失敗才會有今天的成功,要想真正有自己的技術,沒有捷徑,要接受對無數次的失敗,而且要心甘情願的接受。我們要想真正造出一個100%的汽車發動機,是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我們正在努力追趕了。我們不缺設計師,我們缺的是底層的工人師傅。
缺的是國外那100多年不浮躁的經驗和教訓。

沙模批量生產

發動機是一種量產產品,很少有公司可以做到完全的自主生產從發動機本體到電控的完整部分。我們沒有一個合格的齒輪供應商,就找不到一個合格的機床供應商,

沒有合格的機床供應商,就沒有精確的機械尺寸,沒有精確的機械尺寸,就沒有發動機。

能製作一台發動機和製造一種發動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一台發動機只是單體的問題,而一種發動機,卻而要形成一條產業鏈。涉及的工藝,檢測,標準化流程等等等等都是浩大的工程,每一步都要由巨大的投入和經驗才能換來。

或許我們可以花錢買到設計圖,買到生產流程,買到標準;但是,

整個供應鏈是買不到的。發動機的量產是個系統工程,說是一個國家工業發達程度的標誌也毫不為過。在全中國都在搞電子的時候,機械的重要性被有意無意忽略了。殊不知機械如骨,電如肌。

科學是共用的、透明公開的,但是工程學卻是保密的、私有的。發動機的原理可以說是及其簡單,而且這個原理在內燃機存在的200多年裡從來沒變過:燃料燃燒致氣體膨脹推動活塞做功。

但是說起來容易,如何用這些人類都知道的白開水一般的理論做出按人類意志行為,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如何把功率提上來,重量減下去,壽命延長,效率提高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漫漫長征。科學結論我們都可以記得住,我相信我們高等科學在記憶上的教育非常成功,但是傳統工業的工程學教育可以說是一塌糊塗,生產技術和理論嚴重脫節。

機器覆核

再一個,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之前,西方國家有一段特殊的時期,這段時期是機械工業飛速發展的一段時期,被譽為“大蒸汽時代”。有興趣的可以搜一搜這一時期內的作品,幾乎所有能動的東西都是齒輪機械,其繁榮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由於我國沒有接受這一時期的洗禮,少部分民族資產後來也被帝國主義壓迫致殘,再後來又被社會主義充了公,所以基本上沒有任何技術積累。而工程積累的核心就是兩個字:秘方。無論是做飯、釀酒、製藥還是冶鋼、加工,其技術本質不外乎這兩個字。而秘方則是完全私有的,一般由家族或公司的形式來傳承。而傳承需要時間沉澱,也需要民族氛圍。一個崇尚速度,敢於挑戰人類極限,敢於質疑權威的民族,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發這種鐵與火的機器。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做的很不好,我們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勵培養這種冒險精神。

當今社會已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社會化大分工已經使得各行各業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任何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產品都不可能自己生產所有的零件。Google不可能為提高計算速度自己生產所有的處理器,GE不會為航空發動機研製更純淨的燃油,米其林輪胎不可能自己種橡膠樹。因為社會要分工,只有分工才能更專注。那麼要想組織這麼分散的資源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組織本身就成了一種能力,所以現代統治階級之所以能夠統治,不是因為壟斷了生產資料,而是壟斷了組織生產的能力。企業也一樣,任何一個優秀的企業都是自己具有某一部分的核心技術,然後將其他非核心元件外包,形成共贏的盈利形勢。全球已經形成了一個複雜的供貨鏈條,全球化大範圍的分工與合作已經是常態,但是唯獨對中國,這些關係鏈條像著了魔似的紛紛瓦解。為什麼,想必都知道?很多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已經到了著魔的地步!

敲去模土

澆鑄完成

我們開放市場,為的是換取技術。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停留在宏觀上的理論性假設。首先,中國開放市場,是大趨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不論什麼目的,市場都會開放。960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的疆域裡總共只有20萬輛汽車,平均48平方公里一輛,這是怎樣的場景?全國人民都騎自行車總不是辦法。其二,大大低估了科技的價值,換技術是一廂情願。那些重要技術的價值之大恐怕會嚇到所有人,遠不是賣幾百萬輛汽車的錢能買到的。德國五個支柱產業,四個和汽車相關。汽車產業已然成了大國的立國之本,何談“換”?核心技術的進步永遠不要期望別人會給我們;還是那句話,沒有捷徑。把技術進步寄託在別人身上真的太幼稚了。正是這種“市場換技術”的藉口,扼殺了自主研發的動力。所以我覺得,“換技術”這事別再想了,死了心吧,“偷”都偷不來,“搶”都搶不了。

畢竟民族工業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慶倖的是,現在工業的發展已經基本步入正軌了,中國自主的汽車品牌也慢慢形成:比亞迪、奇瑞、長城、吉利。期待有一天,Top Gear榜上也能看到來自中國的速度。

再一個,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之前,西方國家有一段特殊的時期,這段時期是機械工業飛速發展的一段時期,被譽為“大蒸汽時代”。有興趣的可以搜一搜這一時期內的作品,幾乎所有能動的東西都是齒輪機械,其繁榮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由於我國沒有接受這一時期的洗禮,少部分民族資產後來也被帝國主義壓迫致殘,再後來又被社會主義充了公,所以基本上沒有任何技術積累。而工程積累的核心就是兩個字:秘方。無論是做飯、釀酒、製藥還是冶鋼、加工,其技術本質不外乎這兩個字。而秘方則是完全私有的,一般由家族或公司的形式來傳承。而傳承需要時間沉澱,也需要民族氛圍。一個崇尚速度,敢於挑戰人類極限,敢於質疑權威的民族,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發這種鐵與火的機器。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做的很不好,我們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勵培養這種冒險精神。

當今社會已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社會化大分工已經使得各行各業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任何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產品都不可能自己生產所有的零件。Google不可能為提高計算速度自己生產所有的處理器,GE不會為航空發動機研製更純淨的燃油,米其林輪胎不可能自己種橡膠樹。因為社會要分工,只有分工才能更專注。那麼要想組織這麼分散的資源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組織本身就成了一種能力,所以現代統治階級之所以能夠統治,不是因為壟斷了生產資料,而是壟斷了組織生產的能力。企業也一樣,任何一個優秀的企業都是自己具有某一部分的核心技術,然後將其他非核心元件外包,形成共贏的盈利形勢。全球已經形成了一個複雜的供貨鏈條,全球化大範圍的分工與合作已經是常態,但是唯獨對中國,這些關係鏈條像著了魔似的紛紛瓦解。為什麼,想必都知道?很多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已經到了著魔的地步!

敲去模土

澆鑄完成

我們開放市場,為的是換取技術。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停留在宏觀上的理論性假設。首先,中國開放市場,是大趨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不論什麼目的,市場都會開放。960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的疆域裡總共只有20萬輛汽車,平均48平方公里一輛,這是怎樣的場景?全國人民都騎自行車總不是辦法。其二,大大低估了科技的價值,換技術是一廂情願。那些重要技術的價值之大恐怕會嚇到所有人,遠不是賣幾百萬輛汽車的錢能買到的。德國五個支柱產業,四個和汽車相關。汽車產業已然成了大國的立國之本,何談“換”?核心技術的進步永遠不要期望別人會給我們;還是那句話,沒有捷徑。把技術進步寄託在別人身上真的太幼稚了。正是這種“市場換技術”的藉口,扼殺了自主研發的動力。所以我覺得,“換技術”這事別再想了,死了心吧,“偷”都偷不來,“搶”都搶不了。

畢竟民族工業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慶倖的是,現在工業的發展已經基本步入正軌了,中國自主的汽車品牌也慢慢形成:比亞迪、奇瑞、長城、吉利。期待有一天,Top Gear榜上也能看到來自中國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