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首《怨郎詩》成就一對千古鴛鴦,人生如此夫複何求!

西漢年間,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

司馬相如是西漢有名的辭賦家,音樂家。早年家貧不得志,父母雙亡後寄住在好友縣令王吉家裡。卓文君,是漢代臨邛(今之邛崍)大富豪卓王孫的掌上明珠。成年後卓文君被許配給某一皇孫,不料那皇孫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辭世,而卓文君未曾出閣便在家守寡。

一日,卓王孫請司馬相如來家做客。司馬相如得知卓王孫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於是奏了一首《鳳求凰》。

此時,卓文君也久慕司馬相如之才,遂躲在簾後偷聽,那求偶之音又如何聽不出來。後來,二人互相愛慕,卻受到了卓王孫的強烈阻撓,沒辦法只好私奔。後來因司馬相如才華橫溢,婚後不久便被舉薦為官,隨後便辭別了嬌妻赴長安就任。

怎知那司馬相如久居長安城,

賞盡風塵美女,早已忘記了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嬌妻,加之官場得意,哪裡還記得千里之外還有一位日夜思夫的妻子。文君獨守空房,癡心等待心愛的丈夫來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這一等,便是五年。

後來終於盼來了司馬相如的來信。萬沒料到盼來的卻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十三個數字的家書。聰穎過人的卓文君當即明白了來信的用意,

數字中就是缺個“億”字,這分明是丈夫在暗示對她已無“意”!卓文君悲憤至極,含淚給丈夫寫下了這封傳世佳作——《怨郎詩》,請來人帶給司馬相如。(亦有史載司馬相如原信為:七律——一二三四五六七,臨邛縣城認不得。七八九十百千萬,吾心對爾早已矣。)

《怨郎詩》

一朝別後,二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杆。

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