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是怎樣熬過炎炎夏日的?

天氣漸熱,霜淇淋、綠豆湯吃起來了,空調風扇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古代,那時沒有空調,也沒有這麼多消暑神器。古人是怎麼度過這炎炎夏日,他們又有什麼奇特方法消暑納涼呢?

古人愛玩,尤其是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戲,常常會有大人和小孩一起游泳、戲水的歡鬧場面。明代李時珍說,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而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古人雲:“湖邊一站病邪除,

養心養性勝藥補”,釣魚的修身養性作用不可小視。除了垂釣,古人喜愛的夏趣活動還有很多,比如養金魚、釣鱉、捕蛙、夏獵等。

劉禹錫喜歡在親水之處納涼,他寫下這樣的詩句:“千竿竹翠數蓮紅,水田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

”宋代的秦觀說:“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有水的地方就有細風,有樹的地方就有蔭涼。古人們常常能夠在炎夏裡輕易找到涼爽的去處,何況氣候更為炎熱的今天呢?沒事多去樹下喝喝茶,去水邊散散步。不僅能得到清涼,還能收穫一份心曠神怡的快感。

唐代還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它一般傍水而建,採用水迴圈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涼屋”既綠色又環保,只是普通百姓是很難享受到的。不過,古代老百姓營造陰涼的方法也是五彩斑斕的,譬如屋簷前面掛簾子,院子裡面搭涼棚,屋子裡面放竹床、竹凳,

床頭上安放石枕或玉枕等等。

北宋時期曾流行一種瓷枕,其中以定窯產的瓷枕最為有名。瓷枕的枕面上了釉,頭枕著睡覺自然涼快。瓷枕的形狀多種多樣,有的瓷枕兩側還刻有詩句,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等。

這些詩句明白地告訴後人,在當時瓷枕也是人們夏季納涼的主要寢具。夏夜裡枕著瓷枕入睡,身心自然涼爽、暢快。

藏冰避暑可以說是最古老的避暑方法,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有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很長一段時間內,冰窖都是皇宮貴族用來防暑降溫的最好辦法。直到明清兩代,民間開始大量藏冰。

到了清朝末年,普通市民的家裡都有了功能類似現代冰箱的“冰桶”。箱內採用導熱性很弱的鉛和錫,延長冰塊使用時間。

鴉☆禁☆片戰爭後不少英國人來到北京,因為不習慣炎熱的天氣生病甚至被熱死。當時的“英國使館”不得不向中國人學習冰桶降溫和冷藏食物。

英國人寫道: “這些中國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鉛皮,雙重掀蓋,中間有一小孔,冰箱內放冰,通常是一塊大雪團,人們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溫度。他們也把冰箱放到客廳中間,讓房間較為涼快。”

直到明清兩代,民間開始大量藏冰。

到了清朝末年,普通市民的家裡都有了功能類似現代冰箱的“冰桶”。箱內採用導熱性很弱的鉛和錫,延長冰塊使用時間。

鴉☆禁☆片戰爭後不少英國人來到北京,因為不習慣炎熱的天氣生病甚至被熱死。當時的“英國使館”不得不向中國人學習冰桶降溫和冷藏食物。

英國人寫道: “這些中國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鉛皮,雙重掀蓋,中間有一小孔,冰箱內放冰,通常是一塊大雪團,人們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溫度。他們也把冰箱放到客廳中間,讓房間較為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