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品聊三國」《三國殺》中的歷史故事——匡扶漢室,誰敢出戰

劉禪,劉備之子,字公嗣,小名阿斗。“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

都是形容他的,劉禪早世人眼中也成了“廢物”的代名詞了。但小編卻不敢苟同,多說無益,通過《三國殺》來讓你們瞭解一下吧。

在《三國殺》中,劉禪的定位在輔助上面,即使他為主公身份也是一個輔助的角色。

【享樂】-- 鎖定技,每當你成為其他角色使用殺的目標時,

你令該角色選擇是否棄置一張基本牌,若其選擇否或其已死亡,此次對你結算的此殺對你無效。

這個技能十分契合它所對應的歷史:“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段歷史小編我就跳過了,隨便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詳細的過程了。對劉禪用殺,必須棄置一張基本牌才能生效,這也是這段歷史裡司馬昭兩次約見試探劉禪的意義了。

【放權】-- 你可以跳過出牌階段,若如此做,

此回合結束時,你可以棄置一張手牌並選擇一名其他角色,若如此做,該角色獲得一個額外的回合。

在劉備死後,托孤諸葛亮,於是朝中上下大小事務皆有諸葛亮管理。劉禪相當於一個諸葛亮的傀儡,換而言之,整個蜀國都是諸葛亮的。劉禪能怎麼辦?他也很絕望啊。諸葛亮任人唯親,手底下的大官大多是諸葛亮的親信,我手裡完全無任何可用之人,談何掌權?雖然劉禪此時很無奈,

但是也很明白諸葛亮是絕對不會有迫害蜀國的行為,內部的鬥爭反而是會讓蜀國更快的滅亡,所以乾脆就捨棄掉權利(手牌),讓諸葛亮全力發展。這也是小編心中的放權。

就這個兩個技能談一下小編對他的看法吧,本來打算放到文章的最後來談,可是寫到這裡有點憋不住了。劉禪,一個擁有無與倫比的世界和大局觀的人,捨生取義形容的也是他這種人。“樂不思蜀”雖然是個貶義詞,

是因為人們並不瞭解當時的情況。蜀國滅亡之時,為了保全家人及臣民,冒著被萬世恥笑的名頭,毅然選擇投降。隨後一個亡國之君帶著一家老小及眾多舊時的近臣去另一個國家,雖然被封了個“安樂侯”,可也就跟軟禁沒有半點區別。在司馬昭第一次試探的時候故作無知,來麻痹司馬昭對他的戒心,第二次試探也故意裝傻的將郤正“供出”,讓司馬昭完全放下對他的戒心,
一心去謀朝串位。要知道,劉禪當時的地位就猶如案板上的魚肉,稍有異動便會身首異處,而且會連累所有的蜀漢舊臣。小編只能說,劉禪的大義,是世人所不能理解的一種大義。

吐完這麼多舒爽了,那就言歸正傳,接著來說劉禪吧。

【若愚】-- 主公技,覺醒技,準備階段,若你是體力值最小的角色,你加1點體力上限,回復1點體力,然後獲得技能“激將”。

從名字上來解,若愚,大智若愚。是的,這是在為劉禪正名。這個技能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的臺詞:不裝瘋賣傻,豈能安然無恙?這裡,小編理解為兩個階段:諸葛亮奪權以及亡國入魏。兩段前面都有提及,我也不多說了。剩下的我們來看其技能效果的衍生:為什麼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還能發展蜀國30年不倒。如果不是鄧艾奇襲成都,或許還會持續更久。劉禪並不是無能,只是他的光芒都被諸葛亮所“奪去”了。在他“孤立無援”(體力值最小)的時候,他依然能夠扛起這份身為君主的責任和義務(觸發覺醒)。

小編覺得劉禪就猶如於禁(不理解請看小編的於禁篇)一樣,有如此捨身取義的氣魄,卻背負了萬世駡名。當然,這也是小編自己看待他的角度而已。劉禪放任諸葛亮如此奪權,雖說是為了蜀國,但確實是有點膽小。君不君,臣不臣,已然亂套了。還是說回那句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處理事情也不可“兩全其美”,落得如此下場,時也,命也!

若愚,大智若愚。是的,這是在為劉禪正名。這個技能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的臺詞:不裝瘋賣傻,豈能安然無恙?這裡,小編理解為兩個階段:諸葛亮奪權以及亡國入魏。兩段前面都有提及,我也不多說了。剩下的我們來看其技能效果的衍生:為什麼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還能發展蜀國30年不倒。如果不是鄧艾奇襲成都,或許還會持續更久。劉禪並不是無能,只是他的光芒都被諸葛亮所“奪去”了。在他“孤立無援”(體力值最小)的時候,他依然能夠扛起這份身為君主的責任和義務(觸發覺醒)。

小編覺得劉禪就猶如於禁(不理解請看小編的於禁篇)一樣,有如此捨身取義的氣魄,卻背負了萬世駡名。當然,這也是小編自己看待他的角度而已。劉禪放任諸葛亮如此奪權,雖說是為了蜀國,但確實是有點膽小。君不君,臣不臣,已然亂套了。還是說回那句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處理事情也不可“兩全其美”,落得如此下場,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