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蕪湖老街“國貨路”名稱的歷史故事,你聽說過嗎?

國貨路在乾隆十九年(1754)以前就被稱為半邊街。南起中二街經昔日和平大戲院,

轉至中山路,全長176米,寬6.5米。

之所以叫“半邊街”,是因為這條街,當年南面有連片的房屋。而北邊則是荒郊和陶塘。一半是民宅,一半是荒野,半邊街由此得名。乾隆十九年(1754)嘉慶十二年(1807)和民國八年(1919)《蕪湖縣誌》地理志街巷內都明確記載弼賦門(西門)外有“半邊街”,不過民國縣誌多了“馬路”字樣,顯然這是清末民初期間的產物。

“半邊街”易名為“國貨路”,是民國二十年(1931)之後的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人抗日情緒高漲,這年9月,蕪湖召開抗日救國大會,並成立了“蕪湖抗日救國會”。10月蕪湖市的工人、學生、商人和市民萬人再次召開抗日救國大會,高呼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口號。當時由學生和市民組成的日貨調查組,將辦公地方建立在這條半邊街上,

久而久之,半邊街被市人稱為國貨路。

可別小看這半邊街,它在蕪湖乃至中國歷史上都留下了不朽的記載。

光緒二十年(1902)蕪湖新建大馬路和二街時,此路被築成了馬路。民國二十六年(1936),半邊街表面蓋上一層青砂,便將從美國引進的瀝青鋪墊上去,

從此它成為蕪湖的第一條瀝青路,也被人戲稱為中國最早而且是最短的馬路。

民國八年(1919)從這裡引發出的抗日示威,更引起海內外人士的關注。

事情得從《皖江日報》說起,當年的《皖江日報》就曾經設在半邊街上,它有一副刊叫皖江潮,

主持者為安徽潛山人張恨水,民國八年五月端午是陽曆1919年6月2日,這一天早上,由於蕪湖學生和市民響應“五四”風潮所掀起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廢除二十一條”的活動引起了日本方面的極大不滿,南京日本總領事館接到日本駐蕪領事館報告後,派出“ 嵯峨”號軍艦駛進蕪湖港。

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數百人個個手持裝有刺刀的步槍,列隊從港口經紅牆院開進大馬路。

他們高呼:“大日本帝國萬歲”的口號在大馬路上耀武揚威。路邊的日本商店如“丸三藥房”等燃放鞭炮表示回應,蕪湖城一時沉悶抑鬱。下午,喝過雄黃酒的張恨水臉色紅撲撲地來到報社,他問道:“同仁知道上午日本兵遊行示威的事嗎?有人敢同我到大馬路上來一場反示威嗎?”

報社的幾個同仁當即表示回應。他們找來了兩根木棍,粘上一張大白報紙,上面寫上“中華民國萬歲”字樣,從半邊街進發到大馬路,高呼“中華民國萬歲”的口號。此舉立即引起蕪湖市民的共鳴,於是,跟在他們後面的有學生,有工人、有商人,有市民,浩浩蕩蕩,形成了數千人的壯觀隊伍。

1964年,國貨路經過較大的改造和拓寬,鋪設的瀝青路車行路6.5米,人行道2米。1999年隨著中山路步行街的建成,國貨路成為步行街的組成部分之一,以階梯疊泉形式與寬暢雋秀的和平廣場遙相呼應。

報社的幾個同仁當即表示回應。他們找來了兩根木棍,粘上一張大白報紙,上面寫上“中華民國萬歲”字樣,從半邊街進發到大馬路,高呼“中華民國萬歲”的口號。此舉立即引起蕪湖市民的共鳴,於是,跟在他們後面的有學生,有工人、有商人,有市民,浩浩蕩蕩,形成了數千人的壯觀隊伍。

1964年,國貨路經過較大的改造和拓寬,鋪設的瀝青路車行路6.5米,人行道2米。1999年隨著中山路步行街的建成,國貨路成為步行街的組成部分之一,以階梯疊泉形式與寬暢雋秀的和平廣場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