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1歲醫生奶奶達式華義診30年 兢兢業業地做著基層醫療服務

達式華,乍一聽這個名字有些拗口,對杭州市西湖區翠苑一區居民而言,

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位出生於1926年11月、早已邁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依舊以飽滿的熱情帶領社區醫療志願者兢兢業業地做著基層醫療服務:打針、量血壓、健康諮詢,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來,達奶奶為社區裡600多位居民看過病,居民們都把她當家人看待;她記錄的三十多本病人診斷本,放在櫃子裡摞起來有近半米高;由她牽頭創辦的"達式華工作室",

已成為社區居民的"醫療站",服務內容也從最初的高血壓監測,延伸到健康講座和諮詢、就醫指導、老年人心理疏導、突發醫療事件應急處理等。

激勵著達奶奶三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的是,和老伴結婚那年定下的家訓--困難留給自己,方便讓予別人,以及那顆為人民服務的心。

新婚那年定下家訓

女兒1歲,她為踐行家訓背井離鄉

眼前的達奶奶,笑容滿面,打扮很潮:一頭花白齊耳短髮、微微燙了燙,

梳得一絲不苟;上衣是一件黑色的印花短袖襯衫,左胸口別著一枚黨徽;下身是一條黑灰相間的格子裙。走近細看,她還文了眉毛,戴著一副白色的耳釘。年逾九旬的她,講話聲音洪亮,走起路來步履輕盈。

達奶奶家不大,裝修也簡單,但洋溢著濃濃的書香氣息,屋裡隨處可見字畫、書籍,那句"困難留給自己,方便讓予別人"的家訓,就掛在門口玄關的顯眼處。

"你們要喝咖啡嗎?我去給你們泡杯咖啡吧。"原來,達奶奶的老伴是位華僑,新中國成立後從美國回來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和老伴相處的幾十年裡,她也養成了喝咖啡、吃烤麵包的習慣。

"我老伴是個機械工程師,平時喜歡看書讀報,尤其是古代文學,這個家訓就是他想的。"達奶奶說,"那年(1952年),我們剛結婚沒多久。當時,他的工作特別忙,為儘快高效地完成各項任務,常常到處跑。

我出生於20世紀20年代,長在新中國成立前,經歷過戰爭,非常理解他報效祖國的熱情,所以,從沒抱怨過。有一天,他突然和我說我們立個家訓吧。我開始還以為是'約法三章'什麼的,沒想到是這句話。"說到這裡,達奶奶笑了。

數十年來,達奶奶夫妻倆始終堅守著這句家訓。1958年大躍進時期,達奶奶拋下才1歲的女兒,前往農村當起了"赤腳醫生",只因毛主席的一句"把醫藥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當時,我是我們醫院(大連醫學院)手術室的護士長,手術室共有5名護士,但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有兩個孩子,而且家裡沒有老人可以幫助,所以,我就率先報了名。"達奶奶說,本來按照計畫,醫療隊隊員是三年一換,但其他人的孩子都太小了,最大的也只有9歲,想到自己的女兒還可以讓母親搭把手,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繼續留在農村,足足待了八年。

回想起那些年下鄉的日子,達奶奶頗為感慨。她說,第一個三年後,她第一次回到家,女兒只是看著她笑,但沒有讓她抱的意思。那次,她哭了,她發現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不過,這八年她也學到了很多,也鍛煉了她吃苦耐勞、敢於擔當的精神,這也是她踐行家訓的寫照。

"8年裡,我接生過好幾百個孩子,看著一個一個新生的小生命,心裡就是高興。"達奶奶說,那時農村的條件雖然艱苦,但民風淳樸,她也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但凡有個頭痛腦熱都喜歡找她。

1986年搬到翠苑一區

打算頤養天年,沒想又"重操舊業"

1986年,達奶奶跟隨女兒和女婿住到翠苑一區,那時她已退休,原本計畫在美麗的杭州頤養天年,然而,環境還沒熟悉,她卻又幹起了基層醫療服務。

"那個年代,這裡的條件還不太好,可以說是只見房子不見路,更別說公車了,所以,居民看病很不方便,白天還好,晚上就不行了,尤其是碰到急診,或者有孕婦要生了的時候。"達奶奶說,為此,她和居委會商量做了兩個決定:一是買一輛三輪車,專門用來應對醫療突發情況;二是,對那些每天要打針、換藥,但行動不便的人,由她每天負責上門免費服務。漸漸地,達奶奶在社區裡人氣日益爆棚,走在路上,就連小孩子都會喊她一聲"達奶奶好。"

1988年,國家開始做高血壓普查,心系居民健康的達奶奶主動請纓,當起了普查員。由於每個居民在家的時間不一樣,她常常需要不停地跑上跑下,有時候一個晚上就要跑十來趟。當時,她已經62歲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0多天的調查,結果出來了,當時翠苑一區共有500多名高血壓患者,且大部分患者對高血壓知曉率很低,更別提正規治療了。

看到這一情況後,達奶奶第一時間向社區領導作了彙報,並立即成立"血壓監測點",把大家的血壓管起來,這也是"達式華工作室"的雛形。

在達奶奶和社區其他三位退休醫生的共同努力下,翠苑一區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幾乎沒有人發生過與高血壓有關的心腦血管意外。

達奶奶家的電話,更被居民稱為社區裡的"健康熱線"。每天,總有五六個人打電話來請教。有時候,碰上吃不准的情況,達奶奶會記下來,晚上問問同樣當醫生的女兒、女婿。

這些年來,有這麼一次經歷讓達奶奶記憶猶新:一天夜裡,有個小夥子打來電話說他懷孕的老婆有些頭暈,希望達奶奶幫忙看看。掛斷電話後,達奶奶就帶上家裡的血壓計、聽診器出門了,趕到小夥家時,她發現那名孕婦的臉色有點差,一測血壓,收縮壓竟然有200多毫米汞柱。更讓她措手不及的是,還沒等她開口讓小夥聯繫救護車,小夥的老婆就開始抽搐了(妊娠期子癇)。十萬火急之際,達奶奶急中生智,第一時間把小夥的老婆送到醫院,保住了這對母子的平安。事後,連醫生都連連感歎,要是再晚一步就麻煩了。雖說只是一次"中轉",但達奶奶深夜出診依舊感動了在場的醫生和小夥的家人。

達奶奶頗為感慨。她說,第一個三年後,她第一次回到家,女兒只是看著她笑,但沒有讓她抱的意思。那次,她哭了,她發現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不過,這八年她也學到了很多,也鍛煉了她吃苦耐勞、敢於擔當的精神,這也是她踐行家訓的寫照。

"8年裡,我接生過好幾百個孩子,看著一個一個新生的小生命,心裡就是高興。"達奶奶說,那時農村的條件雖然艱苦,但民風淳樸,她也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但凡有個頭痛腦熱都喜歡找她。

1986年搬到翠苑一區

打算頤養天年,沒想又"重操舊業"

1986年,達奶奶跟隨女兒和女婿住到翠苑一區,那時她已退休,原本計畫在美麗的杭州頤養天年,然而,環境還沒熟悉,她卻又幹起了基層醫療服務。

"那個年代,這裡的條件還不太好,可以說是只見房子不見路,更別說公車了,所以,居民看病很不方便,白天還好,晚上就不行了,尤其是碰到急診,或者有孕婦要生了的時候。"達奶奶說,為此,她和居委會商量做了兩個決定:一是買一輛三輪車,專門用來應對醫療突發情況;二是,對那些每天要打針、換藥,但行動不便的人,由她每天負責上門免費服務。漸漸地,達奶奶在社區裡人氣日益爆棚,走在路上,就連小孩子都會喊她一聲"達奶奶好。"

1988年,國家開始做高血壓普查,心系居民健康的達奶奶主動請纓,當起了普查員。由於每個居民在家的時間不一樣,她常常需要不停地跑上跑下,有時候一個晚上就要跑十來趟。當時,她已經62歲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0多天的調查,結果出來了,當時翠苑一區共有500多名高血壓患者,且大部分患者對高血壓知曉率很低,更別提正規治療了。

看到這一情況後,達奶奶第一時間向社區領導作了彙報,並立即成立"血壓監測點",把大家的血壓管起來,這也是"達式華工作室"的雛形。

在達奶奶和社區其他三位退休醫生的共同努力下,翠苑一區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幾乎沒有人發生過與高血壓有關的心腦血管意外。

達奶奶家的電話,更被居民稱為社區裡的"健康熱線"。每天,總有五六個人打電話來請教。有時候,碰上吃不准的情況,達奶奶會記下來,晚上問問同樣當醫生的女兒、女婿。

這些年來,有這麼一次經歷讓達奶奶記憶猶新:一天夜裡,有個小夥子打來電話說他懷孕的老婆有些頭暈,希望達奶奶幫忙看看。掛斷電話後,達奶奶就帶上家裡的血壓計、聽診器出門了,趕到小夥家時,她發現那名孕婦的臉色有點差,一測血壓,收縮壓竟然有200多毫米汞柱。更讓她措手不及的是,還沒等她開口讓小夥聯繫救護車,小夥的老婆就開始抽搐了(妊娠期子癇)。十萬火急之際,達奶奶急中生智,第一時間把小夥的老婆送到醫院,保住了這對母子的平安。事後,連醫生都連連感歎,要是再晚一步就麻煩了。雖說只是一次"中轉",但達奶奶深夜出診依舊感動了在場的醫生和小夥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