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泉州推進基層醫療服務 好醫生就在“家門口”

去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全市總診療量56.72%

基層醫療:好醫生就在“家門口”

在社區就能享受就醫“一條龍”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拍個片,還能邀請三級醫院專家醫生解讀影像資料?這些,對泉州市民來說,都不再只是“想想而已”。

過去五年,泉州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有了明顯提升:2012年,全市在多個縣(市、區)試點推行全科醫生簽約服務,至今已實現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2017年又啟動城市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連續多年,泉州市持續將“加強農村衛生院醫療設施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實現了所有鄉鎮衛生院業務場所和設備配置雙達標,多數縣(市、區)也將基層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納入各自的為民辦實事專案;目前,全市鄉鎮衛生院急救車輛配置率達100%,建成覆蓋城鄉三級急救網路和農村衛生應急隊伍,實現農村急救體系全覆蓋;過去三年時間裡,泉州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在全省的考核中均位居前三名;2016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全市總診療量的56.72%,其中鄉鎮衛生院診療量640.88萬人次……

現在,泉州人能享受到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全面,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或村衛生所等“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資源,不再是夢。

豐澤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上門,為簽約服務老人進行健康隨訪(豐澤區衛計局供圖)

看病更方便 全科醫生團隊“家庭簽約服務”

“家庭醫生”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詞彙,據悉,“家庭醫生制”是指通過簽約方式,使具備家庭醫生條件的全科醫生與簽約家庭建立起一種長期、穩定的服務關係,以便對簽約家庭的健康進行全過程維護的服務制度。

全科醫生團隊“家庭簽約服務”主要為簽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健康諮詢、就醫程式指導、轉診預約等服務,簽約服務地點在各個醫療機構內,在個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簽約家庭有特殊需求,必要時也可上門診療。

“您好,我媽媽身體不舒服,您能過來給她瞧瞧嗎?”今年82歲的陳阿婆是個老病號,每次身體不適,她兒子都會打電話到豐澤社區衛生服務站諮詢,掛掉電話不一會兒工夫,陳阿婆的家庭醫生陳陽陽就會帶著陳阿婆的個人健康檔案上門問診。

提起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工作,不善言辭的陳阿婆都會先豎起大拇指。“每年都有專門針對我們老年人的體檢月,中心還為我們每個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還有對應簽約的家庭醫生,身體有什麼不舒服,都可以打電話去諮詢,醫生有時候還會上門來看。”

“簽約家庭醫生,在家附近的醫療機構就醫,平時還可多諮詢,這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孕產婦、慢性病人等群體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市衛計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隨著泉州“醫改”步伐的加快,“分級診療”制度逐步深入,作為“分級診療”制度中最基礎的一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已在全市範圍內全面展開。

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市已有簽約家庭101.5萬戶(包括城鎮19.8萬戶、農村81.7萬戶),簽約387.7萬人(其中農村居民313.8萬人)。

“一條龍”服務 慢性病管理做足跟蹤

走進豐澤區北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你會看到,不少老人來到中心看病、諮詢健康問題。

廖阿姨今年73歲,她患糖尿病、高血壓已經二三十年了,“這種病是長期的,以前一直是我自己往大醫院跑,拿藥、複診都要去。那時特別擔心老了跑不動了,子女得幫著折騰。”廖阿姨感慨,2011年北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出慢性病管理“一條龍”服務,一開始她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參加,但中心的服務讓她真正體會到“家門口”醫療的便捷和實惠。

“一開始就很不錯了,那時候衛生院還派專車、專人送我們到大醫院確診,幫我們辦理門診特殊病種醫保的各種手續。”廖阿姨介紹,手續辦妥後,僅因特殊病種醫保她每年就可以減輕醫藥費5000元,同時,門診的報銷比例也比大醫院高了不少。北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阮福龍介紹,除了幫助病人確診、辦理特殊病種醫保,中心還為病人提供相應後續跟蹤服務和管理等“一條龍”服務,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病人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信任感。

據悉,在北峰、清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還定期舉辦“高血壓(糖尿病)病友聯誼會”,做好特殊人群的入戶訪視……目前,豐澤區轄區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辦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點門診的達1000多人。

共建醫聯體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

心血管學界有句名言: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在現實中,常有患者自身及家屬缺乏急救常識,或因基層醫院未能及時診斷,或轉送病人過程中耗費過長時間等原因,耽誤治療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類似這樣組建醫聯體項目、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提升基層醫療水準的,全市並不在少數。至今,全市已建立市縣醫聯體59個,覆蓋92個醫療機構。以豐澤區為例,與豐澤結對的醫聯體醫生累計下基層坐診1800多人次,提供“雙向轉診”269人次,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病不再是空話。

市衛計委有關負責人提出,希望通過醫聯體建設,在基層開設聯合病房或者專科門診,方便群眾在基層就能就診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等。

■背景

基層醫療服務 打通“最後一公里”

近幾年來,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將基層衛生作為重點領域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基層服務體系,鞏固完善基層醫療保障制度,實施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改善了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的公平性、可及性。

目前,全市有鄉鎮衛生院12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13所、村衛生所3513家,實現城鄉衛生服務全覆蓋。

據介紹,市衛計委還將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體制機制,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確保所有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到2020年實現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基本設備雙達標。今年全市還將擇優建設100個示範村衛生所,普配村級“健康自測小屋”。

此外,市衛計委要求推進基層服務模式的轉變方面有新招,要堅持城鄉“兩條腿”同步走,打通兩個“最後一公里”。一是推行城市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並逐步擴大慢性病病種範圍。二是加強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要科學調整區域衛生規劃,由鄉鎮衛生院延伸舉辦、合理設置公立村衛生所。記者 郭曉冰 莊麗祥

”市衛計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隨著泉州“醫改”步伐的加快,“分級診療”制度逐步深入,作為“分級診療”制度中最基礎的一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已在全市範圍內全面展開。

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市已有簽約家庭101.5萬戶(包括城鎮19.8萬戶、農村81.7萬戶),簽約387.7萬人(其中農村居民313.8萬人)。

“一條龍”服務 慢性病管理做足跟蹤

走進豐澤區北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你會看到,不少老人來到中心看病、諮詢健康問題。

廖阿姨今年73歲,她患糖尿病、高血壓已經二三十年了,“這種病是長期的,以前一直是我自己往大醫院跑,拿藥、複診都要去。那時特別擔心老了跑不動了,子女得幫著折騰。”廖阿姨感慨,2011年北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出慢性病管理“一條龍”服務,一開始她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參加,但中心的服務讓她真正體會到“家門口”醫療的便捷和實惠。

“一開始就很不錯了,那時候衛生院還派專車、專人送我們到大醫院確診,幫我們辦理門診特殊病種醫保的各種手續。”廖阿姨介紹,手續辦妥後,僅因特殊病種醫保她每年就可以減輕醫藥費5000元,同時,門診的報銷比例也比大醫院高了不少。北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阮福龍介紹,除了幫助病人確診、辦理特殊病種醫保,中心還為病人提供相應後續跟蹤服務和管理等“一條龍”服務,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病人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信任感。

據悉,在北峰、清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還定期舉辦“高血壓(糖尿病)病友聯誼會”,做好特殊人群的入戶訪視……目前,豐澤區轄區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辦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點門診的達1000多人。

共建醫聯體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

心血管學界有句名言: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在現實中,常有患者自身及家屬缺乏急救常識,或因基層醫院未能及時診斷,或轉送病人過程中耗費過長時間等原因,耽誤治療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類似這樣組建醫聯體項目、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提升基層醫療水準的,全市並不在少數。至今,全市已建立市縣醫聯體59個,覆蓋92個醫療機構。以豐澤區為例,與豐澤結對的醫聯體醫生累計下基層坐診1800多人次,提供“雙向轉診”269人次,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病不再是空話。

市衛計委有關負責人提出,希望通過醫聯體建設,在基層開設聯合病房或者專科門診,方便群眾在基層就能就診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等。

■背景

基層醫療服務 打通“最後一公里”

近幾年來,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將基層衛生作為重點領域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基層服務體系,鞏固完善基層醫療保障制度,實施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改善了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的公平性、可及性。

目前,全市有鄉鎮衛生院12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13所、村衛生所3513家,實現城鄉衛生服務全覆蓋。

據介紹,市衛計委還將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體制機制,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確保所有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到2020年實現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基本設備雙達標。今年全市還將擇優建設100個示範村衛生所,普配村級“健康自測小屋”。

此外,市衛計委要求推進基層服務模式的轉變方面有新招,要堅持城鄉“兩條腿”同步走,打通兩個“最後一公里”。一是推行城市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並逐步擴大慢性病病種範圍。二是加強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要科學調整區域衛生規劃,由鄉鎮衛生院延伸舉辦、合理設置公立村衛生所。記者 郭曉冰 莊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