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工智慧催生“新生態”(圖)

消費者體驗人臉識別技術。許銘庭 攝/視覺中國

工業4.0、無人車、精準醫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近年來,

尤其2016年以來,人工智慧(英文縮寫為AI)產品開始從實驗室走向街頭巷尾,滲入到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借力人工智慧技術為企業創新發展助力。

而在剛剛落幕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要加快人工智慧的研發和轉化,更是引發了許多與會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國家層面的積極推動下,人工智慧或將成為下一個“攪動”形成我國產業新生態的核心驅動。

多方利好彰顯強大“後勁”

目前,從醫療健康的監測診斷、智慧醫療設備,到教育領域的智慧評測、個性化輔導、兒童陪伴,從電商零售領域的倉儲物流、智能導購和客服,到應用在智能汽車的自駕技術,都能看到人工智慧的身影。

“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全年超過230億元,

預計2017年產業規模達到295.9億元,2018年將達到381億元,複合增長率達26.3%。”一組來自2017中國IT市場年會的數據,彰顯了人工智慧融入我國其它產業市場的強大動力和後勁。

事實上,在我國,不僅僅是人工智慧融合產業領域近年來呈現著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的趨勢,國家也在政策上一直在不斷激勵著人工智慧產業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服務人們的日常生活。

公開資料顯示,僅2016年國家層面就接連出臺了四個重要政策檔案,

指導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的19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中,有3個屬人工智慧領域。

在今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目前科技部正在召集科技、企業各界專家制定人工智慧專項規劃,並加快項目立項、加大經費支援,以推動人工智慧在經濟建設、社會民生環保、國家安全各方面的應用。

種種跡象都表明,未來國家層面將在“資金、技術、人員”方面,持續釋放政策紅利,加大資金投入,而2017年人工智慧或將迎來發展新紀元。

“未來5到10年,人工智慧將像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可以進入教育、醫療、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幾乎所有行業。”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未來人工智慧產業的融合發展,將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在全球的話語權,

決定其在產業鏈分工中的地位。

劉慶峰所言有自己的依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從2012年開始,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新增專利數量已經開始超越美國,人工智慧企業融資規模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