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知道汽車為了省油犧牲了什麼?

有些人買車就只認一點,便宜。本文就列出幾個起步價還不到6萬的SUV,看看到底哪個更值得買?

省油,可以說是所有車企開發車型的最重要訴求之一。

不拿國外說事兒,就說我們自己,

按照工信部的強制標準,要求從2015年到2020年,乘用車的平均油耗要在6.9、6.7、6.4、6.0、5.5、5.0L/100km以下。意思就是,比如說長城,不管你生產什麼車,所有車的油耗平均起來,要達到上面這個標準。比如現在的2017年,平均油耗要低於6.4L/100km。達不到怎麼辦?罰呀。

所以,像長城這樣以SUV車型為主的企業,自然壓力更大,所以他們要推出更多小車,來分擔更費油的大車的油耗,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各個級別車型的燃油經濟性。

現在市場上所有的車,都是在這個大趨勢下開發出來的,下面我們就看看,這些節油技術給我們省了多少油,另一方面又犧牲了些什麼。

發動機——小排量盛行

節油效果:20%左右

代價:自然就是動力感受

為了節油,普遍採用的發動機技術包括:小排量增壓發動機的盛行,

各種正時技術,改善的燃油噴射方式,可變壓縮比技術,低摩擦技術,變排量機油泵等等還有很多。

小排量增壓發動機大量取代之前的大排量自吸發動機,自然就是近些年的趨勢了。我們也慢慢習慣,甚至大型車比如捷豹XJL、寶馬7系這樣的車都採用2.0T發動機了。

想當年,2.0L排量自吸發動機用在家用緊湊型車上人們還覺得不過癮呢,比如我曾經開過的賽納……

除了排量的減小,還有先進技術在發動機上的應用,這也拉開了車企之間的技術競賽。比如豐田最新款RAV4榮放,升級後的2.0L發動機甚至比改款前的車型油耗還提升了0.9L/100km,達到了6.4L/100km,的確讓人瞠目結舌,直接把CR-V甩在了後面。

從效果上,2.0T渦輪發動機,比傳統的3.0L甚至更大排量自吸發動機的油耗,減小可能都不止20%。

變速器——技術路線不同

節油效果:10%左右

代價:駕駛感受、可靠性

不同車企,在變速器節能方面的技術路線也略有不同。比較重視駕駛感受的車系,喜歡採用DCT或者多擋位AT變速器,不太重視駕駛感受的車系,更喜歡採用CVT變速器,

比如日系。

現在的AT變速器擋位基本是6擋起步,8擋算不錯,9擋也不少見,目的無疑就是為了節油。開過幾款9AT變速器車型,省油的確是省了,但加速的肉也一個賽過一個。這倒不是9AT本身不好,還是廠家希望在這樣的變速器上盡可能壓榨出低油耗,否則這買賣就不值得了。

就算是6AT甚至4AT車型,廠家也得用盡渾身解數,在匹配和調校上得出最優省油解。比如馬自達最新的CX-4,2.0L自動擋車型竟然比手動擋車型還省油,這在以前只有配備雙離合變速器的車型上才出現過,只能說明這款6AT在節油性上的調校非常厲害。

雙離合變速器,最初的目的也是要達到動力損耗最小和換擋速度更快的兼得,而這二者都可以提升燃油經濟性。不過,大眾的DSG出問題之後,解決方法之一就是通過調整電腦的換擋邏輯,讓換擋別那麼頻繁,犧牲點油耗來換取點可靠性。

CVT變速器也沒好到哪裡,雖然我現在也開CVT的車,但“沒擋位元的加速”讓人沒有任何駕駛欲望。這方面,好像只有斯巴魯的CVT調校的還有點傳統AT的味道。

變速器這一項,換來的節油效果不太一樣,比如多AT和CVT變速器能節油5%-8%,而在家用級別檔次車型,節油效果排序一般是幹式DCT優於CVT優於濕式DCT優於MT優於AT。

車身減重——高強材料提高成本

節油效果:車重減少10%,油耗降低6%-8%

代價:成本

車身減重,倒是在有利降低油耗的同時,還提升了車輛的靈活性。對於賽車而言,降低重量是最簡單的性能提升。

即便家用車,在減重的同時做好空氣動力學設計,依然能夠獲取沉穩的駕駛感受,這和車輕倒沒什麼本質聯繫。所以,減重的代價主要還是成本。

在豪華品牌來說,增加鋁合金、高強度鋼、甚至碳纖維材料的應用來減重,依然能保證自己的利潤,比如上圖路虎攬勝的全鋁車身框架。

可對於走低端路線的自主品牌來說,這就是一個兩難問題了。自主品牌車型油耗很多都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發動機變速器技術跟不上,車身減重的成本平衡也是個難題。

降低風阻——大量設計投入

節油效果:風阻係數降低0.1,油耗降低10%

代價:大量設計成本

風阻係數,通俗解釋就是受到的空氣阻力和車輛迎風面積的比例關係。別看風阻降低0.1油耗就能降低10%,太誘人的效果了,可風阻降低0.01都是很難很難的工作。

拿這方面比較牛的賓士來說,賓士GLC的風阻係數做到了0.31,在同級別的SUV車型裡號稱是最強;再看轎車,賓士S級的風阻係數竟然能做到0.24。這些車不但要在整體造型上做出適應性優化,很多細節比如後視鏡、輪拱、底盤等處都要做細緻的調整,所以3.0T的賓士S級綜合油耗竟然只有8.0L/100km。

多聊幾句,賽車的風阻係數不是最低的,它要在更大下壓力和更小的風阻之間進行平衡。簡單說,如果風阻太小,通過空氣動力學獲得的下壓力也就很小,影響抓地和過彎。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賽車到達一個賽道都會重新調校。對於長直道更多的賽道就調整到風阻較低下壓力也較低的狀態,賽車抓地性沒那麼好但直道速度更快;對於彎道更多的賽道,就要調整到下壓力更多,在彎路上下壓力更大,提高過彎速度。不過,高速彎和低速彎的要求又有不同,賽手的習慣也有不同,所以賽車的調校才那麼複雜而且有趣而且要針對賽手、天氣等進行定制。

節能輪胎——最簡單的手段

節油效果:滾動阻力減少35%,油耗降低5%

代價:靠輪胎企業努力

前幾年,輪胎企業刮起了一陣低滾阻風潮,畢竟對於一輛車,降低油耗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換上低滾阻輪胎,就像你要提升車輛的靜音水準和舒適水準,最簡單的手段就是換上一套低雜訊舒適性更好的輪胎一樣。

米其林的節能輪胎會在胎側找到“Green”標識,普利司通推出了綠歌伴,等等。

其他技術手段——必須無所不用其極

技術手段:電動轉向助力

節油效果:油耗降低2%左右

代價:同等價位很難有液壓助力轉向的手感

技術手段:自動啟停

節油效果:城市路況節油10%左右

代價:需要駕駛者適應,並且在需要關閉的時候知道去關閉它

技術手段:動能回收

節油效果:嚴格說,動能回收已經是弱混合動力的技術了,節油3%左右

代價:主要是成本,預算跟上後制動感受可以做得很好

效果顯著——往事不堪回首

如今一輛緊湊型SUV,比如奧迪Q3,能把油耗輕鬆做到6.3L/100km,而且Q3相對A3的動力輸出還是偏活躍取向,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從企業角度,它也低於今年的6.4L/100km平均油耗標準值,也是在給企業的大尺寸車型做著分母。

不少人口口聲聲懷念著過去大排量自吸的感受,可買車時如果還是動輒百公里15升甚至更多的油耗,還是很可能改變自己的選擇的。

記得有本書,名字就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就算是6AT甚至4AT車型,廠家也得用盡渾身解數,在匹配和調校上得出最優省油解。比如馬自達最新的CX-4,2.0L自動擋車型竟然比手動擋車型還省油,這在以前只有配備雙離合變速器的車型上才出現過,只能說明這款6AT在節油性上的調校非常厲害。

雙離合變速器,最初的目的也是要達到動力損耗最小和換擋速度更快的兼得,而這二者都可以提升燃油經濟性。不過,大眾的DSG出問題之後,解決方法之一就是通過調整電腦的換擋邏輯,讓換擋別那麼頻繁,犧牲點油耗來換取點可靠性。

CVT變速器也沒好到哪裡,雖然我現在也開CVT的車,但“沒擋位元的加速”讓人沒有任何駕駛欲望。這方面,好像只有斯巴魯的CVT調校的還有點傳統AT的味道。

變速器這一項,換來的節油效果不太一樣,比如多AT和CVT變速器能節油5%-8%,而在家用級別檔次車型,節油效果排序一般是幹式DCT優於CVT優於濕式DCT優於MT優於AT。

車身減重——高強材料提高成本

節油效果:車重減少10%,油耗降低6%-8%

代價:成本

車身減重,倒是在有利降低油耗的同時,還提升了車輛的靈活性。對於賽車而言,降低重量是最簡單的性能提升。

即便家用車,在減重的同時做好空氣動力學設計,依然能夠獲取沉穩的駕駛感受,這和車輕倒沒什麼本質聯繫。所以,減重的代價主要還是成本。

在豪華品牌來說,增加鋁合金、高強度鋼、甚至碳纖維材料的應用來減重,依然能保證自己的利潤,比如上圖路虎攬勝的全鋁車身框架。

可對於走低端路線的自主品牌來說,這就是一個兩難問題了。自主品牌車型油耗很多都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發動機變速器技術跟不上,車身減重的成本平衡也是個難題。

降低風阻——大量設計投入

節油效果:風阻係數降低0.1,油耗降低10%

代價:大量設計成本

風阻係數,通俗解釋就是受到的空氣阻力和車輛迎風面積的比例關係。別看風阻降低0.1油耗就能降低10%,太誘人的效果了,可風阻降低0.01都是很難很難的工作。

拿這方面比較牛的賓士來說,賓士GLC的風阻係數做到了0.31,在同級別的SUV車型裡號稱是最強;再看轎車,賓士S級的風阻係數竟然能做到0.24。這些車不但要在整體造型上做出適應性優化,很多細節比如後視鏡、輪拱、底盤等處都要做細緻的調整,所以3.0T的賓士S級綜合油耗竟然只有8.0L/100km。

多聊幾句,賽車的風阻係數不是最低的,它要在更大下壓力和更小的風阻之間進行平衡。簡單說,如果風阻太小,通過空氣動力學獲得的下壓力也就很小,影響抓地和過彎。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賽車到達一個賽道都會重新調校。對於長直道更多的賽道就調整到風阻較低下壓力也較低的狀態,賽車抓地性沒那麼好但直道速度更快;對於彎道更多的賽道,就要調整到下壓力更多,在彎路上下壓力更大,提高過彎速度。不過,高速彎和低速彎的要求又有不同,賽手的習慣也有不同,所以賽車的調校才那麼複雜而且有趣而且要針對賽手、天氣等進行定制。

節能輪胎——最簡單的手段

節油效果:滾動阻力減少35%,油耗降低5%

代價:靠輪胎企業努力

前幾年,輪胎企業刮起了一陣低滾阻風潮,畢竟對於一輛車,降低油耗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換上低滾阻輪胎,就像你要提升車輛的靜音水準和舒適水準,最簡單的手段就是換上一套低雜訊舒適性更好的輪胎一樣。

米其林的節能輪胎會在胎側找到“Green”標識,普利司通推出了綠歌伴,等等。

其他技術手段——必須無所不用其極

技術手段:電動轉向助力

節油效果:油耗降低2%左右

代價:同等價位很難有液壓助力轉向的手感

技術手段:自動啟停

節油效果:城市路況節油10%左右

代價:需要駕駛者適應,並且在需要關閉的時候知道去關閉它

技術手段:動能回收

節油效果:嚴格說,動能回收已經是弱混合動力的技術了,節油3%左右

代價:主要是成本,預算跟上後制動感受可以做得很好

效果顯著——往事不堪回首

如今一輛緊湊型SUV,比如奧迪Q3,能把油耗輕鬆做到6.3L/100km,而且Q3相對A3的動力輸出還是偏活躍取向,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從企業角度,它也低於今年的6.4L/100km平均油耗標準值,也是在給企業的大尺寸車型做著分母。

不少人口口聲聲懷念著過去大排量自吸的感受,可買車時如果還是動輒百公里15升甚至更多的油耗,還是很可能改變自己的選擇的。

記得有本書,名字就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