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地處中原的山西為什麼不說中原話?因為晉語才是碩果僅存的古漢語!

自古以洛陽讀書音為正音,河南話就是典型的中原官話。

以洛陽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進而發展成為揚雄《方言》提及的 "通語、凡語"。

魏晉南北朝時,

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

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

唐朝時,洛陽讀書音仍然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

北宋都汴梁(今開封),洛陽讀書音仍然被稱為"中原雅音"。

明陳全之《蓬窗目錄》:"杭州類汴人種族,自南渡時,至者故多汴音"。宋室南渡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當時洛陽讀書音仍處於標準音的地位,"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北宋時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

1985年,語言學家李榮發表《官話方言的分區》、《漢語方言分區的幾點意見》等論文,1987年,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作編寫《中國語言地圖集》,基本確立了漢語方言“十分法”:將全國的方言分為官話方言區、晉語區、吳語區、徽語區、贛語區、湘語區、閩語區、粵語區、平話區、客家話區十個方言大區,每個大區下面又細分區、片、小片和方言點。

其中官話方言區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中原官話是漢語官話中範圍最大的方言。

從行政區劃上說,分佈于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河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共390個縣市,

和移民有關。以縣市為單位,共分佈於387個縣市,各省區所占的點數為:河南107,山東31,河北2,安徽26,江蘇10,山西72,甘肅49,新疆44,青海13,寧夏6。

然而地處中原的山西大部分區域卻不使用中原官話,他們發音難懂,詞彙奇特,說話跟周圍省份的人都不一樣。

他們說的是晉語。

東漢時期,南匈奴內附,被安置在山西,南匈奴勢力大增,埋下了五胡亂華的禍根。其後南匈奴多次入寇東漢邊塞殺官吏,又與鮮卑多次聯兵深入內地襲掠,期間幾位南單于被部屬所殺。

曹魏時,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帥劉豹統轄萬余戶,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余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余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

匈奴後人劉淵在並州起兵時,並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左右。

因長期戰亂中原漢族人口急劇減少,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內遷山西。

鮮卑族在山西境內建立北魏少數民族政權,遷來鮮卑文武百官和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和奴僕,總數不下100萬人。

山西已成為遊牧民族與漢族在數量上大致相當的民族混合地區,尤其以鮮卑族的數量和影響為最大。隋唐皇家族有一定的鮮卑人血統。

北方遊牧民族頻頻侵入中原王朝,常常先要佔領山西,以山西為基地再繼續南下。

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不時地、有組織地讓一批又一批的少數民族定居山西境內,如隋唐時期安置了幾十萬突厥人,唐朝時期還有徙高句麗遺民進山西,唐末五代時又有大量沙陀人遷入,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就是沙陀人,他兒子李存勖建立後唐,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全是山西的沙陀人建立的。他們和原有的漢民族相互影響,逐漸漢化。

晉語不等於“山西方言”。山西方言只著眼於地理,指的是山西省境內的方言,晉語則著眼於語言和地理的複合,指的是分佈于山西省及周圍相鄰地區,語音特徵相似的方言。

根據這個定義,晉語區的範圍大致包括:山西大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河北西部和河南黃河以北,內部又分為並州片、呂梁片、上黨片、五台片、大包片、張呼片、邯新片、志延片八個方言片。

而山西省東北角的廣靈縣講北方官話,西南部的洪洞臨澤運城等二十七個縣市講中原官話,都不屬於晉語區。

晉語至少有155個普通話裡沒有的詞彙。

有些詞是從古代漢語中繼承下來的,比如“床床”指小板凳、“蛄兒”指老鼠、“夜來”指昨天、“草雞”指母雞、“邊前”指“近前”,有些是晉語區的人們自創的,比如“結咳子”指口吃,“冷蛋子”指冰雹,“不機密”指傻。

歷史政區的穩定是形成一種語言或者方言的客觀保證,晉方言的形成和晉國開國以來的歷史政區密切相關。

春秋前後,晉國領土包括現在山西省大部分土地,也覆蓋了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同現在晉語核心區大體重合。

秦統一六國以後,太原、上黨、雲中、代郡等地基本一直都同屬於一個大行政區,內部方言相對穩定。

今天的大包片和張呼片是後來形成的。與清初山西陝西人為求生計的“走西口”“下雲中”的自發性移民、清代晉商的商業移民以及康熙年間的“移民實邊”政策有關。由於移民籍貫混雜,內蒙古西部的方言雖然以晉語為主體,但其中多多少少帶有陝西、河北和東北口音。

相比人口流出,晉語區的人口流入要少得多。

除了有來自山西南部洪洞大槐樹的人口流向晉中晉北,很少有其他方言區的人會迫于生計,遷移到這個海拔500米以上,降水量不足,土地也相對貧瘠的地區。

晉語區的形成還和當地獨特的地理地貌特徵有關。山西地貌如《山西通志》所說:“恒山峙其北,大河繞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

晉語核心區域被太行山、黃河、太嶽山脈和中條山脈所包圍,阻擋了作為強勢方言的中原官話的北上和北京官話的西進,使得晉語的語音演變更加緩慢,今天的山西人所操的晉語和幾十上百年前的晉方言其實並無多大區別。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

晉語使用人口約6305萬,晉語區東起太行山、西近賀蘭山、北抵陰山、南至黃河汾渭河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古以前揚雄《方言》中提到的趙魏方言(晉語的前身)接近于以都城長安為中心的秦晉方言(今中原官話中關中方言、河東方言/汾河方言、秦隴方言、隴中方言的前身),而那時秦晉方言為天下的“通語”,故趙魏方言(晉語的前身)是不被重視的。

中古以後都城遷離了秦晉方言區的長安,古晉語便不再以變味兒的“通語”的身份出現。這個時期正像許多晉語研究者認為的那樣,由於晉語區在北方有一個很封閉的地理環境(西有黃河和呂梁山、南有黃河、東有太行、北有陰山),所以古晉語受到阿勒泰系民族的影響相對較小,發展緩慢,保留了較多古代特點,這使晉語最終在今天產生了與官話很大的差異。

晉語的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入聲,因此與北方官話很不相同。

晉語要比北方官話具有一些更加古老的語言特點,乃至有學者戲稱之為“北方話裡的山裡話”。

從某種意義上說晉語才是碩果僅存的古漢語!

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余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余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

匈奴後人劉淵在並州起兵時,並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左右。

因長期戰亂中原漢族人口急劇減少,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內遷山西。

鮮卑族在山西境內建立北魏少數民族政權,遷來鮮卑文武百官和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和奴僕,總數不下100萬人。

山西已成為遊牧民族與漢族在數量上大致相當的民族混合地區,尤其以鮮卑族的數量和影響為最大。隋唐皇家族有一定的鮮卑人血統。

北方遊牧民族頻頻侵入中原王朝,常常先要佔領山西,以山西為基地再繼續南下。

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不時地、有組織地讓一批又一批的少數民族定居山西境內,如隋唐時期安置了幾十萬突厥人,唐朝時期還有徙高句麗遺民進山西,唐末五代時又有大量沙陀人遷入,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就是沙陀人,他兒子李存勖建立後唐,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全是山西的沙陀人建立的。他們和原有的漢民族相互影響,逐漸漢化。

晉語不等於“山西方言”。山西方言只著眼於地理,指的是山西省境內的方言,晉語則著眼於語言和地理的複合,指的是分佈于山西省及周圍相鄰地區,語音特徵相似的方言。

根據這個定義,晉語區的範圍大致包括:山西大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河北西部和河南黃河以北,內部又分為並州片、呂梁片、上黨片、五台片、大包片、張呼片、邯新片、志延片八個方言片。

而山西省東北角的廣靈縣講北方官話,西南部的洪洞臨澤運城等二十七個縣市講中原官話,都不屬於晉語區。

晉語至少有155個普通話裡沒有的詞彙。

有些詞是從古代漢語中繼承下來的,比如“床床”指小板凳、“蛄兒”指老鼠、“夜來”指昨天、“草雞”指母雞、“邊前”指“近前”,有些是晉語區的人們自創的,比如“結咳子”指口吃,“冷蛋子”指冰雹,“不機密”指傻。

歷史政區的穩定是形成一種語言或者方言的客觀保證,晉方言的形成和晉國開國以來的歷史政區密切相關。

春秋前後,晉國領土包括現在山西省大部分土地,也覆蓋了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同現在晉語核心區大體重合。

秦統一六國以後,太原、上黨、雲中、代郡等地基本一直都同屬於一個大行政區,內部方言相對穩定。

今天的大包片和張呼片是後來形成的。與清初山西陝西人為求生計的“走西口”“下雲中”的自發性移民、清代晉商的商業移民以及康熙年間的“移民實邊”政策有關。由於移民籍貫混雜,內蒙古西部的方言雖然以晉語為主體,但其中多多少少帶有陝西、河北和東北口音。

相比人口流出,晉語區的人口流入要少得多。

除了有來自山西南部洪洞大槐樹的人口流向晉中晉北,很少有其他方言區的人會迫于生計,遷移到這個海拔500米以上,降水量不足,土地也相對貧瘠的地區。

晉語區的形成還和當地獨特的地理地貌特徵有關。山西地貌如《山西通志》所說:“恒山峙其北,大河繞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

晉語核心區域被太行山、黃河、太嶽山脈和中條山脈所包圍,阻擋了作為強勢方言的中原官話的北上和北京官話的西進,使得晉語的語音演變更加緩慢,今天的山西人所操的晉語和幾十上百年前的晉方言其實並無多大區別。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

晉語使用人口約6305萬,晉語區東起太行山、西近賀蘭山、北抵陰山、南至黃河汾渭河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古以前揚雄《方言》中提到的趙魏方言(晉語的前身)接近于以都城長安為中心的秦晉方言(今中原官話中關中方言、河東方言/汾河方言、秦隴方言、隴中方言的前身),而那時秦晉方言為天下的“通語”,故趙魏方言(晉語的前身)是不被重視的。

中古以後都城遷離了秦晉方言區的長安,古晉語便不再以變味兒的“通語”的身份出現。這個時期正像許多晉語研究者認為的那樣,由於晉語區在北方有一個很封閉的地理環境(西有黃河和呂梁山、南有黃河、東有太行、北有陰山),所以古晉語受到阿勒泰系民族的影響相對較小,發展緩慢,保留了較多古代特點,這使晉語最終在今天產生了與官話很大的差異。

晉語的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入聲,因此與北方官話很不相同。

晉語要比北方官話具有一些更加古老的語言特點,乃至有學者戲稱之為“北方話裡的山裡話”。

從某種意義上說晉語才是碩果僅存的古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