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你也習慣拖延,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文/洪生鵬

1

念大學那會兒,每當到了期末考,圖書館就爆滿,想找個座位跟現在過年買票回家差不多難,由於之前學業放鬆,造成最後幾周壓力倍增,為了迅速補回漏掉的知識,

多數人選擇臨時抱佛腳,連週末也拼上了。我就是這樣的一個活生生例子。

原本打算在週末複習網路工程。當將厚厚的幾本書本堆好放在桌子上,信心滿滿的決定週末這兩天搞完,結果昨晚電影鏡頭太精彩,晚睡,週六上午10多才起床,整理一些東西,就跟舍友去吃飯,吃完飯回來,本來要看網路工程你攻我防、我攻你防的知識點的,結果翻著厚厚的書本楞了,還是先和舍友們來局CS熱身一下。

真的是你攻我防、我攻你防。這實踐比理論來得更實在。

後邊的劇情可想而知,當我關掉遊戲螢幕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五點,再翻一翻課本,又犯困了,根本沒有複習的念頭,就這樣錯過了過了一天,還暗暗發誓,明天一定要把這可惡的網路工程搞定。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做事總往後拖延一步,享受一下此刻的安逸。卻不知在休息之後又想繼續保持當前狀態很難。

2

拖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參加培訓課時,老師講的ppt內容一多,來不及看,我們習慣用手機拍照,等回去再慢慢琢磨。

結果培訓一結束後,任務也完成了,回去就沒那個心思去看。照片就一直存在手機裡了,好像壓根就沒那麼一回事,存著就好,以後有需要能看。

流覽網頁時,發現比較感興趣的,想想以後可能會用到,就右鍵收藏,添加到書簽。可下次真的需要用到時,也得找半天,印象也比較模糊了,只是知道個大概,實際效果可想而知,始終變不成自己的東西。

拖延是人的一種牢固的心理習慣和行為習慣。

長期形成的壞習慣想改變,但往往又被這種習慣牢牢支配而難以擺脫。心理學家派希爾說:“習慣會變成無意識的大腦運作過程。如果長時間拖延,人們便會從根本上習慣性地保持這種狀態。”

拖延時常表現,眼前明明有堆積成山的事情要做,卻遲遲沒有邁出腳步,總是找各種藉口安慰自己,去搞其他讓自己比較舒適的事,比如我,先玩一會兒遊戲,等會我就要集中精力做事了,

現在我要先放鬆一下。

心理學家蜜雪兒教授認為人的大腦存在兩個系統:“冷系統”和“熱系統”。這兩個系統就是意志力與誘惑交戰的戰場。“冷系統”的區域在我們的前額,它是理性的、自我控制的,它更高瞻遠矚,能為更長遠的利益考慮。而“熱系統”的區域在海馬回和邊緣系統附近,一旦誘惑出現,這個系統就會被啟動,我們變得急躁而短視,只管現在滿足,不管將來。

3

什麼叫做拖延症?毋庸置疑,拖延症會推遲,但並不是所有的推遲都屬於拖延症。那些沒有造成損失或者本來就無法避免的延遲是不能稱為拖延的。比如,我曾說我要堅持日更,可有時週末有事要外出,不得不斷更,如果我捶胸頓足,自責自己,那並不應該。

日更只是我對自己的一個期望,實際上每週發文五篇已經是我的上線,如果要堅持每週七篇,有時時間不允許。這種並不屬於拖延。比如我的某某平臺購物車裡的寶貝一直拖到失效都沒付款,一直想找個時間出去旅遊結果遲遲未實現,沒有釀成實際惡果或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避免的情況都不足以誇大為“拖延症”。

我們傾向於將拖延症當作是一個個人缺陷,比如它通常被認為是能力低下、無責任感、不靠譜的表現,因此拖延症患者很容易產生自責和愧疚的心理,時刻在意他人的評價和遭受內心的拷問。其實拖延並沒有那麼十惡不赦,它是一種常見現象,且能夠被自我調節。如果從心理上就認同自己是拖延症,可能就真的很難擺脫了。

4

拖延最可怕的是既不願意做手頭的任務,也不想做任何其他的事情,比如你晚上本來要寫文案的,因為客戶已經在催了。而你卻繼續看著熱播的電視劇,在廣告期間,還不忘刷一刷朋友圈,看看有沒人找你,看看今天發佈的動態有幾個點贊了,有多少人評論了,還有哪位朋友去旅遊了,哪位曬幸福了。

深入透徹地分析拖延症的成因,是為了戰勝它。我原本也是做事比較拖延的人,如何克服拖延,根據個人經驗,提出幾點看法:

01、目標清晰明確

這裡的目標是階段性目標,比如我今天工作上要完成那些事,那些是緊急重要的,要優先處理。那些是重要不緊急的,對於緊急重要的事毋庸置疑不能拖了,拖了你只有挨駡的份了。

02、將目標拆分

對於緊急重要的,如果有難度,要學會將目標拆分。不至於有些無從著手,而望而生畏。為了不讓自己在忙碌中喪失信心,我們需要將目標分解,通過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來不斷激勵自己,將長距離劃分為若干個距離段,逐一突破,避免延誤。

03、合理預估時間

我們往往對做一件事需要的時間估計不足。有次我專案中有個bug要處理,覺得半個小時就能搞定,結果遲遲未處理,到真的做起來,卻花了兩個多小時,勉強解決了。如果能學會合理預估,也就少點緊迫感,催促自己早點執行。

04、注意勞逸結合。

番茄鐘是個非常不錯的行動方式,每次工作25分鐘,大腦還沒疲倦就已經完成一個小流程,自己也會因為開始行動而有成就感。工作上我們也需要為自己打氣加油。每完成一個番茄鐘,就站起來動一動,喝口水,走一走。

千萬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留到明天。

—— 佛蘭克林

對於培訓課,能現場理解儘量理解,儘量不要有把東西搬回去,在慢慢琢磨的心理。適當的給予自己一種緊迫感,我們之所以喜歡拍照存到手機裡,大多數是認為我們回去還有時間,沒必要現在立馬完成,殊不知這樣可能得花更多的精力去完成。

如果說金錢是商品的價值尺度,那麼時間就是效率的價值尺度。因此對於一個辦事缺乏效率者,必將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培根

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不怕麻煩,麻煩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而消失,相反會更嚴重。當麻煩更嚴重,又更想回避,更想拖延了,這樣很容易就形成惡性循環的情形。戒掉拖延,從你當前做的事開始。

[END]

而“熱系統”的區域在海馬回和邊緣系統附近,一旦誘惑出現,這個系統就會被啟動,我們變得急躁而短視,只管現在滿足,不管將來。

3

什麼叫做拖延症?毋庸置疑,拖延症會推遲,但並不是所有的推遲都屬於拖延症。那些沒有造成損失或者本來就無法避免的延遲是不能稱為拖延的。比如,我曾說我要堅持日更,可有時週末有事要外出,不得不斷更,如果我捶胸頓足,自責自己,那並不應該。

日更只是我對自己的一個期望,實際上每週發文五篇已經是我的上線,如果要堅持每週七篇,有時時間不允許。這種並不屬於拖延。比如我的某某平臺購物車裡的寶貝一直拖到失效都沒付款,一直想找個時間出去旅遊結果遲遲未實現,沒有釀成實際惡果或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避免的情況都不足以誇大為“拖延症”。

我們傾向於將拖延症當作是一個個人缺陷,比如它通常被認為是能力低下、無責任感、不靠譜的表現,因此拖延症患者很容易產生自責和愧疚的心理,時刻在意他人的評價和遭受內心的拷問。其實拖延並沒有那麼十惡不赦,它是一種常見現象,且能夠被自我調節。如果從心理上就認同自己是拖延症,可能就真的很難擺脫了。

4

拖延最可怕的是既不願意做手頭的任務,也不想做任何其他的事情,比如你晚上本來要寫文案的,因為客戶已經在催了。而你卻繼續看著熱播的電視劇,在廣告期間,還不忘刷一刷朋友圈,看看有沒人找你,看看今天發佈的動態有幾個點贊了,有多少人評論了,還有哪位朋友去旅遊了,哪位曬幸福了。

深入透徹地分析拖延症的成因,是為了戰勝它。我原本也是做事比較拖延的人,如何克服拖延,根據個人經驗,提出幾點看法:

01、目標清晰明確

這裡的目標是階段性目標,比如我今天工作上要完成那些事,那些是緊急重要的,要優先處理。那些是重要不緊急的,對於緊急重要的事毋庸置疑不能拖了,拖了你只有挨駡的份了。

02、將目標拆分

對於緊急重要的,如果有難度,要學會將目標拆分。不至於有些無從著手,而望而生畏。為了不讓自己在忙碌中喪失信心,我們需要將目標分解,通過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來不斷激勵自己,將長距離劃分為若干個距離段,逐一突破,避免延誤。

03、合理預估時間

我們往往對做一件事需要的時間估計不足。有次我專案中有個bug要處理,覺得半個小時就能搞定,結果遲遲未處理,到真的做起來,卻花了兩個多小時,勉強解決了。如果能學會合理預估,也就少點緊迫感,催促自己早點執行。

04、注意勞逸結合。

番茄鐘是個非常不錯的行動方式,每次工作25分鐘,大腦還沒疲倦就已經完成一個小流程,自己也會因為開始行動而有成就感。工作上我們也需要為自己打氣加油。每完成一個番茄鐘,就站起來動一動,喝口水,走一走。

千萬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留到明天。

—— 佛蘭克林

對於培訓課,能現場理解儘量理解,儘量不要有把東西搬回去,在慢慢琢磨的心理。適當的給予自己一種緊迫感,我們之所以喜歡拍照存到手機裡,大多數是認為我們回去還有時間,沒必要現在立馬完成,殊不知這樣可能得花更多的精力去完成。

如果說金錢是商品的價值尺度,那麼時間就是效率的價值尺度。因此對於一個辦事缺乏效率者,必將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培根

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不怕麻煩,麻煩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而消失,相反會更嚴重。當麻煩更嚴重,又更想回避,更想拖延了,這樣很容易就形成惡性循環的情形。戒掉拖延,從你當前做的事開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