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動輒揮舞專利大棒折射格力商業模式轉型焦慮

一樁公案近期擾得家電江湖沸沸揚揚。格力就美的兩個型號空調提起專利訴訟,分別索賠5000萬元和1000萬元。美的方面迅速反擊,對格力提起3項專利訴訟,索賠4000萬元。目前,上述案件均被有關法院受理。

這已經不是格力第一次就專利攻訐美的。通過梳理媒體報導可以發現,近年來格力向其空調領域最大競爭對手發難的頻率越來越高,名目也從專利擴散至“挖角”、“學術”等等不一而足。特別是2012年之後,類似的戲碼每年都會上演。

吊詭的專利戰

吊詭之處在於,隨著事件的發酵,大家會發現,最終成為媒體和社會輿論“暴風眼”的卻往往不是被攻擊者。事件一步步演化後,

證據論斷及其背後的是否曲直都變得不再重要,誰在做才更吸引眼球,這一幕似曾相識。吃瓜群眾希望探個究竟,走在“網紅”路上的董明珠又要唱哪出;媒體熱議的是,格力是否在借空調銷售旺季進行炒作。專利落為攻擊的“外衣”,訴訟淪為口水仗,不論結果如何,精於計算的格力得到的似乎總是比失去的多。如一名網友所言,好歹省了廣告費。

由此想起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日前在解讀中國經濟這個宏大命題時,

提出的概念——“中國企業的2.0時代”。如果說中國企業的1.0時代,標誌是大企業的崛起;那麼2.0時代,產生偉大的企業則成為標準。度量“偉大”的指標不僅有盈利能力、價值創造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可持續的具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在通往偉大之前,完成規模積累的中國大企業還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對於這條進階路徑,

美的、海爾、格力都在尋找。格力通過專利“怒”美的,表面上是利益之爭,實質卻是商業模式轉型升級導致的路徑之爭。相比前兩者,格力在觸及業績天花板後的探索收效甚微。落後導致動輒“拔刀相向”,凡事怒在前,爭在後,這種“爭”就多了目的性,透出商業模式轉型的焦慮和無奈。例如2013年年底那場天價賭局,格力同樣是爭口氣,四年後卻發現自身的問題要比賭局更大。

低品質訴訟破壞創新

此次格力起訴美的涉及的是關於“產品形狀、構造”的實用新型專利,創新價值並不算高。有業內人士指出,相對發明專利,有更多的宣告無效案例。追溯格力以往動用專利武器,多為來時氣勢洶洶去時無聲無息。頻繁的低品質專利訴訟,不僅無助於企業自身真正的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反而會滋生採用非常規方式破壞競爭的不良風氣。

專利的本意是以公開換保護、促進創新,過度使用甚至濫用專利,只會越來越偏離專利制度設立的初衷。並不是所有專利持有者都迷戀專利霸權,比如特斯拉就宣佈過開放專利,“我們的所有專利都歸你了”。近年來,大量家電企業努力踐行創新升級,中國家電業的技術研發能力不斷進步。一旦智慧財產權成為鼓勵技術壟斷的工具,將會降低專利的社會價值,對市場後來的創新者形成阻礙,破壞家電行業正在形成的良好創新環境。

蘋果也喜歡四處開火打專利戰,因為智慧財產權是其保持核心競爭力和高額利潤的基礎。相較而言,白電企業對技術的要求並沒有這麼高。格力大力宣傳的1HZ變頻技術就曾被舉報“完全不考慮實際需求, ,是一種脫離國家標準的偽創新”,事實證明所謂的“掌握核心科技”並非獨特的超越競爭對手的專利和技術,更像一句廣告詞。

事實上,綜合多方的資料,美的在專利方面對格力已經形成壓制。根據湯森路透2016年報告,美的專利在全球範圍內家電和廚電行業排名第一。在“2016年廣東省專利創新企業20強”中,美的位列家電行業第一。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官網資料顯示,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美的在空調領域F24F類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數量位列空調領域第一。正因為如此,在格力此次提出專利訴訟後,美的立刻強勢進行反擊,透露出很強的自信和底氣。

圖為湯森路透《2016全球創新報告》,在2015年全球家電和廚電專刊中美的列第一

耐人尋味的還有時間點和打擊對象的選擇,該案被訴侵權產品為“製冷王”系列空調,系美的於2015年年中所發佈的空調產品,格力提起訴訟卻在兩年後,且恰逢空調銷售旺季。一年前,格力舉報美的學術造假,同樣選在了春節前的促銷季。除了在空調領域難分伯仲的老對手美的,格力這次還將炮口瞄準了空調市場潛在的新威脅奧克斯。這樣來看,格力的“小題大做”儼然是項莊舞劍,期望的效果是借智慧財產權之名把產品競爭和市場競爭導向輿論戰,以阻遏一切可能構成實質市場威脅的競爭對手。

轉型不得的焦慮

透過格力訴訟美,我們看到是格力與日俱增的經營壓力和商業模式轉型中求而不得的深深焦慮。

根據2016年半年報,美的與格力的空調業務營收差距不到80億元。2015年,美的還曾一度實現反超。空調行業美的、格力兩強領先的格局已經基本穩定。這種均勢對於格力反而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占整體業務大頭的空調業務不僅無法甩開對手,還有被奧克斯等新勢力分食市場的危險。另一方面,在總體營收上漸漸被美的拉開距離。2014年兩者的營業收入美的稍稍領先,但到2016年,美的集團的營收已經超過格力電器500億元。

營收的差距直接映射出兩家企業商業轉型的成敗。今年三月,美的宣佈要從家電巨頭轉型科技集團。在此之前,其新產業戰略已經漸次展開,通過包括收購庫卡、高創等科技公司的一系列海外佈局和集團內部的產業鏈整合,構建起全球經營的新通道。與此對應的是營收的穩步快跑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反觀格力,在專業定位的經營思路觸碰到業務天花板後,戰略方向模糊且搖擺,收購珠海銀隆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以失敗收場,在智慧手機市場的努力則幾乎成了笑話。格力前董事長朱江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如果沒有退休,可能不會讓格力造手機、造車。盲目擴張給格力帶來的直接後果是焦慮,焦慮則出錯。

根據2016年報,兩家公司的業務格局已經“分岔”,格力空調業務的營收占比約為79%,美的這一比例僅為41.8%。前者仍為一家空調產品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而後者正在轉型為一家跨國的多元化集團。這意味著,未來格力依靠單一空調業務試圖上沖2000億元的最大攔路虎是美的,而年內營收將衝破2000億元的美的向全球科技集團邁進的視野裡或將沒有格力。

劉俏教授從其認知角度分析了中國企業的2.0時代,簡言之即認識高度決定行為高度,企業家要確實去思考去尋找,什麼樣的行業、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能夠在未來讓自己處於競爭的高峰。一場專利之爭或許不能完全看清某個企業的走向,但可以標注一個企業未來所處的高度。

破壞家電行業正在形成的良好創新環境。

蘋果也喜歡四處開火打專利戰,因為智慧財產權是其保持核心競爭力和高額利潤的基礎。相較而言,白電企業對技術的要求並沒有這麼高。格力大力宣傳的1HZ變頻技術就曾被舉報“完全不考慮實際需求, ,是一種脫離國家標準的偽創新”,事實證明所謂的“掌握核心科技”並非獨特的超越競爭對手的專利和技術,更像一句廣告詞。

事實上,綜合多方的資料,美的在專利方面對格力已經形成壓制。根據湯森路透2016年報告,美的專利在全球範圍內家電和廚電行業排名第一。在“2016年廣東省專利創新企業20強”中,美的位列家電行業第一。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官網資料顯示,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美的在空調領域F24F類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數量位列空調領域第一。正因為如此,在格力此次提出專利訴訟後,美的立刻強勢進行反擊,透露出很強的自信和底氣。

圖為湯森路透《2016全球創新報告》,在2015年全球家電和廚電專刊中美的列第一

耐人尋味的還有時間點和打擊對象的選擇,該案被訴侵權產品為“製冷王”系列空調,系美的於2015年年中所發佈的空調產品,格力提起訴訟卻在兩年後,且恰逢空調銷售旺季。一年前,格力舉報美的學術造假,同樣選在了春節前的促銷季。除了在空調領域難分伯仲的老對手美的,格力這次還將炮口瞄準了空調市場潛在的新威脅奧克斯。這樣來看,格力的“小題大做”儼然是項莊舞劍,期望的效果是借智慧財產權之名把產品競爭和市場競爭導向輿論戰,以阻遏一切可能構成實質市場威脅的競爭對手。

轉型不得的焦慮

透過格力訴訟美,我們看到是格力與日俱增的經營壓力和商業模式轉型中求而不得的深深焦慮。

根據2016年半年報,美的與格力的空調業務營收差距不到80億元。2015年,美的還曾一度實現反超。空調行業美的、格力兩強領先的格局已經基本穩定。這種均勢對於格力反而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占整體業務大頭的空調業務不僅無法甩開對手,還有被奧克斯等新勢力分食市場的危險。另一方面,在總體營收上漸漸被美的拉開距離。2014年兩者的營業收入美的稍稍領先,但到2016年,美的集團的營收已經超過格力電器500億元。

營收的差距直接映射出兩家企業商業轉型的成敗。今年三月,美的宣佈要從家電巨頭轉型科技集團。在此之前,其新產業戰略已經漸次展開,通過包括收購庫卡、高創等科技公司的一系列海外佈局和集團內部的產業鏈整合,構建起全球經營的新通道。與此對應的是營收的穩步快跑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反觀格力,在專業定位的經營思路觸碰到業務天花板後,戰略方向模糊且搖擺,收購珠海銀隆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以失敗收場,在智慧手機市場的努力則幾乎成了笑話。格力前董事長朱江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如果沒有退休,可能不會讓格力造手機、造車。盲目擴張給格力帶來的直接後果是焦慮,焦慮則出錯。

根據2016年報,兩家公司的業務格局已經“分岔”,格力空調業務的營收占比約為79%,美的這一比例僅為41.8%。前者仍為一家空調產品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而後者正在轉型為一家跨國的多元化集團。這意味著,未來格力依靠單一空調業務試圖上沖2000億元的最大攔路虎是美的,而年內營收將衝破2000億元的美的向全球科技集團邁進的視野裡或將沒有格力。

劉俏教授從其認知角度分析了中國企業的2.0時代,簡言之即認識高度決定行為高度,企業家要確實去思考去尋找,什麼樣的行業、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能夠在未來讓自己處於競爭的高峰。一場專利之爭或許不能完全看清某個企業的走向,但可以標注一個企業未來所處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