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皇五帝”時期的商丘傳奇

燧皇陵

“致敬商丘古都城”探訪聚焦活動導遊示意圖,奠定華夏根基,留下諸多歷史遺跡;帝嚳之子閼伯(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任“火正”,觀星授時,被尊為“火神”,世代傳頌。

尋根探源,讓我們暫且繞開古城今生的厚重繁華,走進五千年前的“往世”,感受商丘古都城遠古時期的不老傳奇。

燧人氏 “三皇”之首的不老神話

出商丘古城向西南1.5公里,有燧皇陵,是“三皇”之首燧人氏的陵墓。燧人氏是距今一萬年前的氏族首領,他因發明人工取火被尊為“燧皇”。

步入燧皇陵景區,大門兩側的“開萬象之光,聖火於斯發軔;列三皇之首,宗風在此傳薪”的對聯和燧人氏高舉火把的雕塑,讓人聯想到遠古時期,燧人氏在這裡發明了鑽木取火,開創華夏最早文化源頭——火文明;一塊塊刻著“華夏第一火種”“華夏文明之光”“人類文明之火”的石碑默默訴說著後人對於燧人氏的崇敬。

穿過石牌坊和兩側整齊排列著龍、鳳、麒麟、石人、石馬等石像生的神道,燧人氏披獸皮、樹葉的坐像映入眼簾。繞過坐像,沿陵前臺階而上,就是莊嚴肅穆的燧人氏墓。燧人氏墓高13.9米,整個墓塚占地15畝,欄杆選用較為貴重的漢白玉雕刻而成。墓塚前有一通高大的贔屭座龜駝巨碑,著名歷史學家俞偉超先生書寫的“燧人氏陵”四個大字鐫刻其上。

環陵一周,有用漢白玉雕刻的18幅浮雕,分別為盤古開天、無火悲音、自然之火、鴞鳥啄燧、鑽木取火、火化腥臊、聖火取暖等,這些浮雕和文字向世人展示了從燧人氏發明火到現代火的運用。

商丘歷代流傳著關於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的神話傳說。其中之一是說,遠古時期的商丘是一片山林,燧人氏帶領他的部落生活在這裡。有一次燧人氏帶領大家捕獵,

發現一群野獸,就一起追趕。野獸跑得很快,他們追不上,就擲石頭砸。石頭和山石相撞,迸出火星來。火星燃著了天然火留下的木葉炭質和枯枝敗葉,突然著起火來,人們都嚇得不敢追了。火越燃越大,有的野獸被燒死、燒焦。大火熄滅後,人們發現了被燒熟的野獸,便撕燒熟的野獸肉吃,發現沒有腥臊的味道,而且很香,實在比生肉好吃。他們受石頭相擊可以生火的啟發,
以後便擊石取火。從此,人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燧人氏是有史料記載的人工取火的信史人物。《世本·作篇》中說“燧人造火”。《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古老的典籍記載了燧人氏鑽木取火的豐功偉績。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載:“燧皇陵:在閼伯台西北,相傳為燧人氏葬處。”看來,燧人氏創造中華火文明與商丘是有直接關係的。

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三皇之首”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教人食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燧人氏的創造和貢獻,讓史前的商丘成為一塊文明向八方流淌的高地。

說到“三皇五帝”,《尚書大傳》《風俗通引》等古籍都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作為“五帝”。除了“三皇之首”燧皇,“三皇”中另外“兩皇”——伏羲氏“戲皇”和炎帝神農氏“農皇”留下的遺跡也都在商丘古城周邊,一個在周口淮陽縣有伏羲太昊陵、一個在柘城大仵鄉有炎帝朱襄氏陵。

淮陽是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建都和長眠之地,離商丘有110餘公里。太昊伏羲陵的“淮陽古廟會”歷史悠久,從古到今香火不斷,成為一道文化特色濃郁的民間文化盛宴。炎帝朱襄氏為上古時期重要的部族首領,“三皇之一”的“農皇”。他發明五弦元瑟,開禮樂文明之先河;他調節陰陽,促進百物生長,是中原農業文明的開拓者。據史料記載,炎帝在位70年,死後葬于朱野(今柘城縣縣城東十裡大仵鄉朱堌寺村),世代祭祀。如今,炎帝朱襄氏在柘城的歷史文化遺存豐厚,文物遺跡主要有朱襄陵、朱襄王廟遺址,與旖旎的柘城北湖、大仵朱堌寺、皂角樹構成了內涵厚重的“朱襄文化”。

一陵一台 華夏火文明在這裡引燃

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讓人類告別茹毛飲血時代,開啟文明新紀元。除此之外,商丘之所以被命名為“中國火文化之鄉”,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歷史遺存,就是與燧皇陵一路之隔的閼伯台。

出燧皇陵向正東200米,就是供奉中華火神閼伯的閼伯台。閼伯,名契,是帝嚳的兒子、帝堯的異母弟弟,他的生母為簡狄,出生於上古時代的商丘。

據《商丘縣誌》記載:“閼伯台在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台高八十尺,週二百步。”閼伯台如墓狀,夯土築成,閼伯臺上有閼伯廟,又稱閼伯祠,為元代建築。廟宇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明清以來,幾經修葺。

《左傳》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閼伯台是閼伯觀大火星紀時之台,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天文臺之一。

大火星又稱為“商星”,是因為商祖閼伯擔任了火正的官職,又是他發現了大火星運行的規律,制定了後來人們所說的“殷曆”,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商星”。正是因為閼伯對人類的這一偉大貢獻,無論是殷人的後裔或其他地方的人都對他非常崇敬,並把他作為神來崇拜。《國語·晉語四》記載說:“吾聞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閼伯之星也,實紀商人。”商族和以後商國的人就把大火星的天象變化作為禍福降臨的預兆。

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推動著人類的文明進步。在上古時期,就設立了專門管火的官職——火正。火正是有文字記載以來對火官的最早稱呼,最早創制於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時期,而閼伯則是帝堯時期的火正。由於閼伯“祀火星而主火正”,一生不辭勞苦造福黎民百姓,後人非常敬仰他,把他當做火神祭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演變為從人間之官“火正”到民間之神“火神”的轉化,於是後人又稱閼伯台為火星台、火神台。商丘閼伯台廟會歷經千年而不衰,如今成為商丘每年春節的一大盛事。

火,作為一種神聖的力量,蘊藏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燧人氏在商丘鑽木取火,是人類開始主動掌握火的時代的開始,燧人氏在這裡燃起了中華民族第一把神聖之火,並用這把聖火將中華民族帶進了文明時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商丘民間都有恭祭中華火祖“燧皇”的傳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閼伯“主火正”與燧人氏“鑽木取火”間隔上萬年之遙,但由於火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影響巨大,火文化的不息傳承讓後人記住了這兩個偉大的名字,並將他們與火連在一起。宋代詩人劉攽寫過這樣熱情洋溢的詩句:“天祚吉土,曰惟商丘;崇崇商丘,大火主兮。”意為上天賜給君主風水寶地,商丘這個地方的太陽最好;高大尊貴的商丘,被大火主宰著。如今在商丘古城西南角的燧皇陵、閼伯台,一路之隔,一陵一台,承載的不僅僅是商丘歷史文化的厚重與榮耀,更是中國火文明的立體再現。2005年7月15日,第十屆全國體育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在此採集火種。2009年3月1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北京舉行隆重的授牌儀式,正式把“中國火文化之鄉”“中國火文化研究中心”兩塊牌匾授予商丘古城所在的睢陽區。

帝嚳 居中“五帝”奠定華夏根基

出燧皇陵,驅車商丘城南25公里,這裡有一個以帝嚳高辛氏的名字命名的集鎮——高辛鎮。高辛鎮西北不遠,有一座高大的墳塋,這就是帝嚳高辛氏墓,也稱帝嚳陵。

帝嚳是上古時期“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是黃帝長子玄囂的孫子,他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他們對中華民族文明史及姓氏文化的形成,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史記·五帝本紀》和《帝王世紀》載:帝嚳“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相傳,帝嚳從小投師于高人(柏昭),學得了豐富的知識,德行高尚,聰明能幹;15歲被顓頊帝選為助手,幫助顓頊帝治理天下有功,被封于辛(今睢陽區高辛鎮);30歲繼承顓頊帝位,為天下共主,以亳(今商丘)為都城。帝嚳仁德而威嚴,溫和而守信,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這在當時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勞,因此獲得各部落首領和天下百姓的擁戴。

帝嚳在位70年,享壽105歲,在位期間,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成就一代聖賢名君。在高辛鎮周邊,關於帝嚳的神話傳說不勝枚舉。傳說帝嚳四個妃子為他生了四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振聾發聵的人物:薑嫄所生的棄(即後稷),是周朝始祖;簡狄所生的契(閼伯),是商的始祖;慶都所生的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常儀所生的摯,在帝嚳死後繼承了他的帝位,只是沒過幾年,他就將帝位禪讓給了堯。

尋訪中,我們來古城西南18公里處的婁店鄉周莊村,這裡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古代人類居住的降隆堌堆遺址。據傳,這是高辛氏帝嚳分封給其子堯的居住地。從地理位置上看,降隆堌堆遺址南與高辛鎮之帝嚳陵呈南北直線,北與火神居住地閼伯台遙遙相望。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在這裡發掘出龍山文化文物及殷商、春秋戰國和漢代器物,證明那裡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古代人類的居住遺址。

中華民族注重慎終追遠,重視恭祭祖先,從古至今,帝嚳陵香火一直都非常旺。史料記載,原帝嚳陵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殿東庭院內有更衣廳,以供過路官員及地方官員更衣祭祀和休息。廟堂內中央有一口水井,梁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井水蕩漾。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被人們譽為“靈井”。

時光流逝,風雲變幻,原來的帝嚳祠及廟堂現已無有蹤影。尋訪中,在帝嚳陵東側,我們見到一塊明代石碑,碑上可見“明嘉靖四十一年,歸德郡之南四十五裡許,有鎮曰高辛……”等字樣,詳細記錄了明代嘉靖年間重修帝嚳陵的歷史。在原址上重修的帝嚳陵好似一座小土山,高大肅穆,佇立在帝嚳陵前,緬懷追思這位上古時期的聖賢之君,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陵前高聳的石碑昭示著他的英靈,他施恩於民、造福于民的賢德仍在世間傳頌。

睢陽區高辛鎮原文化站站長武新華說:“每年春節期間,在帝嚳陵廣場上,人們會以廟會的形式來紀念這位華夏始祖。商丘周邊的寧陵、柘城、虞城、夏邑、永城,山東省的曹縣、單縣,安徽省的亳州,江蘇省的徐州等周邊縣市的百姓和商家也紛至遝來,祈福拜祭。”

距帝嚳陵西北約1公里的高辛鎮潘廟村有帝嚳王殿,殿后建有帝嚳賞花宮。當地人說,相傳上古時期,這裡是帝嚳的後花園,《詩經》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只是對帝嚳次妃簡狄如何吞食鳥卵受孕,生下後來被稱為商的始祖契(即閼伯),有不同的傳說版本。

商丘,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五帝”除帝嚳、帝堯之外的其他“三帝”都與商丘有很深的關係。相傳黃帝部落向西遷移和由西東歸的過程中多次駐足商丘。在虞城縣西北18公里黃河故道南岸的古王集鄉倉頡小學後邊,有一個高大的墳墓,一通古老的石碑上刻著“古倉頡墓”四個大字,這便是“中華文字祖”、黃帝史官倉頡之墓。關於帝顓頊,《晉書·地理上》記載,帝顓頊“始自窮桑,而徙邑商丘”,據專家考證,這裡說的商丘,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舜帝的兒子商均出生在商丘,被封在商丘,現在虞城縣利民鎮楊莊村有商均墓風景區。史料記載,舜做國君幾十年,在身體衰老的時候,並沒有讓自己的兒子商均繼承,而是傳給了因治理洪水有功、深受人民愛戴的禹,被世人所傳頌。如今商丘古城東北20公里處,傳說還有夏禹之後,洪水退去而形成的大澤遺址——孟渚澤。

翻閱商丘的歷史畫卷,踏尋商丘的文明足跡,商丘歷史的輝煌、文化的燦爛令人感歎。從“三皇之首”燧人氏、炎帝朱襄氏到“五帝”之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華夏民族的史前先祖,都在此留下了追求文明、恩澤先民的足跡,火文化代代相傳並不斷完善,華夏文明由此拉開序幕。

相傳為燧人氏葬處。”看來,燧人氏創造中華火文明與商丘是有直接關係的。

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三皇之首”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教人食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燧人氏的創造和貢獻,讓史前的商丘成為一塊文明向八方流淌的高地。

說到“三皇五帝”,《尚書大傳》《風俗通引》等古籍都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作為“五帝”。除了“三皇之首”燧皇,“三皇”中另外“兩皇”——伏羲氏“戲皇”和炎帝神農氏“農皇”留下的遺跡也都在商丘古城周邊,一個在周口淮陽縣有伏羲太昊陵、一個在柘城大仵鄉有炎帝朱襄氏陵。

淮陽是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建都和長眠之地,離商丘有110餘公里。太昊伏羲陵的“淮陽古廟會”歷史悠久,從古到今香火不斷,成為一道文化特色濃郁的民間文化盛宴。炎帝朱襄氏為上古時期重要的部族首領,“三皇之一”的“農皇”。他發明五弦元瑟,開禮樂文明之先河;他調節陰陽,促進百物生長,是中原農業文明的開拓者。據史料記載,炎帝在位70年,死後葬于朱野(今柘城縣縣城東十裡大仵鄉朱堌寺村),世代祭祀。如今,炎帝朱襄氏在柘城的歷史文化遺存豐厚,文物遺跡主要有朱襄陵、朱襄王廟遺址,與旖旎的柘城北湖、大仵朱堌寺、皂角樹構成了內涵厚重的“朱襄文化”。

一陵一台 華夏火文明在這裡引燃

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讓人類告別茹毛飲血時代,開啟文明新紀元。除此之外,商丘之所以被命名為“中國火文化之鄉”,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歷史遺存,就是與燧皇陵一路之隔的閼伯台。

出燧皇陵向正東200米,就是供奉中華火神閼伯的閼伯台。閼伯,名契,是帝嚳的兒子、帝堯的異母弟弟,他的生母為簡狄,出生於上古時代的商丘。

據《商丘縣誌》記載:“閼伯台在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台高八十尺,週二百步。”閼伯台如墓狀,夯土築成,閼伯臺上有閼伯廟,又稱閼伯祠,為元代建築。廟宇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明清以來,幾經修葺。

《左傳》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閼伯台是閼伯觀大火星紀時之台,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天文臺之一。

大火星又稱為“商星”,是因為商祖閼伯擔任了火正的官職,又是他發現了大火星運行的規律,制定了後來人們所說的“殷曆”,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商星”。正是因為閼伯對人類的這一偉大貢獻,無論是殷人的後裔或其他地方的人都對他非常崇敬,並把他作為神來崇拜。《國語·晉語四》記載說:“吾聞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閼伯之星也,實紀商人。”商族和以後商國的人就把大火星的天象變化作為禍福降臨的預兆。

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推動著人類的文明進步。在上古時期,就設立了專門管火的官職——火正。火正是有文字記載以來對火官的最早稱呼,最早創制於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時期,而閼伯則是帝堯時期的火正。由於閼伯“祀火星而主火正”,一生不辭勞苦造福黎民百姓,後人非常敬仰他,把他當做火神祭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演變為從人間之官“火正”到民間之神“火神”的轉化,於是後人又稱閼伯台為火星台、火神台。商丘閼伯台廟會歷經千年而不衰,如今成為商丘每年春節的一大盛事。

火,作為一種神聖的力量,蘊藏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燧人氏在商丘鑽木取火,是人類開始主動掌握火的時代的開始,燧人氏在這裡燃起了中華民族第一把神聖之火,並用這把聖火將中華民族帶進了文明時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商丘民間都有恭祭中華火祖“燧皇”的傳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閼伯“主火正”與燧人氏“鑽木取火”間隔上萬年之遙,但由於火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影響巨大,火文化的不息傳承讓後人記住了這兩個偉大的名字,並將他們與火連在一起。宋代詩人劉攽寫過這樣熱情洋溢的詩句:“天祚吉土,曰惟商丘;崇崇商丘,大火主兮。”意為上天賜給君主風水寶地,商丘這個地方的太陽最好;高大尊貴的商丘,被大火主宰著。如今在商丘古城西南角的燧皇陵、閼伯台,一路之隔,一陵一台,承載的不僅僅是商丘歷史文化的厚重與榮耀,更是中國火文明的立體再現。2005年7月15日,第十屆全國體育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在此採集火種。2009年3月1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北京舉行隆重的授牌儀式,正式把“中國火文化之鄉”“中國火文化研究中心”兩塊牌匾授予商丘古城所在的睢陽區。

帝嚳 居中“五帝”奠定華夏根基

出燧皇陵,驅車商丘城南25公里,這裡有一個以帝嚳高辛氏的名字命名的集鎮——高辛鎮。高辛鎮西北不遠,有一座高大的墳塋,這就是帝嚳高辛氏墓,也稱帝嚳陵。

帝嚳是上古時期“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是黃帝長子玄囂的孫子,他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他們對中華民族文明史及姓氏文化的形成,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史記·五帝本紀》和《帝王世紀》載:帝嚳“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相傳,帝嚳從小投師于高人(柏昭),學得了豐富的知識,德行高尚,聰明能幹;15歲被顓頊帝選為助手,幫助顓頊帝治理天下有功,被封于辛(今睢陽區高辛鎮);30歲繼承顓頊帝位,為天下共主,以亳(今商丘)為都城。帝嚳仁德而威嚴,溫和而守信,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這在當時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勞,因此獲得各部落首領和天下百姓的擁戴。

帝嚳在位70年,享壽105歲,在位期間,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成就一代聖賢名君。在高辛鎮周邊,關於帝嚳的神話傳說不勝枚舉。傳說帝嚳四個妃子為他生了四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振聾發聵的人物:薑嫄所生的棄(即後稷),是周朝始祖;簡狄所生的契(閼伯),是商的始祖;慶都所生的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常儀所生的摯,在帝嚳死後繼承了他的帝位,只是沒過幾年,他就將帝位禪讓給了堯。

尋訪中,我們來古城西南18公里處的婁店鄉周莊村,這裡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古代人類居住的降隆堌堆遺址。據傳,這是高辛氏帝嚳分封給其子堯的居住地。從地理位置上看,降隆堌堆遺址南與高辛鎮之帝嚳陵呈南北直線,北與火神居住地閼伯台遙遙相望。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在這裡發掘出龍山文化文物及殷商、春秋戰國和漢代器物,證明那裡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古代人類的居住遺址。

中華民族注重慎終追遠,重視恭祭祖先,從古至今,帝嚳陵香火一直都非常旺。史料記載,原帝嚳陵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殿東庭院內有更衣廳,以供過路官員及地方官員更衣祭祀和休息。廟堂內中央有一口水井,梁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井水蕩漾。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被人們譽為“靈井”。

時光流逝,風雲變幻,原來的帝嚳祠及廟堂現已無有蹤影。尋訪中,在帝嚳陵東側,我們見到一塊明代石碑,碑上可見“明嘉靖四十一年,歸德郡之南四十五裡許,有鎮曰高辛……”等字樣,詳細記錄了明代嘉靖年間重修帝嚳陵的歷史。在原址上重修的帝嚳陵好似一座小土山,高大肅穆,佇立在帝嚳陵前,緬懷追思這位上古時期的聖賢之君,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陵前高聳的石碑昭示著他的英靈,他施恩於民、造福于民的賢德仍在世間傳頌。

睢陽區高辛鎮原文化站站長武新華說:“每年春節期間,在帝嚳陵廣場上,人們會以廟會的形式來紀念這位華夏始祖。商丘周邊的寧陵、柘城、虞城、夏邑、永城,山東省的曹縣、單縣,安徽省的亳州,江蘇省的徐州等周邊縣市的百姓和商家也紛至遝來,祈福拜祭。”

距帝嚳陵西北約1公里的高辛鎮潘廟村有帝嚳王殿,殿后建有帝嚳賞花宮。當地人說,相傳上古時期,這裡是帝嚳的後花園,《詩經》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只是對帝嚳次妃簡狄如何吞食鳥卵受孕,生下後來被稱為商的始祖契(即閼伯),有不同的傳說版本。

商丘,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五帝”除帝嚳、帝堯之外的其他“三帝”都與商丘有很深的關係。相傳黃帝部落向西遷移和由西東歸的過程中多次駐足商丘。在虞城縣西北18公里黃河故道南岸的古王集鄉倉頡小學後邊,有一個高大的墳墓,一通古老的石碑上刻著“古倉頡墓”四個大字,這便是“中華文字祖”、黃帝史官倉頡之墓。關於帝顓頊,《晉書·地理上》記載,帝顓頊“始自窮桑,而徙邑商丘”,據專家考證,這裡說的商丘,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舜帝的兒子商均出生在商丘,被封在商丘,現在虞城縣利民鎮楊莊村有商均墓風景區。史料記載,舜做國君幾十年,在身體衰老的時候,並沒有讓自己的兒子商均繼承,而是傳給了因治理洪水有功、深受人民愛戴的禹,被世人所傳頌。如今商丘古城東北20公里處,傳說還有夏禹之後,洪水退去而形成的大澤遺址——孟渚澤。

翻閱商丘的歷史畫卷,踏尋商丘的文明足跡,商丘歷史的輝煌、文化的燦爛令人感歎。從“三皇之首”燧人氏、炎帝朱襄氏到“五帝”之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華夏民族的史前先祖,都在此留下了追求文明、恩澤先民的足跡,火文化代代相傳並不斷完善,華夏文明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