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何為君子?孔子的這句話總結的十分精闢!

君子,是中國古代儒家讀書人的追求,歷經兩千多年,直至今日,我們還是對於君子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嚮往。一方面,面望能完善自己,把自己打造成謙謙君子的模樣,另一方面,

也希望能夠遇到君子作為知己。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呢?

其實,早在兩千多面前,儒家創始人孔子所說的一句話,完美地概括了君子的本質,那就是《論語·雍也》中的: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句話讀第一遍的時候,會很難理解,何為文,何為史,何為質,何為野,何為彬彬,這些平常看起來很好理解的字眼為何拼湊起來就有些理解不了了?但當你經過一段時間的體會後,你就會發現,聖人之言,字字中的。

先說“質勝文則野”,質,是一種概括,一般的理解可以是質樸,樸實,

樸素,然後引申的話,這個字就是一種“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的感覺,當這種品質如果太過分的話,就會造成野的出現。野,就是行事對人根本不加思考,不走心的說話,所作所為都不遵循規律法度,野性,諸如未加開化的野蠻之流。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很天真,很隨性,但是他有時說話根本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因此就會很得罪人,因為他雖樸實,但樸實之過,
就在不加思索。

同理,“文勝質則史”,文,也是一種概括,有文化,有禮貌,這樣的人,一句話說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文氣華麗。但是,這樣的氣質過分,也不是一種好事,會導致“史”的情況的出現。史,也是一種概括,這樣性格的人,往往自命清高,不接地氣,處事為人不能誠心誠意,所作所為脫離實際,缺乏一種樸實的氣質。舉個例子,一個智商很高的人,總是看不起別人,和別人打交道是往往透露出自己的高傲不謙虛,

換句話說,情商很低,最後還是會得罪於人,就是因為他過於高高在上。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像上述兩種人那樣,兩極化,不過每個人都有其偏向,有的偏向文,有的偏向質。彬彬,就是文質的調和和兼顧,既能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對人真誠,做事不滑,不忘初心,又能夠激勵自我,向著更高更好的方向去努力奮鬥。

孔子的話,多為規勸,在今天我們仍能夠感受到他的話語所帶來的諄諄教誨,君子的思想,貫穿於他一生,也影響了千年。現代的人們從這些智慧之言中也可以領悟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適應變化多端的世界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