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發現:銀河系可能有1000億這種物質 這還是低估的

棕矮星是恒星和行星之間的產物。它品質過低,無法像太陽那樣維持穩定的氫聚變。在1995年首次發現棕矮星後,科學家很快就認識到,它是形成恒星和行星過程中的副產品。

迄今為止發現的棕矮星都和太陽很近,大約都是在1500光年內。為什麼,就是因為這些天體熱量實在太過微弱,因此,不能像發現太陽這樣星體一樣容易。大多數檢測到的都是位於其主恒星形成的區域,這些區域都相當小,密度也較低。

2006年,科學家對棕矮星進行了新的搜索,

發現在銀河系周圍的幾個星系內,包括SONYC星團,NGC1333星團,棕矮星的數量竟然超過了一半。

這好像比以前比例更高了。

為了確定NGC1333是不是出現了異常,2016年,科學家有轉向了一個更遙遠的恒星群,RCW38,這是一個高密度的恒星群,它呈現出的情況也非常不同。

RCW38距離地球5500光年,這意味著觀察到的棕矮星將更加微弱,這也就代表要發現這些棕矮星將更困難。為了得到一個清晰的圖像,科學家使用了歐洲南都太難聞台的太空望遠鏡NACO適應性光學相機,觀察了這個星群總共3小時,通關這次觀察和早期得到的資料,科學家得出了以下結論。

研究人員發現, 在 rcw 38 中有許多褐矮星--大約是恒星的一半--並意識到恒星形成的環境, 無論星系群或大或小的、密集是擁擠還是寬鬆, 對褐矮星的形成都只有很小的影響。

科學家在這些星團中發現了許多褐矮星。無論星群集群類型是什麼, 棕矮星都很常見。棕矮星在星團中與恒星一起形成, 所以我們的研究表明有大量的褐矮星存在。

我們的銀河系至少有25到1000億顆棕矮星。

有許多小的、暗的棕矮星,都沒有被發現,所以這個數字可能是一個很大的低估,而且調查證實了這些暗淡的星體是無處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