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行卷”是什麼意思?關係戶才能當上官?

唐朝是詩詞歌賦盛行的鼎盛時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盛況,其實跟當時的科舉考試有很大的關係。當時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舉考試,而是通過個人將自己的所書寫的詩詞編輯成卷軸,

然後送去京城給一些高官權貴,讓這些人幫自己舉薦給考官,考官再從中挑選出狀元,榜眼,探花。這樣的形式在當時稱為“行卷”。因為這樣的形式導致了想要考取功名的考生會一直寫詩詞,唐代也就形成了人人基本上都會吟誦詩詞的習慣。

當時詩人王維也是“行卷”的受益人。王維當時將自己的卷軸送給了唐玄宗的弟弟岐王門下,岐王也被王維的詩作驚豔到,連連讚賞。後來,他們得知了太平公主已經將狀元給了另一個人,王維心中也是無奈,但是岐王告訴他,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可能會扭轉乾坤。王維瞬間來了精神。岐王說,最近兩天,太平公主府上會辦宴會,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假扮成伶人混進去。

太平公主生平最愛的就是音樂,如果能夠博得賞識,說不定還有轉機。王維一聽,倒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自己一生所求就是能夠謀個一官半職,既然有機會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後來,王維扮成伶人混了進去,並且自己唱了一首歌,歌聲淒美,歌詞也是動人心魄,

太平公主很是欣賞,連連叫王維到自己跟前。加上旁邊的岐王說,王維不僅歌唱得好,其實寫詩也很不錯。果然引起了太平公主的好奇心,王維就將自己的詩作呈了上來,太平公主一看全都是自己平時非常喜歡的詩作,就說,這些詩詞原來都是你寫的,我看寫得這麼好還以為是古人所作。岐王在一旁說,王維此生拿著卷軸來獻給我就是想要當狀元的,你看著狀元的人選?太平公主連連說是,
這狀元一定得是王維啊。就這樣王維就順利當上了那一年的狀元。有這樣經歷的不僅是王維一人,當年的白居易也是通過“行卷”才拿的狀元。

雖說“行卷”為唐朝帶來了詩詞的鼎盛,也讓不少文人墨客能夠將自己的才會寫在卷軸上,

人人都有機會去爭個一官半職。但是這樣的機制用來當作科舉,顯然不是很理想。因為受到的管束太少,很多時候會有人通過自己的關係或者是權力網路來拉攏人才。當權者最為擔心的就是朝中有人會拉幫結派,濫用權力。這樣的人才選拔無形之中就在助長這樣的形勢發展。後來,在武則天時期,就有要求要將考生的姓名都糊上,在不知道考生姓名的前提下去選拔。但是當時並沒有將這種要求變成制度。隨著後來的發展,到了宋太宗時期,就開始正式推行“糊名考校”法。一些關係戶才算是有一些收斂,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樣的效果並不能真正杜絕考試關係戶。

但是當時並沒有將這種要求變成制度。隨著後來的發展,到了宋太宗時期,就開始正式推行“糊名考校”法。一些關係戶才算是有一些收斂,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樣的效果並不能真正杜絕考試關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