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的山水鄉愁《正是香瓜蒂落時——寧夏鹽池從治沙到拱棚種植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央廣網鹽池7月7日消息“早上5點就起來,趁著棚裡涼快,得趕緊把瓜摘了”,劉國民拿著把紅色剪刀,在綠色的秧蔓間,挑撿成熟的香瓜。去年底,他家建起了4座拱棚,現在正是第一茬香瓜成熟上市的日子。

這兩天,市里、縣上都有人訂購香瓜,劉國民都是一大早起來摘瓜,再裝箱,開車送貨。他說,要是沒治沙,拱棚根本搭不起來。

劉國民在拱棚內收穫香瓜

他家在寧夏鹽池縣趙記塘自然村。這裡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緣,

縣裡年平均降雨量220毫米,蒸發量2100多毫米。過去,這裡常年經歷風沙,村民每天醒來要做的,就是把院子裡的沙運走。劉國民說:“十多年前,風沙一來,一下就給蕎麥苗打死了。”

鹽池灘羊是當地養殖業的一塊招牌,可羊只吃草、踩踏,也讓這裡的草場一度退化、沙化,甚至出現過羊只缺草,導致乏力,十幾隻羊死在沙地裡的情況。

這樣的明沙丘過去讓不少經受風沙的村子搬空

2002年11月鹽池縣開始實行草原禁牧,種植牧草,舍飼養殖,此外,還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同時,鹽池縣還與科研機構合作,先後進行了半荒漠地區抗逆樹種選擇、鹽池沙漠化土地綜合整治試驗,篩選出了檸條、花棒、榆樹、樟子松等一批適宜生長的樹種,在流沙地上紮麥草方格固沙,

在方格內點種植耐旱沙生灌木,適當選栽檸條、沙柳等苗木。

在這期間,劉國民也承包了一片地,在過去的沙化羊道上種樹,“這是個屏障、保護,要不別說香瓜了,地裡什麼都種不了。”

隨著治沙效果的顯現,村裡的環境比以前好了,村民的地裡也能種下東西了。但是,直到去年底,主要以從事農業生產的趙記塘村村民要吃口蔬菜、水果,還得專門到集市上去買。

趙記塘村的扶貧幫扶單位——吳忠市中級人民法院派駐到當地的“第一書記”單盼龍注意到了這個情況:“如果建成拱棚,村民蔬菜可以自給自足。今年(2017)三月,農牧局的專家還指導了,說今年第一批可以種香瓜。香瓜就進行銷售,來增加收入。”

包裝好的香瓜待上市

去年底,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建議和聯繫下,劉國民和村裡的幾戶村民一共建起了10座拱棚,“幫扶單位補貼了2500元,農牧局驗收補貼1000元,扶貧辦700元,一個棚5800多塊,等於一座棚自己掏了1600。這一茬香瓜、蔬菜下來,一個棚收入三五千。”

劉國民介紹,拱棚內,引水進行滴管,解決了另一個制約當地種植業的問題——水。他說,如果不用拱棚種植,同樣的香瓜品種可能一個月後才成熟結果,而拱棚種植棚內溫度高,香瓜可以提前上市,能趕著先賣個好價錢,“早上市的香瓜價錢能多賣一倍,一年兩茬,收成也好”。

等這茬香瓜賣完,劉國民另一座拱棚裡的西瓜也要成熟了。掰下幾根頂花帶刺兒的黃瓜,他說,中午拿家裡吃去。曾經在外打工多年的劉國民,如今,守著樹林、拱棚、羊圈,盤算著要建起一個生態農莊。

2017年,鹽池縣計畫全年新增人工造林5萬畝,補播改良草原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重點扶持檸條加工示範點10個以上,發展大接杏等經果林種植3000畝,以提升生態經濟效益。

香瓜可以提前上市,能趕著先賣個好價錢,“早上市的香瓜價錢能多賣一倍,一年兩茬,收成也好”。

等這茬香瓜賣完,劉國民另一座拱棚裡的西瓜也要成熟了。掰下幾根頂花帶刺兒的黃瓜,他說,中午拿家裡吃去。曾經在外打工多年的劉國民,如今,守著樹林、拱棚、羊圈,盤算著要建起一個生態農莊。

2017年,鹽池縣計畫全年新增人工造林5萬畝,補播改良草原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重點扶持檸條加工示範點10個以上,發展大接杏等經果林種植3000畝,以提升生態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