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君子知過喜,小人聞非怒

《大學》:“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君子處眾,知過則喜。小人頑劣,聞非則怒。前文提到,自己檢視內心時,“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處所言是假借他人來自律自己之身心言行。

只要內在有什麼,必“形於外”而使自己與他人,皆能知曉。故君子不僅于“誠於中”謹慎獨處,時刻反觀內省,於“形於外”之一面,更需時時檢視,在他人嚴格的監視下,絲毫不敢懈怠。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其嚴乎”為反問句,意為“難道這樣還不是最為嚴重之事嗎”?此句與孔子語“三人行,必有吾師”相呼應。皆明示應虛心待人,以他人為師,以諸事為鏡。

君子因坦蕩心胸,謙誠待人,

無私無我,踐行道德,因而唯君子可以親民愛物,以成就他人的方式來成就自己,通過切實地實現他人之價值,通過切實地親民愛物,以彰顯仁性、德性,在仁性、德性越來越深入的彰顯中,自然地超越了自己,成就了自己。此為三綱中“親民”之真意。

佛陀臨涅槃(去世)之時,

弟子請問,如來滅後,何以為師?佛陀曰:以戒為師。佛陀所言之戒,為他在世時逐步建立起來的僧伽集體生活中所應恪守的行為規範。此類戒律為特殊之倫理,為特定環境下適用于特定人群的戒律,為特定宗教特定信仰之戒律,是他律道德,不是自律道德。唯自律道德是真實道德(因此道德之踐行可以實現生命之真、善、美,實現生命之覺醒與解脫),唯自律道德是通戒——適用於一般日常大眾之倫理。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即是真正的自律道德,是真正的適用於日常生活和普羅大眾的通戒。儒家同樣強調“以戒為師”,但其戒是性戒、心戒、無相戒、無師戒、無我戒、真常戒,因其戒起源於“誠於中,形於外”之自顯與自發,

因其戒來自於對“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的主體自覺與生命自律。

節選自潘麟導師著作《〈大學〉廣義》

關聯閱讀:

人可以騙得了天下人,但他欺騙不了自己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