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君子知過喜,小人聞非怒

《大學》:“曾子曰:‘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其嚴乎!’”

君子處眾, 知過則喜。 小人頑劣, 聞非則怒。 前文提到, 自己檢視內心時, “如見其肺肝然, 則何益矣”。 此處所言是假借他人來自律自己之身心言行。 只要內在有什麼, 必“形於外”而使自己與他人, 皆能知曉。 故君子不僅于“誠於中”謹慎獨處, 時刻反觀內省, 於“形於外”之一面, 更需時時檢視, 在他人嚴格的監視下, 絲毫不敢懈怠。

“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其嚴乎?”“其嚴乎”為反問句, 意為“難道這樣還不是最為嚴重之事嗎”?此句與孔子語“三人行, 必有吾師”相呼應。 皆明示應虛心待人, 以他人為師,

以諸事為鏡。

君子因坦蕩心胸, 謙誠待人, 無私無我, 踐行道德, 因而唯君子可以親民愛物, 以成就他人的方式來成就自己, 通過切實地實現他人之價值, 通過切實地親民愛物, 以彰顯仁性、德性, 在仁性、德性越來越深入的彰顯中, 自然地超越了自己, 成就了自己。 此為三綱中“親民”之真意。

佛陀臨涅槃(去世)之時, 弟子請問, 如來滅後, 何以為師?佛陀曰:以戒為師。 佛陀所言之戒, 為他在世時逐步建立起來的僧伽集體生活中所應恪守的行為規範。 此類戒律為特殊之倫理, 為特定環境下適用于特定人群的戒律, 為特定宗教特定信仰之戒律, 是他律道德, 不是自律道德。 唯自律道德是真實道德(因此道德之踐行可以實現生命之真、善、美, 實現生命之覺醒與解脫), 唯自律道德是通戒——適用於一般日常大眾之倫理。

“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其嚴乎”, 即是真正的自律道德, 是真正的適用於日常生活和普羅大眾的通戒。 儒家同樣強調“以戒為師”, 但其戒是性戒、心戒、無相戒、無師戒、無我戒、真常戒, 因其戒起源於“誠於中, 形於外”之自顯與自發, 因其戒來自於對“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其嚴乎”的主體自覺與生命自律。

節選自潘麟導師著作《〈大學〉廣義》

關聯閱讀:

人可以騙得了天下人, 但他欺騙不了自己

不怕念起, 就怕覺遲

慈悲出禍害, 方便出下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