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前去“美漂”的中國人,現在過得怎麼樣了?

我們往往不僅把美國想像成富裕、自由的天堂,而且把那些成功移民美國的人想像成擁有高職高薪、各項福利的生活,事實真是如此嗎?針對這個問題,許多美漂過或者見證別人美漂過的網友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奔跑的小小喵

“出來的人,總是要面子的,只會給國內說在美國的好,自己真正過得如何,都是不會講出去的,不然給人家笑話,所以國內人都覺得國外很好,都想移民。”

不似早年被“賣豬仔”的中國人飄洋過海赴美只是單純為討生活,

1979年後由中國移民赴美的家庭與個人參雜很多經濟以外的原因。

有的是為了孩子 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美國只有直系親屬可以申請其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有的是希望父母赴美幫忙帶孩子;有的是希望父母來申請美國的老人福利以協助他們 的生活等。

這些人的經濟情況並不寬裕,他們付不起高昂的房租,於是大多數人還是居住在中國城或中國城附近的“散房”內。

趙先生在居住于三藩市的哥哥申請下,攜帶妻子、兒子和女兒來到三藩市。夫婦倆已是40開外的人,他們赴美的目的主要是要讓兒子能在美國接受教育。

因為夫婦倆不會英文,也沒有什麼謀生技能,只有趙先生一人在中餐館做雜工,

一家四口“蝸居”在中國城一間100多平方英尺的簡陋“散房”內。

一張雙人床與落在上面的單人床已佔據陋室的大部分空間,床上除了有被褥外,還有報紙、書籍等雜物。

房間只有很窄的通道,通道另一邊的角落擺放著一張小餐桌和兩張折疊凳,餐桌旁的牆上釘了上、中、下三行木架,

分別擺了洗浴用品、小電鍋、吹風筒等物。

架下的三個塑膠鉤上掛著三人的毛巾等,餐桌下的牆角倒扣著兩個半新不舊的臉盆,還堆放了一些雜物。擁擠的程度令人難以相信,也不忍目睹。

目前居住在中國城“散房”的家庭多是來自中國農村且文化程度低,

缺乏當地需要之工作技能的新移民,為了生存,他們只有“蝸居”在中國城狹小的散房空間內。

當他們的經濟狀況得到改善,譬如在別的地區找到較高薪水的工作,或是其子女參加工作後,首先想到和做的事情就是改善居住環境,遷出中國城;而他們留下的空缺很快又被別的移民家庭所替代。

中國城除這些簡陋的“散房”,還有一種名為酒店,實則是酒店管理式的簡陋“散房”。由於房租相當低廉,很多從中國移民到三藩市的老人選擇居住在這些簡陋的酒店公寓內。

這些酒店公寓並非中國城專美,三藩市其它少數族裔聚居的社區,包括越南裔聚居的田德隆區,非洲裔和墨西哥裔聚居的米慎區等也有很多類似的酒店公寓。

這些“散房”和酒店公寓別說無法和中國目前城市內的房屋比美,甚至不及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多數城鎮的住房。大部分“散房”和酒店公寓的居住條件和環境十分狹小而惡劣。

有的“散房”或酒店公寓一層樓就有二三十甚至更多的住戶,狹窄的過道兩旁是一間間不足100平方英尺的火柴盒般的房子。

稍大的房子可以隔出一塊空間做客廳,放上一張餐桌和兩三張凳子;有些房子的雙人床邊只能容下一張小幾和兩張凳子。有些房間小到連一張凳子都放不下,一進門就上床。

張先生夫婦倆在中國退休後移民赴美,張先生在中國有房產,生活也十分愜意,卻因為經濟以外的原因到美國。

中國的退休金不足以支撐老兩口繼續過舒適自在的生活,為了省錢,他們租了一間酒店公寓的一個房間。

靠牆擺放的一張雙人床已佔據了房間的80%空間,床的另兩邊形成一個L字型通道,一邊放了一張小飯桌,飯桌上放著電話,另一邊則是一部電視機和堆放的雜物,經常看見出入其中的蟑螂。

這些“散房”和酒店公寓內的住房沒有各自獨立的廚房、浴室和廁所,只能使用公用的。

各家在公用廚房內燒飯、炒菜、煲湯,然後拿回各自的家內進餐;餐後又把餐具拿到公用廚房內洗刷;洗澡和入廁亦然。

住在這裡的人們必須互相遷就、互相忍讓,但矛盾和糾紛還是難以避免。

隨著新移民不斷湧入,中國城的“蝸居”現象只會日趨嚴重。這不但是華裔的痛,也是社會的痛。

三藩市是全美房租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時該市的艾理斯法案(Ellis Act)也對租戶造成不便——該法案於1985年生效,允許房東驅逐房客,終止租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由於三藩市華埠房屋的租金只有其它社區的1/3,這裡成為新移民的最佳選擇。

李明黨(Lee Ming Dang,音譯)一年前與丈夫帶著兒子、女兒從中國移居美國。現在一家四口住在長7英尺(約合2.1336米),寬7英尺的單間裡,房裡只有兩個凳子和一 個上下鋪。

全家人只能在床上休息、吃飯與睡覺。李女士和女兒睡下床,她的丈夫和兒子睡上床。

這個小小的單間月租為300美元,即使在華埠,這都是非常低的房租。李女士說,他們一家人只能負擔得起這樣的費用。李女士的丈夫沒有找到全職工作,現在是一名門衛,拿著微薄的薪水。

像李女士這樣的情況不是個案。

很多年前,華埠的新移民都是先住在廉價單人間中,等經濟富裕就搬去大一些的住所。但現在由於房租上漲且薪水漲幅有限,即使是在美國生活多年的移民也只能一直住在這種小屋中。

李萍葉(Lee Ping Yee)2004年來到美國,她和家人在廉價單人間中已居住了5年。每當女兒的朋友來訪,李萍葉就沒有地方坐,只能站在門口。

李萍葉說,這種廉價單人間經常停電,只能等到鄰居做完飯,她家才能有電,開始做晚飯。作為在美國生活10年的華裔移民,對於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李萍葉很坦然的接受。

李萍葉表示,自己沒有錢買房,甚至養育女兒都很辛苦,但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她就覺得很開心。

像很多華埠居民一樣,雖然他們英語水準和收入都有限,但他們對以後的生活仍充滿希望。

吃瓜群眾在美國

來美國5個月了,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1.為什麼來美國?

老公讀博士。我倆是屬於在國內工作幾年再考出來的,雙方家庭都屬於不富也不窮,房子車子也什麼都有了,事業發展也還可以,在國內可以過得很舒服了。

當時我們倆想換別墅想換車,到處看,我突然發現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滿足過後又是一陣空虛,然後繼續追求。我就想,既然對物質沒多大興趣了,那就追求追求精神吧。

於是我們倆辭職留學讀碩士,現在老公又讀博士。來美國是因為我們倆的專業在美國是最好的。我和老公有共同的價值觀這很重要,都崇尚知識,渴求知識,尊重學術。現在的人太浮躁,大部分的人已經看不進去書了。

2.在美國生活就很好?

我辭職後在香港英國美國生活過,每個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國內並不比美國歐洲國家差,只是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

在美國,確實空氣自然環境非常好,但無聊啊。國內呼吸著糟糕的空氣,每天忍受著擁堵的交通,但大家同時享受著大城市生活的便利,快遞的速度,外面的方便,是別的國家目前沒有的。

更不要說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我們現在是靠老公的獎學金生活,我也做點代購補貼家用,基本生活夠,但還是很艱辛的,如果不是價值觀相同,夫妻感情好,很難堅持下來。

3.想不想留在美國?

從學術方面考慮,美國在這個專業上還是世界頂尖的。老公畢業後能找到好學校任教當然好。不過我們也沒想太多,說不定回國內發展更好,各有各的好處。

他要去其他國家,比如英國找到一個教職也不是很難。我們對移民沒什麼興趣,更願意做國際人,讓自己有在任何國家工作生活的能力,到時候只是自己的選擇而已。

在下不喝酒

提起這個問題,我有很多話要說。本人出國將近十年,現在已經回國,目前在一個三線城市做著一家企業的管理工作,這個城市也是我的家鄉。

其實,美國的生活就像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邊的人想進來。因為大家都覺得觸摸不到的才是美好的。

既然是所謂的美漂,能用漂這個字,就說明著經濟實力不足以在國外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也就是說,漂的人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二代或者官二代。

有的人出國就像旅遊,有的人像探親,有的人是過客,但我是出國拼搏的那種。那麼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國家,且不說收到不公的待遇問題,就說各方面的人脈資源就已經處於輸在起跑線上的一種狀態了。

那種生活我懂,每天早上趕地鐵,一日三餐隨便將就,晚上下班了去超級市場上買一些便宜處理的東西。

其實那種日子在短期內會有一種滿足感,但時間長了你會發現當年跟你一樣大的同學他們已經買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同時還有了自己的事業。

所謂你過得不錯,只是你沒有勇氣去面對真正屬於你的生活,其中道理就跟北漂是一樣的。不排除有成功的,不排除有實現夢想的,但那才有幾個?

很大一部分人在國內其實能過上不錯的日子,但是出去了就沒勇氣回來了,因為大家都說你牛逼,你自己心裡最清楚,時間長了,你也覺得你很牛逼了,自己都把自己騙了。

所以說,我看了這麼多人和事,我相信大部分漂泊在外的人的日子不會好過,因為民族歧視,地域歧視,語言障礙等等都是擺在你面前極難逾越的大山,即使你越過去了,你會發現你的婚姻,你的生活,你的事業這些你拉下的東西還需要用很長時間去追趕,但人生有幾個十年。

如果我二十歲的時候你問我國外什麼樣子,我會像打了雞血一樣告訴你,那裡有夢想,但現在不會了,因為這是我三十歲的感悟。

奮鬥的小蝸牛

我在美國生活,我回答一下我個人的感受。早起來美的華人,不管是哪個省的,福建人也好。廣東人也罷,那時候中國經濟還沒很發達,大家一些是想出去賺錢匯率高賺了換人民幣回來花,改善家裡的生活。

那時候的人也沒幾個文化水準非常高的,大家偷渡來美,做的是苦力勞動,做的是體力活,有錢賺就開心,後面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存款積蓄 有的人選擇開店了,有的人選擇合作開公司了,漸漸生活好起來。到現在2017年,那些早期移民的人基本有房子。

車子就更不用說,美國基本人人一輛車,不論好壞,美國的車相對國內來說便宜,如果來幾十年沒買到房子的要麼這人打工錢都拿去賭場了,要麼這人就跟老墨一樣,好吃懶做,做一天班休三天,吃吃喝喝。這樣的人有但不多。基本上華人都比較勤奮。

不論在國內國外 我覺得是人都應該勤勞奮鬥,其實在哪裡壓力都大!老外有老外的壓力,華人有華人的心酸,國內的人有國內人的無奈。

國外和國內其實沒什麼可比的,每個國家都有優勢和劣勢!比如這個人注重孩子的教育 她可能覺得來美國會好一些,比如這個人注重家庭的團聚,一家人熱熱鬧鬧上個班平平淡淡的就很好 ,她可能更喜歡國內。每個人都追求不一樣,著重點不一樣。

哪裡好哪裡不好,都不能一概而論。 只要適合自己 ,努力奮鬥,這個世界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努力的人!

手機用戶558

昨天的中國你愛搭不理,明天的中國你高攀不起。

有一回我問了問我美國的同學每年能剩餘多少錢的時候,他告訴我一萬美金,我告訴他中國的農村外出打工的人,每年能帶回家6萬元過年的比比皆是不算掙錢,帶回20萬過年的人,大家才覺得是掙到錢了。

在這裡用農村外出打工舉例,是他認為中國的農村還是他出國時候家徒四壁的樣子,當我告訴他農村幾乎家家有車,區別只是奧迪與奧拓的區別時他根本不信。

當他說一年只結餘一萬美金時我也憤怒了,真他媽給美帝國主義丟臉,真他媽給南開大學丟臉(南開大學物理系畢業),一萬美金,6萬多元也就是中國小老闆的一個手錶錢,小三的倆包包錢。

我不知道他說的真假,在美國高盛工作年薪15萬美金,兩個孩子,夫人不上班。

八十年代,曾經有一個年輕人賣了北京的四合院,拿著沉甸甸的幾百塊錢,誓死要去美國,做個“美漂”,心裡暗暗許下承諾,不在美國混出息了絕不回國。

剛去的幾年並不理想,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不溫不火的,很快錢就花光了,就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轉機出現了。

他在一次車禍意外中救下了一位老人,老人沒有兒女,無以為報,便把自己的幾千美元的積蓄全部給了他。當他拿到這筆錢,他看到了希望,他心想一定不會辜負老人的,於是他拿這筆錢開了個餐館,雇了幾個夥計,餐館越開越大了。

幾十年過去了,他已經小有資產了,他在想,也是時候落葉歸根了,於是他把餐館賣了,拿著手裡幾千萬的積蓄高高興興的回國了。

回到北京後,他發現了,他竟然買不起他之前賣掉的四合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事兒別瞎雞☆禁☆巴漂!!

本文轉載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淩宇移民官方網站:www.skymigration.com

中國城除這些簡陋的“散房”,還有一種名為酒店,實則是酒店管理式的簡陋“散房”。由於房租相當低廉,很多從中國移民到三藩市的老人選擇居住在這些簡陋的酒店公寓內。

這些酒店公寓並非中國城專美,三藩市其它少數族裔聚居的社區,包括越南裔聚居的田德隆區,非洲裔和墨西哥裔聚居的米慎區等也有很多類似的酒店公寓。

這些“散房”和酒店公寓別說無法和中國目前城市內的房屋比美,甚至不及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多數城鎮的住房。大部分“散房”和酒店公寓的居住條件和環境十分狹小而惡劣。

有的“散房”或酒店公寓一層樓就有二三十甚至更多的住戶,狹窄的過道兩旁是一間間不足100平方英尺的火柴盒般的房子。

稍大的房子可以隔出一塊空間做客廳,放上一張餐桌和兩三張凳子;有些房子的雙人床邊只能容下一張小幾和兩張凳子。有些房間小到連一張凳子都放不下,一進門就上床。

張先生夫婦倆在中國退休後移民赴美,張先生在中國有房產,生活也十分愜意,卻因為經濟以外的原因到美國。

中國的退休金不足以支撐老兩口繼續過舒適自在的生活,為了省錢,他們租了一間酒店公寓的一個房間。

靠牆擺放的一張雙人床已佔據了房間的80%空間,床的另兩邊形成一個L字型通道,一邊放了一張小飯桌,飯桌上放著電話,另一邊則是一部電視機和堆放的雜物,經常看見出入其中的蟑螂。

這些“散房”和酒店公寓內的住房沒有各自獨立的廚房、浴室和廁所,只能使用公用的。

各家在公用廚房內燒飯、炒菜、煲湯,然後拿回各自的家內進餐;餐後又把餐具拿到公用廚房內洗刷;洗澡和入廁亦然。

住在這裡的人們必須互相遷就、互相忍讓,但矛盾和糾紛還是難以避免。

隨著新移民不斷湧入,中國城的“蝸居”現象只會日趨嚴重。這不但是華裔的痛,也是社會的痛。

三藩市是全美房租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時該市的艾理斯法案(Ellis Act)也對租戶造成不便——該法案於1985年生效,允許房東驅逐房客,終止租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由於三藩市華埠房屋的租金只有其它社區的1/3,這裡成為新移民的最佳選擇。

李明黨(Lee Ming Dang,音譯)一年前與丈夫帶著兒子、女兒從中國移居美國。現在一家四口住在長7英尺(約合2.1336米),寬7英尺的單間裡,房裡只有兩個凳子和一 個上下鋪。

全家人只能在床上休息、吃飯與睡覺。李女士和女兒睡下床,她的丈夫和兒子睡上床。

這個小小的單間月租為300美元,即使在華埠,這都是非常低的房租。李女士說,他們一家人只能負擔得起這樣的費用。李女士的丈夫沒有找到全職工作,現在是一名門衛,拿著微薄的薪水。

像李女士這樣的情況不是個案。

很多年前,華埠的新移民都是先住在廉價單人間中,等經濟富裕就搬去大一些的住所。但現在由於房租上漲且薪水漲幅有限,即使是在美國生活多年的移民也只能一直住在這種小屋中。

李萍葉(Lee Ping Yee)2004年來到美國,她和家人在廉價單人間中已居住了5年。每當女兒的朋友來訪,李萍葉就沒有地方坐,只能站在門口。

李萍葉說,這種廉價單人間經常停電,只能等到鄰居做完飯,她家才能有電,開始做晚飯。作為在美國生活10年的華裔移民,對於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李萍葉很坦然的接受。

李萍葉表示,自己沒有錢買房,甚至養育女兒都很辛苦,但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她就覺得很開心。

像很多華埠居民一樣,雖然他們英語水準和收入都有限,但他們對以後的生活仍充滿希望。

吃瓜群眾在美國

來美國5個月了,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1.為什麼來美國?

老公讀博士。我倆是屬於在國內工作幾年再考出來的,雙方家庭都屬於不富也不窮,房子車子也什麼都有了,事業發展也還可以,在國內可以過得很舒服了。

當時我們倆想換別墅想換車,到處看,我突然發現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滿足過後又是一陣空虛,然後繼續追求。我就想,既然對物質沒多大興趣了,那就追求追求精神吧。

於是我們倆辭職留學讀碩士,現在老公又讀博士。來美國是因為我們倆的專業在美國是最好的。我和老公有共同的價值觀這很重要,都崇尚知識,渴求知識,尊重學術。現在的人太浮躁,大部分的人已經看不進去書了。

2.在美國生活就很好?

我辭職後在香港英國美國生活過,每個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國內並不比美國歐洲國家差,只是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

在美國,確實空氣自然環境非常好,但無聊啊。國內呼吸著糟糕的空氣,每天忍受著擁堵的交通,但大家同時享受著大城市生活的便利,快遞的速度,外面的方便,是別的國家目前沒有的。

更不要說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我們現在是靠老公的獎學金生活,我也做點代購補貼家用,基本生活夠,但還是很艱辛的,如果不是價值觀相同,夫妻感情好,很難堅持下來。

3.想不想留在美國?

從學術方面考慮,美國在這個專業上還是世界頂尖的。老公畢業後能找到好學校任教當然好。不過我們也沒想太多,說不定回國內發展更好,各有各的好處。

他要去其他國家,比如英國找到一個教職也不是很難。我們對移民沒什麼興趣,更願意做國際人,讓自己有在任何國家工作生活的能力,到時候只是自己的選擇而已。

在下不喝酒

提起這個問題,我有很多話要說。本人出國將近十年,現在已經回國,目前在一個三線城市做著一家企業的管理工作,這個城市也是我的家鄉。

其實,美國的生活就像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邊的人想進來。因為大家都覺得觸摸不到的才是美好的。

既然是所謂的美漂,能用漂這個字,就說明著經濟實力不足以在國外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也就是說,漂的人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二代或者官二代。

有的人出國就像旅遊,有的人像探親,有的人是過客,但我是出國拼搏的那種。那麼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國家,且不說收到不公的待遇問題,就說各方面的人脈資源就已經處於輸在起跑線上的一種狀態了。

那種生活我懂,每天早上趕地鐵,一日三餐隨便將就,晚上下班了去超級市場上買一些便宜處理的東西。

其實那種日子在短期內會有一種滿足感,但時間長了你會發現當年跟你一樣大的同學他們已經買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同時還有了自己的事業。

所謂你過得不錯,只是你沒有勇氣去面對真正屬於你的生活,其中道理就跟北漂是一樣的。不排除有成功的,不排除有實現夢想的,但那才有幾個?

很大一部分人在國內其實能過上不錯的日子,但是出去了就沒勇氣回來了,因為大家都說你牛逼,你自己心裡最清楚,時間長了,你也覺得你很牛逼了,自己都把自己騙了。

所以說,我看了這麼多人和事,我相信大部分漂泊在外的人的日子不會好過,因為民族歧視,地域歧視,語言障礙等等都是擺在你面前極難逾越的大山,即使你越過去了,你會發現你的婚姻,你的生活,你的事業這些你拉下的東西還需要用很長時間去追趕,但人生有幾個十年。

如果我二十歲的時候你問我國外什麼樣子,我會像打了雞血一樣告訴你,那裡有夢想,但現在不會了,因為這是我三十歲的感悟。

奮鬥的小蝸牛

我在美國生活,我回答一下我個人的感受。早起來美的華人,不管是哪個省的,福建人也好。廣東人也罷,那時候中國經濟還沒很發達,大家一些是想出去賺錢匯率高賺了換人民幣回來花,改善家裡的生活。

那時候的人也沒幾個文化水準非常高的,大家偷渡來美,做的是苦力勞動,做的是體力活,有錢賺就開心,後面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存款積蓄 有的人選擇開店了,有的人選擇合作開公司了,漸漸生活好起來。到現在2017年,那些早期移民的人基本有房子。

車子就更不用說,美國基本人人一輛車,不論好壞,美國的車相對國內來說便宜,如果來幾十年沒買到房子的要麼這人打工錢都拿去賭場了,要麼這人就跟老墨一樣,好吃懶做,做一天班休三天,吃吃喝喝。這樣的人有但不多。基本上華人都比較勤奮。

不論在國內國外 我覺得是人都應該勤勞奮鬥,其實在哪裡壓力都大!老外有老外的壓力,華人有華人的心酸,國內的人有國內人的無奈。

國外和國內其實沒什麼可比的,每個國家都有優勢和劣勢!比如這個人注重孩子的教育 她可能覺得來美國會好一些,比如這個人注重家庭的團聚,一家人熱熱鬧鬧上個班平平淡淡的就很好 ,她可能更喜歡國內。每個人都追求不一樣,著重點不一樣。

哪裡好哪裡不好,都不能一概而論。 只要適合自己 ,努力奮鬥,這個世界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努力的人!

手機用戶558

昨天的中國你愛搭不理,明天的中國你高攀不起。

有一回我問了問我美國的同學每年能剩餘多少錢的時候,他告訴我一萬美金,我告訴他中國的農村外出打工的人,每年能帶回家6萬元過年的比比皆是不算掙錢,帶回20萬過年的人,大家才覺得是掙到錢了。

在這裡用農村外出打工舉例,是他認為中國的農村還是他出國時候家徒四壁的樣子,當我告訴他農村幾乎家家有車,區別只是奧迪與奧拓的區別時他根本不信。

當他說一年只結餘一萬美金時我也憤怒了,真他媽給美帝國主義丟臉,真他媽給南開大學丟臉(南開大學物理系畢業),一萬美金,6萬多元也就是中國小老闆的一個手錶錢,小三的倆包包錢。

我不知道他說的真假,在美國高盛工作年薪15萬美金,兩個孩子,夫人不上班。

八十年代,曾經有一個年輕人賣了北京的四合院,拿著沉甸甸的幾百塊錢,誓死要去美國,做個“美漂”,心裡暗暗許下承諾,不在美國混出息了絕不回國。

剛去的幾年並不理想,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不溫不火的,很快錢就花光了,就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轉機出現了。

他在一次車禍意外中救下了一位老人,老人沒有兒女,無以為報,便把自己的幾千美元的積蓄全部給了他。當他拿到這筆錢,他看到了希望,他心想一定不會辜負老人的,於是他拿這筆錢開了個餐館,雇了幾個夥計,餐館越開越大了。

幾十年過去了,他已經小有資產了,他在想,也是時候落葉歸根了,於是他把餐館賣了,拿著手裡幾千萬的積蓄高高興興的回國了。

回到北京後,他發現了,他竟然買不起他之前賣掉的四合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事兒別瞎雞☆禁☆巴漂!!

本文轉載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淩宇移民官方網站:www.skymigr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