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宋皇家寢陵 趙匡胤為何選擇建在鞏縣

前言:

趙匡胤,何許人也?

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乃大名鼎鼎的宋朝開國皇帝,人稱趙大社,字元朗,乳名香孩兒。趙匡胤西元927年3月21日出生在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回族區東關。

他少年時就容貌英俊,器度豁達,騎馬射箭,習武練劍,總是超出他人之上。

西元960年正月初一,陳橋兵變,時年34歲的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創了歷時三百餘年的大宋王朝。他身為大宋帝國開國皇帝,在位十六年, 於西元976年過世,享年五十歲,堪稱英年早逝。其駕崩後取廟號:太祖,

葬于永昌陵,今鞏義市西村鎮滹坨村東南角。

宋太祖永昌陵

說起趙匡胤立朝建都在開封,為何死後將墓地選在遠離京都140餘公里的鞏縣(今鞏義市)哪?我這裡有一段不為多數人所知,

而流傳於民間的版本,在此奉獻給大家一同分享:

那還是在我少年時期,村裡有一位年長的本家兄長,他雖然學問不深,但,酷愛讀書,那個年代在我們村上他也算得上是個 “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的一個不大不小的人物。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比較單調,茶餘飯後或夜幕低垂時,沒有文化娛樂場所和設施供人們消遣,

大家更多的一種休閒方式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因此,他家的廳堂院內或村邊的樹蔭底下,不時總有一部分人喜歡圍坐一起聽他說《三國志》講《紅樓夢》,大話西游談取經,評說白蛇論傳奇,這都是他的拿手好戲。趙匡胤選墳這段故事,我就是從他這裡聽來的。

年少時聽村裡人講宋陵的故事

閑言少敘別家事, 言歸正傳論主題;且說主題第一回,莫管他人是和非。

第一回 江山永固寄託風水上路

初選寶地引來旦夕禍福

從前大凡做了皇帝的人,登基之後先是穩定朝綱、其次就是開始探尋自己喜歡的風水寶地,選擇安身立命之場所,意在確保江山永固、家業興旺。趙匡胤也不例外,在他主理朝政、治國安邦的同時,

便委派身邊之親信,在全國範圍內招募有名氣的風水先生,開始為自己選塋造墓。一日親信從外帶回一位其貌不揚,衣衫不整、滿臉鬍鬚、橫眉立目的老者,經介紹趙匡胤方才獲知此人便是請來的一位風水先生,經過來者如此這般一番自我論述,趙匡胤覺得此人可信,便把自己的意圖和盤托出,讓其為自己尋找一方百年後的安身之地。並委派數十名精兵護衛,有親信陪同一起踏上了趕尋風水的艱難之路。

陳建斌版宋太祖

數日後,差人回朝稟報,說風水先生看得一塊寶地,趙急切詢問:地處何方?差人講:地點選在距汴梁城西南方約100裡處,隸屬中牟地界(古時1裡只有400多米,100裡約合現在的40多公里)。此地趙匡胤並不陌生,他悠閒狩獵常到此處。當時的中牟境內可以說是五裡一河、十裡一湖,遍地是荒草樹木,到處是飛禽走獸。趙匡胤心想:在如此杳無人煙之地建墳造墓,怎能確保大宋江山永久太平哪?於是,下令撤回人馬,在城外待命。

真可謂:

探尋寶地第一站,初見端倪捷報傳;是福是禍孰難料,且聽下回再敘談。

第二回 再選寶地差人返京報喜

口若懸河難改朝廷多疑

上回說道,趙匡胤下令撤回人馬,城外待命。

與此同時,他吩咐親信又找來一名風水大師,請他解讀前者所選地段的利弊得失。且聽第二位風水大師說道:“此處地勢平坦,不見高山偉岸,無論與國家社稷還是個人安危,乃至後代子孫都是弊多利少, 素有:虎落平原被犬欺、龍入淺灘遭蝦戲的態勢……”未等大師把話講完,坐在一旁的趙匡胤已經氣的是怒目圓睜、兩手發抖,正在喝茶的杯子經他一哆嗦,茶水順著衣領流到了衣襟,只見他猛地站起,狠狠的將手中杯子摔在地上,怒吼道:“來人哪!快將此人給我斬了!”就這樣,第一個風水先生不明不白便成了汴梁城外的一名孤魂野鬼。此後數日,趙又將第二位風水大師招進宮內,連同親信在場吩咐一番之後,讓其率隊再次踏上尋找風水寶地的路程。

時隔一月有餘,親信派來信使呈上書信一封,稟報皇上曰:此行一路艱辛,來到滎陽汜水一帶,發現此地應為本次探尋最為理想之寶地,這裡位於鄭州以西、嵩山山脈東段浮戲山以北、黃河中下游分界處的邙山以南(今日河南滎陽市以西汜水鎮南一帶)。這裡土地肥沃、山川秀美、背呈大山、腹地黃河,寓意江山永固、源遠流長。趙匡胤看罷來信便哈哈大笑,心中狂喜,不等大臣為其下旨,便親自來到廳外,急匆匆告知來人,讓其馬上原路返回,速速將西行人馬帶回京城當面訴說。

話說風水大師接報回到京都,連夜趕往宮內參見陛下,向趙匡胤當面做了詳細的陳述,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趙匡胤有了第一次差一點兒被人加害和誤入歧途的教訓,這一次殿下多長了一個心眼兒,在派人招回第二個風水大師的同時,又找了位資深老道入宮,等候一併聆聽風水大師的彙報。在剛剛聽完風水大師眉飛色舞的訴說之後,只見一位年逾七旬,滿面紅光,白髮蒼蒼,鬚眉垂胸的老道手執拂塵(一種用馬尾製成的法器)緩緩從趙匡胤身後的屏風後走了出來,此人一看就具備一種咄咄逼人的道風仙骨之氣。老道長來到趙的身邊,面向風水大師問道:請問大師,你所選擇此塊寶地位於嵩山的末端分枝,哪來的江山永勝?此地北端雖是黃河流域登岸之處(古時候汜水城北黃河岸邊是一個大的過往船隻靠岸碼頭)但是,在選址位置與黃河之間自然形成的一條大的壕溝,明明就是阻斷命脈之意,你怎麼解釋?道長的一番問話,不光是風水大師張目結舌,無語應對,就連坐在龍椅上的趙匡胤也聽得目瞪口呆,一時不知說啥好了。這時,且看老道轉身雙手合十放於胸前,躬身低頭面向皇上說到:皇上,孰在下直言,我認為此地並非理想之地,請皇上三思。此刻趙匡胤才愣過神來,他在想:本以為此處應該是塊寶地,聽老道這麼一說,原來這位大師也想加害於我,真是活膩煩啦!想到此,只聽他大聲呵斥:大膽賊人,竟敢欺君不成!話音未落,只看大師癱坐地上,連連說道:這…這……。就這樣,為尋得一方寶地,第二個風水大師也被拉出城外白白葬送了性命。

宋太祖和老道

接下來該有誰掛帥出征去完成這項任務哪?趙 左思右想還是把目光投向了這位氣度非凡的仙骨道人身上。道長無奈,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他無力違抗聖上的旨意。此後老道長一行結果如何?所有人都為他捏著一把汗。

真可謂:

歷經艱辛遠行難,心願未了把命獻;誰人膽敢當此任,且聽下回與君談。

第三回 歷經艱辛老道一錘定音

百年後事皇上最終安心

上回說道:此後道士一行結果如何?所有人都為他捏著一把汗。

老道長

老道長率隊一路西行,走走停停,或翻山或越嶺,不知跨過多少溝坎,越過多少高山林地,遇到過多少艱難險情,終於在離開汴梁城之後的近一個半月,經過翻越嵩山北麓支脈——長壽山和青龍山,來到鞏縣境內(今河南鞏義市東南部山區)從山頂遠遠向南望去,只見巍峨挺拔的嵩山主峰是那麼的高不可攀,向西望去,在夕陽餘暉映照下,前方光芒四射,熠熠生輝,定眼看去才發現是一個清澈見底的天然湖泊。古時候的鞏縣,由於地處嵩山北麓支山脈系,群山以半圓形環繞整個鞏縣所轄的南部和東部,山上樹木茂密,植被豐富,造就了山高水高,四季長流的地表水資源,當時的鞏縣有坑必有水,有窪便成池,大大小小的水庫舉不勝舉,加之伊洛河水橫貫東西,北部與凸起的邙山(土質鬆軟俗稱邙嶺)之間形成了一塊不大不小的盆地,這裡大部分地域都處在湖水的淹埋之中。從山上一眼望去,不光使湖水清澈,湖面更是宛如明鏡一般。湖水延伸至東北方向和黃河流域相連,滔滔不斷注入黃河流入大海。這裡人煙稀少,湖泊周邊土地肥沃,雜草叢生,各類動物隨處可見,飛禽走獸晝夜啼鳴。道士突然眼前一亮,這不就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嗎?真可謂:高山之偉岸意在皇權至上,綠水之纏綿意在百姓之擁戴。要想江山之永固,非此地安歇莫屬也。

鞏縣好山水

於是乎,他便命令大家在青龍山向南十餘公里的錦牛山,當地人稱之為牛山(今鞏義市塢羅村、東村一帶,以下簡稱牛山)安營紮寨,進行詳細的實地勘察。為汲取前兩位風水先生的經驗教訓,聰明的老道內心正在精心謀劃著自己的行動綱領。此地此行只能勝不能敗,怎樣才能讓當今皇上對自己信服,不再尋找下一個探路人哪?這個問題每天都在折磨著他。

就這樣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尋找塋地合適位置的人們日復一日往返在黃河南岸、嵩山支脈的青龍山和牛山,以及錦屏山當地人現稱之為樹山(今鞏義市西村鎮西南 堤東村一帶以下簡稱樹山)。在這群山相連,峻嶺相接的這片山水和丘陵相互交織的地方,實地勘察進行到十天左右,這天,天氣炎熱晴空無雲,奔波了一個上午大家累的是精疲力盡、口乾舌燥,老道隨身攜帶的水已經喝完,饑渴難耐,他便尋找山下泉水予以補充體力,匆忙中驚動了一群正在草叢覓食的野兔,只見碩大的兔子一躍而起足足跳有三尺之高,在荒草叢中時跑時跳,飛奔開來;同時又看到一隻老鷹從天而降,抓起一隻兔子便飛將起來。此情此景老道看的是一清二楚,看著老鷹抓著野兔遠去的影子,突然老道似乎悟出了一個道理,只見他停下腳步,若有所思片刻之後,高高舉起展開的雙臂、仰面朝天,欣喜若狂、高聲喊道:天助我也!隨著這聲響徹雲霄的呐喊,此次探尋寶地的行動終於畫上了問號。精明過人的老道招呼大家收拾行囊、指揮數十人馬,興高采烈的向汴京城進發。

趙匡胤

一路人馬返程心切,進京的時間也縮短了許多。老道長懷著喜憂參半的心情,很快就進京參見了皇上趙匡胤。他把在鞏縣的所見所聞,地形地貌,人文天象一一訴說了一遍,聽的趙匡胤使眉開眼笑合不攏嘴。但是,趙匡胤生性多疑,這一點老道長還是心知肚明的。在彙報選擇鞏縣作為未來趙的安身寶地的同時,為不讓趙 心存疑慮,另尋他人進行破解,更為避免惹下殺身之禍,老道長對趙匡胤這樣說道:啟稟皇上,鞏縣這塊寶地乃天下獨一無二,我願拿我身家性命做保,因為,我已看懂了天機。實不相瞞,您必須答應鄙人一個條件來滿足我為天神許下的承諾。趙 聽罷問道:有何條件儘管講來。老道曰:為印證鞏縣這塊地方是否寶地,在祭神還願之日會有三個不同程度的天象出現,此乃動工建設皆為大吉大利。趙匡胤聽的如癡如醉,那還顧得上考慮再請高人來破解之類的事情,只聽他緊接道人的話說:那三種天象?如實講來。老道曰:祭天之日會有三種天象出現,第一.兔子打鼓,第二.老鷹敲鑼,第三.鯉魚跳龍門。聽到這裡只見趙匡胤早已按耐不住自己好奇的心情,連連問道:哦~還有這種事情,天象真的會出現嗎?老道長回話:會的,這一切都是天意,不過,祭天之日需要皇上多派些人馬進行盛大的儀式才行。趙匡胤笑道:沒問題、沒問題,說吧需要多少人?道長說:不多、不多,十萬精兵強將足也。需要將十萬人分為三組,一組三萬面大鼓、二組三萬支銅鑼、三組三萬副銅嚓。祭神之日所有官兵要聽我指揮,三種天象出現那一刻即為大興土木動工之時。趙聽後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下來。

老道長所說的天象能否按時出現?老道長的性命能否保住?隨著這一連串的問題,直接牽動著每個前去探尋寶地回朝人們的心。

真可謂:

巧借天象顯身手, 道出天機把命求;皇帝殿下信不信,且聽下回說因由。

第四回 天象奇跡能否及時出現

聖上顧慮老道被禁宅院

上回說道:老道長所說天象能否按時出現?他的性命能否保住?

話說趙匡胤聽罷老道長對鞏縣這塊風水寶地的詳細描述之後,對此人佩服的是五體投地,次日便傳下聖旨,賜予老道後宮一獨立院落,讓其居住,並派兩名差人一日三餐三珍海味伺候,數名能歌善舞、楊柳細腰的窈窕淑女伴其左右,每日花天酒地供其盡情享受。多虧老道出家多年,信奉修身養性之真諦,對皇上的美意他除了飲酒和聽聽少女撫琴,最多也就是看看她們妖冶的舞姿,卻從不與這些宮女有過帷帳下男女溝壑的淫亂之事,他不斷在內心提醒自己:豈能圖一時之快,將我一生修行毀於一旦?

雖然此院落前庭寬敞明亮,後花園四季飄香,但是外人確不得隨便出入,庭內人員更不能與外界他人接觸。老道長心想:難道皇上這是將我軟禁宮中,怕我洩露天機不成?老道就是老道,精明過人之處就在於不但能通曉天文地理,還能看穿別人的心機。此情此景看起來是趙匡胤的美意,實乃老道長一語點中了要害。再說趙匡胤安置好老道之後,便緊急召見軍機大臣前來宮內商討派兵前去參加祭神儀式的人員安排和貨物籌備的事情。雖然距老道選定農曆來年三月初三祭天的日子還有數月,但畢竟這是件動用十萬精兵的大事,應該早做安排、慎重行事。古時每年的農曆三月三為上巳節,俗由這天人們外出踏青春遊、賞花觀柳,祈求一年順心順意、蒸蒸日上之意。其實老道長選定三月初三這個日子,他還有一層自己內心的盤算,且等祭神儀式舉行之後再做評述。

真可謂:

道高一尺魔一丈,禁在紅牆任你享;苟延殘喘聽其命,是否得逞下回講。

第五回 大功告成開啟大宋前程

聰明老道理應保全性命

轉眼老道一行回宮已經數月過去,期間老道長在宮內著實享受著他從道以來,前所未有的天堂般生活,衣來順手、飯來張口、晝聞琴聲、夜觀歌舞,身上穿的是綾羅綢緞、手上戴的是珠光碧玉。但是,在這些榮華富貴生活的背後,卻始終沒有打消老道為自家性命擔憂的顧慮。掐指一算,舊曆新年已過月余,老道心想該是到了準備舉行祭典的時候了,便叫來身邊一位僕人,將自己寫好的一封書信交付於他,催其速速呈交皇上。信中這樣寫道:啟稟聖上,黃道日,三月有三在即,我等心急如焚,不知精兵乃至器材準備如何,何日上路,臣切尊命。急切!急切!當皇上看罷此信,心中竊喜,覺得自己之前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白費,老道如此衷心與他,讓他倍感安慰。於是,便通知各路將領,速將數月來準備好的所有器材整理停當,備足馬匹和糧草,三日後啟程。

就這樣,十萬精兵強將在授命之日便威風凜凜、浩浩蕩蕩上了路。一路走來,凡所到之處老遠就聽到馬蹄聲聲車輪隆隆,黃沙塵土直沖雲天。那時的道路大都是山石泥土所鋪設,部分路段還處在深山密林之中、羊腸小徑崎嶇不平,所以,隊伍只好白天行走,夜晚野外宿營,就這樣在路上折騰了兩天兩夜。第三天大批人馬便來到了嵩山北麓的鞏縣青龍山和牛山以及樹山一帶。在這群山峻嶺之中安營紮寨。

大軍出發

待大批人馬休整兩天之後,老道長便開始對舉行儀式的現場及周邊進行了排兵佈陣:以牛山與樹山兩山之間為界,延伸至山腳下兩公里處為中心(今鞏義市西村鎮一帶)十萬精兵均按事先分工,各執大鼓、銅鑼和銅嚓,向東、南、西三個方向輻射,因為當時向北五裡之外有一湖泊,所以只能在湖邊以南,較為空曠的地方搭建起十余米高的祭壇。由於時間緊迫,搭建祭壇的人們正在夜以繼日的加班加點。

一切準備就緒、所有器械已經到位,祭典的序幕已經徐徐拉開。在古代,祭祀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大事,是一個君王權力的象徵。此次舉行如此宏大的皇陵奠基祭奠儀式,足以說明趙匡胤對自己身後事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他雖人在汴京未曾到場,但他時時關注著這裡的一舉一動。

緊鑼密鼓中三月初三已經到了,初二下了一天一夜晚的濛濛細雨,初三卻雨過天晴天空額外的晴朗。上午將近九時許,當人們各就各位在迎接老道長前來登臺舉行祭神儀式之前,突然發現一道隱約可見的彩虹從祭壇上空出現,難道這就是天象?人們不約而同在為此驚訝和稱奇。其實,這裡湖多水廣,在當時的鞏縣雨後出現彩虹是常有的事。正當人們驚呼不已的時候,但見一隊人馬從閃開的隊伍中間緩緩地,由南向北朝著祭壇方向走來,前面並排走著的是八列十行的儀仗隊,儀仗隊包括:大銅鑼、長管銅號、銅鏡、大紅燈籠、彩旗、玉斧、大刀、長矛、驅妖牌、等等器械人手一件。儀仗隊後面是十輛兵馬車,前三輛是武功高強、驍勇善戰的探路先鋒所坐;第四輛才是今天的主角——白髮鬚眉的老道長和掌管這次行動的總統領所乘,但見他倆坐的是雙馬並行的一輛轎車,車寬不下六尺,車長足有一丈二開外;緊隨其後的五輛車分別乘坐的是皇親國戚和禁衛軍成員。隊伍行至離祭壇十米處停下,在停止禮樂伴奏的同時,只見老道長從車上一躍而下,穩穩地站在車邊的紅地毯上,環顧四周後便健步如飛的登上了搭建好的祭壇頂端。只見今日的老道身穿一身黑色鑲著紅邊的寬衣長袍,外披一件表紅裡黃的加長披風,腳蹬一雙深棕色圓頭高筒馬靴。手裡依然握著他那一把從不離身,足有三尺開外的銀白色拂塵。但見他祭壇之上口若懸河振振有詞,伴隨著老道行令做法的節奏一步步深入,只見他將手中的拂塵高高拋向天空,此刻整個現場是鼓樂齊鳴、鑼鼓喧天,遮天蓋地、震耳欲聾。話說躲藏在荒草荊棘叢中的野兔受到驚嚇,在人群中亂蹦亂跳,不時從一個大鼓跳到另一個鼓上,這便是老道所說的第一個天象:兔子打鼓出現了。緊接著,便是老鷹發現地下這些亂跑的兔子後,成群結隊飛來捕捉,各類器材震耳欲聾的轟鳴聲致使它們發暈,撲將下來便一個個於銅鑼相撞,這就是老道的第二個天象:老鷹敲鑼。再向祭壇後的湖面望去,只見鯉魚在水中也難以忍受這令人發潰的大鼓聲,躍出水面想緩解水中壓力,就這樣躍起跳入反反復複便成全了老道的第三個天象:鯉魚跳龍門。至此三個天象同時出現,老道終於大功告成,於是乎,便通知總統領偃旗息鼓、鳴金收兵,立刻對墓地進行破土動工。至此他便成了開啟大宋皇家寢陵第一人,成就了大宋帝國十八位皇帝,執政319年的輝煌歷史。

這正是:

大宋建都在開封,如今人去屋已空;歷代帝王葬鞏義,雖經千年仍垂青。

宋陵分佈圖

後語:

本故事純屬民間傳說,情節虛構諸多,本人整理編寫出來,僅供大家茶餘飯後為您的業餘生活增加點樂趣,同時,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記住鞏義這塊風水寶地的由來和歷史留存的價值所在。不實之處,應以歷史資料為准。話到此處,按理本故事應該結束,但是,總覺得還應該給大家再交代點什麼。

比如:

一.老道長是怎麼算出會有這三種天象的?

二.老道機關算盡為趙匡胤選了這麼好一塊風水寶地,那他最後的命運如何?

解答第一個問題:

老道長經過對現場實地詳細考察,熟知鞏縣是既靠高山又有丘陵,水源豐富,雜草叢生,在眾多動物並存的這裡,生長最多、繁殖最快的就屬野兔子了,由於成群的野兔不斷出現,因此也招來了它的天敵老鷹結隊在此棲身(當地人稱貓頭鷹、咕咕喵),他選在三月三這個萬物復蘇、花開遍地、人們到野外踏青問柳的時間,意在此時從山林裡來到百草叢中爭吃嫩草的野兔最易受到驚嚇。兔子受驚亂竄定會招致老鷹前來抓捕。一來二去就為前兩個“天象”的出現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礎。其次是他發現這裡的水中生長著一種喜歡在淺水中遊弋的鯉魚,三月氣溫回升又是水中陽氣上升最為充分的階段,因此魚更喜歡浮在淺水嬉戲,遇到震動它們必將竄出水面,第三個“天象”應該不是問題。

解答第二個問題:

老道長堪稱是個老奸巨猾的風水先生,他機關算盡,本想趙匡胤能重重的獎賞與他,殊不知他的智慧在折服皇帝的同時,也引起了趙匡胤的高度不安,趙想:此人熟知天象非同一般,他今天能選得這個順從天意的地方,實在太可怕了,如若留他在凡塵繼續遊弋,說不定有朝一日還會找到更好的地方供別人所用,豈不是對大宋最大的不利?因此,趙匡胤就想出自認為兩全其美的陰招:正像文中所說的,賜他在宮內居住、派人好生伺候,讓其盡情享樂,但必須與世隔絕,等趙自己駕崩咽氣之日,必須處死此人殉葬。這便是老道長的命運歸宿。這正是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自己性命。

作者:蘇紅軍 ,本文為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配圖:源自網路

有親信陪同一起踏上了趕尋風水的艱難之路。

陳建斌版宋太祖

數日後,差人回朝稟報,說風水先生看得一塊寶地,趙急切詢問:地處何方?差人講:地點選在距汴梁城西南方約100裡處,隸屬中牟地界(古時1裡只有400多米,100裡約合現在的40多公里)。此地趙匡胤並不陌生,他悠閒狩獵常到此處。當時的中牟境內可以說是五裡一河、十裡一湖,遍地是荒草樹木,到處是飛禽走獸。趙匡胤心想:在如此杳無人煙之地建墳造墓,怎能確保大宋江山永久太平哪?於是,下令撤回人馬,在城外待命。

真可謂:

探尋寶地第一站,初見端倪捷報傳;是福是禍孰難料,且聽下回再敘談。

第二回 再選寶地差人返京報喜

口若懸河難改朝廷多疑

上回說道,趙匡胤下令撤回人馬,城外待命。

與此同時,他吩咐親信又找來一名風水大師,請他解讀前者所選地段的利弊得失。且聽第二位風水大師說道:“此處地勢平坦,不見高山偉岸,無論與國家社稷還是個人安危,乃至後代子孫都是弊多利少, 素有:虎落平原被犬欺、龍入淺灘遭蝦戲的態勢……”未等大師把話講完,坐在一旁的趙匡胤已經氣的是怒目圓睜、兩手發抖,正在喝茶的杯子經他一哆嗦,茶水順著衣領流到了衣襟,只見他猛地站起,狠狠的將手中杯子摔在地上,怒吼道:“來人哪!快將此人給我斬了!”就這樣,第一個風水先生不明不白便成了汴梁城外的一名孤魂野鬼。此後數日,趙又將第二位風水大師招進宮內,連同親信在場吩咐一番之後,讓其率隊再次踏上尋找風水寶地的路程。

時隔一月有餘,親信派來信使呈上書信一封,稟報皇上曰:此行一路艱辛,來到滎陽汜水一帶,發現此地應為本次探尋最為理想之寶地,這裡位於鄭州以西、嵩山山脈東段浮戲山以北、黃河中下游分界處的邙山以南(今日河南滎陽市以西汜水鎮南一帶)。這裡土地肥沃、山川秀美、背呈大山、腹地黃河,寓意江山永固、源遠流長。趙匡胤看罷來信便哈哈大笑,心中狂喜,不等大臣為其下旨,便親自來到廳外,急匆匆告知來人,讓其馬上原路返回,速速將西行人馬帶回京城當面訴說。

話說風水大師接報回到京都,連夜趕往宮內參見陛下,向趙匡胤當面做了詳細的陳述,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趙匡胤有了第一次差一點兒被人加害和誤入歧途的教訓,這一次殿下多長了一個心眼兒,在派人招回第二個風水大師的同時,又找了位資深老道入宮,等候一併聆聽風水大師的彙報。在剛剛聽完風水大師眉飛色舞的訴說之後,只見一位年逾七旬,滿面紅光,白髮蒼蒼,鬚眉垂胸的老道手執拂塵(一種用馬尾製成的法器)緩緩從趙匡胤身後的屏風後走了出來,此人一看就具備一種咄咄逼人的道風仙骨之氣。老道長來到趙的身邊,面向風水大師問道:請問大師,你所選擇此塊寶地位於嵩山的末端分枝,哪來的江山永勝?此地北端雖是黃河流域登岸之處(古時候汜水城北黃河岸邊是一個大的過往船隻靠岸碼頭)但是,在選址位置與黃河之間自然形成的一條大的壕溝,明明就是阻斷命脈之意,你怎麼解釋?道長的一番問話,不光是風水大師張目結舌,無語應對,就連坐在龍椅上的趙匡胤也聽得目瞪口呆,一時不知說啥好了。這時,且看老道轉身雙手合十放於胸前,躬身低頭面向皇上說到:皇上,孰在下直言,我認為此地並非理想之地,請皇上三思。此刻趙匡胤才愣過神來,他在想:本以為此處應該是塊寶地,聽老道這麼一說,原來這位大師也想加害於我,真是活膩煩啦!想到此,只聽他大聲呵斥:大膽賊人,竟敢欺君不成!話音未落,只看大師癱坐地上,連連說道:這…這……。就這樣,為尋得一方寶地,第二個風水大師也被拉出城外白白葬送了性命。

宋太祖和老道

接下來該有誰掛帥出征去完成這項任務哪?趙 左思右想還是把目光投向了這位氣度非凡的仙骨道人身上。道長無奈,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他無力違抗聖上的旨意。此後老道長一行結果如何?所有人都為他捏著一把汗。

真可謂:

歷經艱辛遠行難,心願未了把命獻;誰人膽敢當此任,且聽下回與君談。

第三回 歷經艱辛老道一錘定音

百年後事皇上最終安心

上回說道:此後道士一行結果如何?所有人都為他捏著一把汗。

老道長

老道長率隊一路西行,走走停停,或翻山或越嶺,不知跨過多少溝坎,越過多少高山林地,遇到過多少艱難險情,終於在離開汴梁城之後的近一個半月,經過翻越嵩山北麓支脈——長壽山和青龍山,來到鞏縣境內(今河南鞏義市東南部山區)從山頂遠遠向南望去,只見巍峨挺拔的嵩山主峰是那麼的高不可攀,向西望去,在夕陽餘暉映照下,前方光芒四射,熠熠生輝,定眼看去才發現是一個清澈見底的天然湖泊。古時候的鞏縣,由於地處嵩山北麓支山脈系,群山以半圓形環繞整個鞏縣所轄的南部和東部,山上樹木茂密,植被豐富,造就了山高水高,四季長流的地表水資源,當時的鞏縣有坑必有水,有窪便成池,大大小小的水庫舉不勝舉,加之伊洛河水橫貫東西,北部與凸起的邙山(土質鬆軟俗稱邙嶺)之間形成了一塊不大不小的盆地,這裡大部分地域都處在湖水的淹埋之中。從山上一眼望去,不光使湖水清澈,湖面更是宛如明鏡一般。湖水延伸至東北方向和黃河流域相連,滔滔不斷注入黃河流入大海。這裡人煙稀少,湖泊周邊土地肥沃,雜草叢生,各類動物隨處可見,飛禽走獸晝夜啼鳴。道士突然眼前一亮,這不就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嗎?真可謂:高山之偉岸意在皇權至上,綠水之纏綿意在百姓之擁戴。要想江山之永固,非此地安歇莫屬也。

鞏縣好山水

於是乎,他便命令大家在青龍山向南十餘公里的錦牛山,當地人稱之為牛山(今鞏義市塢羅村、東村一帶,以下簡稱牛山)安營紮寨,進行詳細的實地勘察。為汲取前兩位風水先生的經驗教訓,聰明的老道內心正在精心謀劃著自己的行動綱領。此地此行只能勝不能敗,怎樣才能讓當今皇上對自己信服,不再尋找下一個探路人哪?這個問題每天都在折磨著他。

就這樣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尋找塋地合適位置的人們日復一日往返在黃河南岸、嵩山支脈的青龍山和牛山,以及錦屏山當地人現稱之為樹山(今鞏義市西村鎮西南 堤東村一帶以下簡稱樹山)。在這群山相連,峻嶺相接的這片山水和丘陵相互交織的地方,實地勘察進行到十天左右,這天,天氣炎熱晴空無雲,奔波了一個上午大家累的是精疲力盡、口乾舌燥,老道隨身攜帶的水已經喝完,饑渴難耐,他便尋找山下泉水予以補充體力,匆忙中驚動了一群正在草叢覓食的野兔,只見碩大的兔子一躍而起足足跳有三尺之高,在荒草叢中時跑時跳,飛奔開來;同時又看到一隻老鷹從天而降,抓起一隻兔子便飛將起來。此情此景老道看的是一清二楚,看著老鷹抓著野兔遠去的影子,突然老道似乎悟出了一個道理,只見他停下腳步,若有所思片刻之後,高高舉起展開的雙臂、仰面朝天,欣喜若狂、高聲喊道:天助我也!隨著這聲響徹雲霄的呐喊,此次探尋寶地的行動終於畫上了問號。精明過人的老道招呼大家收拾行囊、指揮數十人馬,興高采烈的向汴京城進發。

趙匡胤

一路人馬返程心切,進京的時間也縮短了許多。老道長懷著喜憂參半的心情,很快就進京參見了皇上趙匡胤。他把在鞏縣的所見所聞,地形地貌,人文天象一一訴說了一遍,聽的趙匡胤使眉開眼笑合不攏嘴。但是,趙匡胤生性多疑,這一點老道長還是心知肚明的。在彙報選擇鞏縣作為未來趙的安身寶地的同時,為不讓趙 心存疑慮,另尋他人進行破解,更為避免惹下殺身之禍,老道長對趙匡胤這樣說道:啟稟皇上,鞏縣這塊寶地乃天下獨一無二,我願拿我身家性命做保,因為,我已看懂了天機。實不相瞞,您必須答應鄙人一個條件來滿足我為天神許下的承諾。趙 聽罷問道:有何條件儘管講來。老道曰:為印證鞏縣這塊地方是否寶地,在祭神還願之日會有三個不同程度的天象出現,此乃動工建設皆為大吉大利。趙匡胤聽的如癡如醉,那還顧得上考慮再請高人來破解之類的事情,只聽他緊接道人的話說:那三種天象?如實講來。老道曰:祭天之日會有三種天象出現,第一.兔子打鼓,第二.老鷹敲鑼,第三.鯉魚跳龍門。聽到這裡只見趙匡胤早已按耐不住自己好奇的心情,連連問道:哦~還有這種事情,天象真的會出現嗎?老道長回話:會的,這一切都是天意,不過,祭天之日需要皇上多派些人馬進行盛大的儀式才行。趙匡胤笑道:沒問題、沒問題,說吧需要多少人?道長說:不多、不多,十萬精兵強將足也。需要將十萬人分為三組,一組三萬面大鼓、二組三萬支銅鑼、三組三萬副銅嚓。祭神之日所有官兵要聽我指揮,三種天象出現那一刻即為大興土木動工之時。趙聽後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下來。

老道長所說的天象能否按時出現?老道長的性命能否保住?隨著這一連串的問題,直接牽動著每個前去探尋寶地回朝人們的心。

真可謂:

巧借天象顯身手, 道出天機把命求;皇帝殿下信不信,且聽下回說因由。

第四回 天象奇跡能否及時出現

聖上顧慮老道被禁宅院

上回說道:老道長所說天象能否按時出現?他的性命能否保住?

話說趙匡胤聽罷老道長對鞏縣這塊風水寶地的詳細描述之後,對此人佩服的是五體投地,次日便傳下聖旨,賜予老道後宮一獨立院落,讓其居住,並派兩名差人一日三餐三珍海味伺候,數名能歌善舞、楊柳細腰的窈窕淑女伴其左右,每日花天酒地供其盡情享受。多虧老道出家多年,信奉修身養性之真諦,對皇上的美意他除了飲酒和聽聽少女撫琴,最多也就是看看她們妖冶的舞姿,卻從不與這些宮女有過帷帳下男女溝壑的淫亂之事,他不斷在內心提醒自己:豈能圖一時之快,將我一生修行毀於一旦?

雖然此院落前庭寬敞明亮,後花園四季飄香,但是外人確不得隨便出入,庭內人員更不能與外界他人接觸。老道長心想:難道皇上這是將我軟禁宮中,怕我洩露天機不成?老道就是老道,精明過人之處就在於不但能通曉天文地理,還能看穿別人的心機。此情此景看起來是趙匡胤的美意,實乃老道長一語點中了要害。再說趙匡胤安置好老道之後,便緊急召見軍機大臣前來宮內商討派兵前去參加祭神儀式的人員安排和貨物籌備的事情。雖然距老道選定農曆來年三月初三祭天的日子還有數月,但畢竟這是件動用十萬精兵的大事,應該早做安排、慎重行事。古時每年的農曆三月三為上巳節,俗由這天人們外出踏青春遊、賞花觀柳,祈求一年順心順意、蒸蒸日上之意。其實老道長選定三月初三這個日子,他還有一層自己內心的盤算,且等祭神儀式舉行之後再做評述。

真可謂:

道高一尺魔一丈,禁在紅牆任你享;苟延殘喘聽其命,是否得逞下回講。

第五回 大功告成開啟大宋前程

聰明老道理應保全性命

轉眼老道一行回宮已經數月過去,期間老道長在宮內著實享受著他從道以來,前所未有的天堂般生活,衣來順手、飯來張口、晝聞琴聲、夜觀歌舞,身上穿的是綾羅綢緞、手上戴的是珠光碧玉。但是,在這些榮華富貴生活的背後,卻始終沒有打消老道為自家性命擔憂的顧慮。掐指一算,舊曆新年已過月余,老道心想該是到了準備舉行祭典的時候了,便叫來身邊一位僕人,將自己寫好的一封書信交付於他,催其速速呈交皇上。信中這樣寫道:啟稟聖上,黃道日,三月有三在即,我等心急如焚,不知精兵乃至器材準備如何,何日上路,臣切尊命。急切!急切!當皇上看罷此信,心中竊喜,覺得自己之前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白費,老道如此衷心與他,讓他倍感安慰。於是,便通知各路將領,速將數月來準備好的所有器材整理停當,備足馬匹和糧草,三日後啟程。

就這樣,十萬精兵強將在授命之日便威風凜凜、浩浩蕩蕩上了路。一路走來,凡所到之處老遠就聽到馬蹄聲聲車輪隆隆,黃沙塵土直沖雲天。那時的道路大都是山石泥土所鋪設,部分路段還處在深山密林之中、羊腸小徑崎嶇不平,所以,隊伍只好白天行走,夜晚野外宿營,就這樣在路上折騰了兩天兩夜。第三天大批人馬便來到了嵩山北麓的鞏縣青龍山和牛山以及樹山一帶。在這群山峻嶺之中安營紮寨。

大軍出發

待大批人馬休整兩天之後,老道長便開始對舉行儀式的現場及周邊進行了排兵佈陣:以牛山與樹山兩山之間為界,延伸至山腳下兩公里處為中心(今鞏義市西村鎮一帶)十萬精兵均按事先分工,各執大鼓、銅鑼和銅嚓,向東、南、西三個方向輻射,因為當時向北五裡之外有一湖泊,所以只能在湖邊以南,較為空曠的地方搭建起十余米高的祭壇。由於時間緊迫,搭建祭壇的人們正在夜以繼日的加班加點。

一切準備就緒、所有器械已經到位,祭典的序幕已經徐徐拉開。在古代,祭祀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大事,是一個君王權力的象徵。此次舉行如此宏大的皇陵奠基祭奠儀式,足以說明趙匡胤對自己身後事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他雖人在汴京未曾到場,但他時時關注著這裡的一舉一動。

緊鑼密鼓中三月初三已經到了,初二下了一天一夜晚的濛濛細雨,初三卻雨過天晴天空額外的晴朗。上午將近九時許,當人們各就各位在迎接老道長前來登臺舉行祭神儀式之前,突然發現一道隱約可見的彩虹從祭壇上空出現,難道這就是天象?人們不約而同在為此驚訝和稱奇。其實,這裡湖多水廣,在當時的鞏縣雨後出現彩虹是常有的事。正當人們驚呼不已的時候,但見一隊人馬從閃開的隊伍中間緩緩地,由南向北朝著祭壇方向走來,前面並排走著的是八列十行的儀仗隊,儀仗隊包括:大銅鑼、長管銅號、銅鏡、大紅燈籠、彩旗、玉斧、大刀、長矛、驅妖牌、等等器械人手一件。儀仗隊後面是十輛兵馬車,前三輛是武功高強、驍勇善戰的探路先鋒所坐;第四輛才是今天的主角——白髮鬚眉的老道長和掌管這次行動的總統領所乘,但見他倆坐的是雙馬並行的一輛轎車,車寬不下六尺,車長足有一丈二開外;緊隨其後的五輛車分別乘坐的是皇親國戚和禁衛軍成員。隊伍行至離祭壇十米處停下,在停止禮樂伴奏的同時,只見老道長從車上一躍而下,穩穩地站在車邊的紅地毯上,環顧四周後便健步如飛的登上了搭建好的祭壇頂端。只見今日的老道身穿一身黑色鑲著紅邊的寬衣長袍,外披一件表紅裡黃的加長披風,腳蹬一雙深棕色圓頭高筒馬靴。手裡依然握著他那一把從不離身,足有三尺開外的銀白色拂塵。但見他祭壇之上口若懸河振振有詞,伴隨著老道行令做法的節奏一步步深入,只見他將手中的拂塵高高拋向天空,此刻整個現場是鼓樂齊鳴、鑼鼓喧天,遮天蓋地、震耳欲聾。話說躲藏在荒草荊棘叢中的野兔受到驚嚇,在人群中亂蹦亂跳,不時從一個大鼓跳到另一個鼓上,這便是老道所說的第一個天象:兔子打鼓出現了。緊接著,便是老鷹發現地下這些亂跑的兔子後,成群結隊飛來捕捉,各類器材震耳欲聾的轟鳴聲致使它們發暈,撲將下來便一個個於銅鑼相撞,這就是老道的第二個天象:老鷹敲鑼。再向祭壇後的湖面望去,只見鯉魚在水中也難以忍受這令人發潰的大鼓聲,躍出水面想緩解水中壓力,就這樣躍起跳入反反復複便成全了老道的第三個天象:鯉魚跳龍門。至此三個天象同時出現,老道終於大功告成,於是乎,便通知總統領偃旗息鼓、鳴金收兵,立刻對墓地進行破土動工。至此他便成了開啟大宋皇家寢陵第一人,成就了大宋帝國十八位皇帝,執政319年的輝煌歷史。

這正是:

大宋建都在開封,如今人去屋已空;歷代帝王葬鞏義,雖經千年仍垂青。

宋陵分佈圖

後語:

本故事純屬民間傳說,情節虛構諸多,本人整理編寫出來,僅供大家茶餘飯後為您的業餘生活增加點樂趣,同時,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記住鞏義這塊風水寶地的由來和歷史留存的價值所在。不實之處,應以歷史資料為准。話到此處,按理本故事應該結束,但是,總覺得還應該給大家再交代點什麼。

比如:

一.老道長是怎麼算出會有這三種天象的?

二.老道機關算盡為趙匡胤選了這麼好一塊風水寶地,那他最後的命運如何?

解答第一個問題:

老道長經過對現場實地詳細考察,熟知鞏縣是既靠高山又有丘陵,水源豐富,雜草叢生,在眾多動物並存的這裡,生長最多、繁殖最快的就屬野兔子了,由於成群的野兔不斷出現,因此也招來了它的天敵老鷹結隊在此棲身(當地人稱貓頭鷹、咕咕喵),他選在三月三這個萬物復蘇、花開遍地、人們到野外踏青問柳的時間,意在此時從山林裡來到百草叢中爭吃嫩草的野兔最易受到驚嚇。兔子受驚亂竄定會招致老鷹前來抓捕。一來二去就為前兩個“天象”的出現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礎。其次是他發現這裡的水中生長著一種喜歡在淺水中遊弋的鯉魚,三月氣溫回升又是水中陽氣上升最為充分的階段,因此魚更喜歡浮在淺水嬉戲,遇到震動它們必將竄出水面,第三個“天象”應該不是問題。

解答第二個問題:

老道長堪稱是個老奸巨猾的風水先生,他機關算盡,本想趙匡胤能重重的獎賞與他,殊不知他的智慧在折服皇帝的同時,也引起了趙匡胤的高度不安,趙想:此人熟知天象非同一般,他今天能選得這個順從天意的地方,實在太可怕了,如若留他在凡塵繼續遊弋,說不定有朝一日還會找到更好的地方供別人所用,豈不是對大宋最大的不利?因此,趙匡胤就想出自認為兩全其美的陰招:正像文中所說的,賜他在宮內居住、派人好生伺候,讓其盡情享樂,但必須與世隔絕,等趙自己駕崩咽氣之日,必須處死此人殉葬。這便是老道長的命運歸宿。這正是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自己性命。

作者:蘇紅軍 ,本文為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配圖: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