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胡適質疑齊天大聖孫悟空不是國產的?印度也有人信奉齊天大聖?

看過印度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的朋友,有可能對電影開頭男主角那段向猴神祭祀的舞蹈畫面印象深刻,不少看過的朋友肯定有不少人會疑問?印度那個猴神怎麼和中國的孫悟空那麼像?而且唐僧也是去印度去取經的,

它們之間有關係嗎?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瞭解一下印度的猴神到底和中國的孫悟空有什麼關係。

印度電影裡面的猴神

一 猴神的由來

印度的猴神名字叫做哈奴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惡魔羅波那大戰。羅摩是印度神的化身。羅摩的妻子非常美麗,被魔王羅波搶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猴神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猴神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

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話中的精品。印度歷史悠久的偉大史詩《羅摩衍那》原以梵文寫成,神猴哈奴曼是主人公之一,其成書時間大約不會早於西元前300年。詩人滿懷熱情稱頌神猴的法力,謳歌神猴的慈悲,盛讚神猴的義勇。

二 猴神和孫悟空特徵比較

相傳,哈奴曼可飛騰於空中,其面容和身軀可隨意變化,能移山倒海。而孫悟空也能騰雲駕霧,會七十二變,兩者之間很相似。據說,哈奴曼剛出生時,見到太陽,以為可食,便一把抓到手中。為了使太陽免遭不測,因陀羅急忙以雷霆擊哈奴曼之顎。哈奴曼因而又被稱為“其顎被擊者”。孫悟空不也大鬧天宮,遭到如來佛祖的處罰。

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刹惡魔羅波那大戰。 他聰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於騰雲駕霧,變幻形象和多次救助羅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而在中國西遊記中大聖是保護唐僧去印度取經,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猴神的武器虎頭如意金棍在鋤妖鏟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勞,其來歷與去向既令人稱奇,也使人迷惑不解。
而孫悟空的武器是如意金箍棒,都是棍子,大聖的如意金箍棒也來去比較神奇,藏於耳朵裡面。哈奴曼從小苦練功夫的精神感動了各路神仙,在眾天神的教導和幫助下,他的功夫與法力舉世無雙,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無法與他匹敵。看到這裡。大家都會感覺印度猴神和中國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太像了。

三 文學大師們的分析

印度猴神出現時間比中國的孫悟空還早了1000多年,而且玄奘去印度取過經書。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又說,“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隨著印度佛教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就被改編成《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陳寅恪與季羨林皆同意此說法。但吳曉鈴在《〈西遊記〉和〈羅摩延書〉》一文對孫悟空受哈努曼影響說提出異議。許多佛經都有彌猴的記載,如:《賢愚經》卷十二,又出《彌沙塞律》卷十、《僧祇律》卷二十九、《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大唐西域記》卷四“彌猴獻密及釋迦等遺跡”事載:“在昔如來行經此處,時有彌猴持蜜奉佛,佛令水和,普遍大眾。彌猴喜躍,墮坑而死;乘茲福力,得生人和,成阿羅漢。”雖然胡適、陳寅恪二位先生提出孫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的說法已經很久,但很多視悟空為“國粹”的人仍難接受。人們會舉出諸如吳承恩是不是看過《羅摩衍那》這本書這樣的理由來反駁“原型”論,人們會毫不在乎敦煌壁畫中已有“猴行者”形象的事實,人們寧願相信魯迅的考證——孫悟空的原型是大禹治水時降服的淮渦水神無支祁。

在中國傳播的眾多佛教故事中,雖然有選擇性的引入了一部分婆羅門教中的人物,卻沒有任何關於猴神哈魯曼的痕跡。在中國歷史上佛教有著強大的民間影響力,但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影響力則幾乎等於零,佛教僧人完全沒有任何去宣傳印度教神祇的理由和動機,所以僅僅因為都發源自印度,就妄斷哈奴曼是通過佛教傳播到中國來的毫無道理。

也有史學家表示,對於“孫悟空起源印度神猴”的說法,大家不必太較真,由於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和傳播,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印度人把孫悟空稱為“中國的哈努曼”,中國人完全也可以把哈努曼稱之為“印度的孫悟空”。退一萬步來說,凡是人類經過的地方,必然留下痕跡,如果在吳承恩寫下西遊記之前,哈努曼的傳說已經在中國有所流傳,那麼在各地民間傳說的演變中,高僧寺廟的論法中,都應該有所記載,出現各種妖猴神猴的故事,在沒有這些證據的情況下,光憑著後世對印度教傳說的聽聞就斷言古人如何,是沒有說服力可言的。

而且玄奘去印度取過經書。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又說,“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隨著印度佛教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就被改編成《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陳寅恪與季羨林皆同意此說法。但吳曉鈴在《〈西遊記〉和〈羅摩延書〉》一文對孫悟空受哈努曼影響說提出異議。許多佛經都有彌猴的記載,如:《賢愚經》卷十二,又出《彌沙塞律》卷十、《僧祇律》卷二十九、《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大唐西域記》卷四“彌猴獻密及釋迦等遺跡”事載:“在昔如來行經此處,時有彌猴持蜜奉佛,佛令水和,普遍大眾。彌猴喜躍,墮坑而死;乘茲福力,得生人和,成阿羅漢。”雖然胡適、陳寅恪二位先生提出孫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的說法已經很久,但很多視悟空為“國粹”的人仍難接受。人們會舉出諸如吳承恩是不是看過《羅摩衍那》這本書這樣的理由來反駁“原型”論,人們會毫不在乎敦煌壁畫中已有“猴行者”形象的事實,人們寧願相信魯迅的考證——孫悟空的原型是大禹治水時降服的淮渦水神無支祁。

在中國傳播的眾多佛教故事中,雖然有選擇性的引入了一部分婆羅門教中的人物,卻沒有任何關於猴神哈魯曼的痕跡。在中國歷史上佛教有著強大的民間影響力,但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影響力則幾乎等於零,佛教僧人完全沒有任何去宣傳印度教神祇的理由和動機,所以僅僅因為都發源自印度,就妄斷哈奴曼是通過佛教傳播到中國來的毫無道理。

也有史學家表示,對於“孫悟空起源印度神猴”的說法,大家不必太較真,由於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和傳播,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印度人把孫悟空稱為“中國的哈努曼”,中國人完全也可以把哈努曼稱之為“印度的孫悟空”。退一萬步來說,凡是人類經過的地方,必然留下痕跡,如果在吳承恩寫下西遊記之前,哈努曼的傳說已經在中國有所流傳,那麼在各地民間傳說的演變中,高僧寺廟的論法中,都應該有所記載,出現各種妖猴神猴的故事,在沒有這些證據的情況下,光憑著後世對印度教傳說的聽聞就斷言古人如何,是沒有說服力可言的。